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20: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麗鴻
研究生(外文):Li-Heng Chai
論文名稱: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Children''s Life Adjustment with Divorced Parents
指導教授:張耐張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ai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增強權能行動研究生態學生活適應單親家庭
外文關鍵詞:life adjustmentecological theoryaction research empowermentsingle-parent famil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6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有鑒於教學現場父母離異兒童日益增多,本研究針對三位國小父母離婚兒童進行生活適應之研究。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經由不斷的反思、修正、再行動,以期改善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
經由研究發現本研究結論有八點:
一、兒童適應良否與父母之適應程度息息相關。
二、照顧者之真誠接納可加速兒童之生活適應。
三、兒童之不良行為起因於想引人關注或掩飾。
四、師長的積極關懷有益提升兒童的適應能力。
五、師生關係越親密兒童越容易調適學校生活。
六、同儕之友善支持與關心有利兒童適應現狀。
七、兒童優點之啟發及強化有助於改善適應力。
八、兒童支持網絡越多元則越能適應新的生活。
研究者反思
一、教育工作者應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考量、與家長建立友善同盟關係並以提升訓輔功能為努力目標。
二、福利相關單位則應設置學校社工以提升資源整合的功能、建立家事商談制度、將被動福利政策轉型為積極協助、彙整優良行動實務策略以供參照、針對行動結果長期追蹤輔導。




關鍵字:單親家庭、生活適應、生態學、行動研究、增強權能
Action Research of Children''s Life Adjustment with Divorced Parents
Abstract
Due to the drastic increase of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s, this study intends to find out the life adjustment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a divorced single parent.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in this study. After repeated reflection, modification, and re-action, 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ways to improve the lif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s.
Eight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study:
1. The degree of life adjustment for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divorced parent.
2. The sincere attitude of the caregivers can facilitate life adjus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 divorced parent.
3. One of the causes of misbehaviors by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 is to gain attention.
4. Positive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is beneficial to life adjus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 divorced parent.
5. The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with divorced parent, the easier life adjustment can be achieved.
6. Friendly support and deep concern from peers are beneficial to life adjus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 divorced parent.
7. Discovering and inspiring the strengths of children with a divorced parent can improve their life adjustment.
8. The more support networks for children with a divorced parent, the easier for them to adjust to life.

Reflections from the researcher
1. Educational workers should take children''s interest as consideration and establish friendly alliance with the children''s parents.
2. Related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should set up campus for social workers to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establish family , counseling system, transform passive
Welfare policy to positive assistance, compile examples of model practice strategy for reference, and conduct a long term follow-up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single-parent family, life adjustment, ecological theory, action research empowerment
論文目次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離婚家庭面面觀 …………………………………………7
第二節 生活適應之理論 ………………………………………13
第三節 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行動研究 ………………………………………………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分析 …………………………………………3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整理分析 ……………………………3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分析 ……………………………………………39
第一節 焦慮的心靈—小美 ……………………………………39
第二節 躁動的精靈—小強 ……………………………………67
第三節 脫韁的野馬—小力 ……………………………………99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39
第二節 行動後的成長 ………………………………………143
第三節 研究心得與反思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49
中文參考書目 …………………………………………………149
西文參考書目 …………………………………………………154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王金永、李易蓁、李婉萍、邱慧雯、許如悅、陳杏容、梁慧雯、劉昭君、簡憶鈴、蘇英足等(譯)(2000)。Deborah K. Padget 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家煌、潘中道、郭俊賢、煌瑋瑩(譯) (2002)。W. Lawrence Neuman 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
王淑卿(2003)。離婚的挑戰、改變與新契機。社教雙月刊,6月,34-38。
內政部戶政司(2008)。離婚與喪偶人口比。
行政院兒童局(2007)。兒童福利數據/兒少人口概況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
江亮演、洪貴真、洪德旋、莊秀美、林顯宗、利美萱編著(2001)。社會問題與對策:單親家庭。台北縣:空中大學。
江淑琳(譯)(2002)Thompson, R.A. & Amato, P. R. 著。後離婚家庭。台北:韋伯。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季芳(1992)。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秀敏(2003)。離婚家庭的親子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麗卿(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嘉義。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出版,屏東。
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意文(2004)。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團體諮商之研究。屏東師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
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芳鈴(2006)。從生態觀點看離婚後單親庭生活適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期。2008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54.htm
林梅蓉(200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台東。
林萬億、黃韻如等箸(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胡悅倫(2001)。尋訪源頭活水:以優勢觀點談單親家庭的親施溝通。學生輔導,72,22-35。
徐美鈴(2007)。單親家庭學生的輔導。載於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工作團隊(263-307頁)。台北:五南。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何著(2000)。社會問題:單親家庭。台北市:學富。
徐蓮蔭(譯)(1997)。Sharon, J. & McKenry, P. C.著。離婚。台北:揚智。
高薰方、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 A.著。質化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陳邦惠(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著,教育方法論觀點與方法(433-451頁)。台北:心理。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8),174-191。
陳梅影(譯)(1992)。Adler, A. J. & Archambault, C.著。從離婚中復原。台北:自立晚報。
郭啟瑞(2005)。國小兒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紅葉。
張妙如(2005)。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耐(2002)。失衡的翹翹板:寫給離婚及單親父母和老師。師友月刊,42-45。
張美惠(譯)(2002)。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slee S.著。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苙雲、瞿海源(2005)。台灣的社會問題:單親家庭。台北市:巨流。
張滿玲(譯)(1997)。依萊莎.班奈迪,凱薩琳.布朗著。折翼家庭也能翱翔: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張碧華(2004)。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彭曉筠(2006)。外派人員在台家庭適應歷程之研究---以赴大陸工作者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宗堅(2006)。創傷與復原單親父母如何協助子女走過離婚的陰霾。諮商與輔導,242,23-31。
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台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期,162-195。
黃秀媛(2005)。從適應探討單親兒童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期。2008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53.htm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筱雯(2006)。國小兒童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及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賀正貞(2002)。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中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數字看台灣:離婚率狂飆,單親家庭成長1.5倍(2008年8月11日)。華視新聞。取自
http://www.cts.com.tw/Default.aspx?ch=Search1
葉至誠(2003)。當代社會問題:單親家庭面臨的問題。台北市:楊志文化。
楊麗晴(1999)。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文輝(2002)。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惠芳(2005)。離婚問題之探索與輔導。輔導季刊,41(1),38-46。
潘世尊(2006)。教育實踐、知識與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期:1-21。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期,33-48。
蔣秀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秀芬(1999)。單親媽媽與社會福利。第四屆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韓青蓉(2004,10月21日)。父母離婚之後……。聯合報。
韓貴香(2000)。離婚婦女之社會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西文參考書目
Amato, P. R. (2005). 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Future Child, 5( 2):75-96.
Amato, P. R., & Wang, H. (2000). Predictors of Divorce Adjustment: Stressors, Resources, and Defini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655-668.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owney, D. B., Ainsworth-Darnell, J. W. &; Dufur, M. J. (1998). Sex of Parent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in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4):878-893.
Emery, R. E. (1998). 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Rev.ed.). Beveriy Hills, CA: Sage.
Eunice, Y. & Jianguo, L. (2007).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ivor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51): 20629–20634.
Felner, R. D., Stolberg, A., & Cowen, E. L. (1975). Crisis Events and School Mental Health Referral Patterns of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 (3):303-310.
Gill, R. T. (1992). For the Sake of the Children. The Public Interest, 108:81-96.
Hughes, K. (2007). Mothering Moth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erceptions of Adult Children of Divor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2(4):563-580.
Kelly J. B. (2007). Children’s Living Arrangements Following Separation and Divorce: Insights From Empiricaland Clinical Research. Family Process, 46(1):35-52.
Mills, G. E. (2003).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ortnoy, S. M. (2008). The Psychology of Divorce: A Lawyer’s Primer, Part 2: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1(4):126-134.
Strohschein, L. A. (2007). Prevalence of Methylphenidate Use Among Canadian Children Following Parental Divorc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or its licensors, 176(12): 1711–1714.
Thomas, A. & Sawhil, I. (2005). For Love and Money?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Income. The Future of Children, 2: 57-74.
Thompson, R. G., Lizardi, D., Keyes, K. M. & Hasin, D. S. (2008). Childhood or Adolescent Parental vorce/Separation, Parental History of Alcohol Problems, and Offspring Lifetime Alcohol Dependence. Drug & Alcohol Dependence, 98(3):264-269.
Wallterstein, J. S. & Cobin, S. B. (1989). Daughters of Divorce: Report from a Ten-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4): 593-605.
Wallerstein, J. S., & Kelly, J. B. (1980). Effects of Divorce on the Visiting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mericam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12):1534-153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淑卿(2003)。離婚的挑戰、改變與新契機。社教雙月刊,6月,34-38。
2. 吳秀敏(2003)。離婚家庭的親子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
3. 林萬億、黃韻如等箸(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4. 胡悅倫(2001)。尋訪源頭活水:以優勢觀點談單親家庭的親施溝通。學生輔導,72,22-35。
5.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8),174-191。
6. 張耐(2002)。失衡的翹翹板:寫給離婚及單親父母和老師。師友月刊,42-45。
7. 黃宗堅(2006)。創傷與復原單親父母如何協助子女走過離婚的陰霾。諮商與輔導,242,23-31。
8. 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台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期,162-195。
9. 蔡惠芳(2005)。離婚問題之探索與輔導。輔導季刊,41(1),38-46。
10. 潘世尊(2006)。教育實踐、知識與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期:1-21。
11.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期,33-48。
12. 蔣秀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13. 韓貴香(2000)。離婚婦女之社會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