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王金永、李易蓁、李婉萍、邱慧雯、許如悅、陳杏容、梁慧雯、劉昭君、簡憶鈴、蘇英足等(譯)(2000)。Deborah K. Padget 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家煌、潘中道、郭俊賢、煌瑋瑩(譯) (2002)。W. Lawrence Neuman 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
王淑卿(2003)。離婚的挑戰、改變與新契機。社教雙月刊,6月,34-38。內政部戶政司(2008)。離婚與喪偶人口比。
行政院兒童局(2007)。兒童福利數據/兒少人口概況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
江亮演、洪貴真、洪德旋、莊秀美、林顯宗、利美萱編著(2001)。社會問題與對策:單親家庭。台北縣:空中大學。
江淑琳(譯)(2002)Thompson, R.A. & Amato, P. R. 著。後離婚家庭。台北:韋伯。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季芳(1992)。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秀敏(2003)。離婚家庭的親子教育。諮商與輔導,211,14-18。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麗卿(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嘉義。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出版,屏東。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意文(2004)。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團體諮商之研究。屏東師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周美慧(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林芳鈴(2006)。從生態觀點看離婚後單親庭生活適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期。2008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54.htm
林梅蓉(200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台東。
林萬億、黃韻如等箸(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胡悅倫(2001)。尋訪源頭活水:以優勢觀點談單親家庭的親施溝通。學生輔導,72,22-35。徐美鈴(2007)。單親家庭學生的輔導。載於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工作團隊(263-307頁)。台北:五南。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何著(2000)。社會問題:單親家庭。台北市:學富。
徐蓮蔭(譯)(1997)。Sharon, J. & McKenry, P. C.著。離婚。台北:揚智。
高薰方、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 A.著。質化研究設計 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陳邦惠(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著,教育方法論觀點與方法(433-451頁)。台北:心理。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38),174-191。陳梅影(譯)(1992)。Adler, A. J. & Archambault, C.著。從離婚中復原。台北:自立晚報。
郭啟瑞(2005)。國小兒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紅葉。
張妙如(2005)。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耐(2002)。失衡的翹翹板:寫給離婚及單親父母和老師。師友月刊,42-45。張美惠(譯)(2002)。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slee S.著。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苙雲、瞿海源(2005)。台灣的社會問題:單親家庭。台北市:巨流。
張滿玲(譯)(1997)。依萊莎.班奈迪,凱薩琳.布朗著。折翼家庭也能翱翔: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張碧華(2004)。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彭曉筠(2006)。外派人員在台家庭適應歷程之研究---以赴大陸工作者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宗堅(2006)。創傷與復原單親父母如何協助子女走過離婚的陰霾。諮商與輔導,242,23-31。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台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期,162-195。黃秀媛(2005)。從適應探討單親兒童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期。2008年11月12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53.htm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筱雯(2006)。國小兒童解決取向諮商架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及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賀正貞(2002)。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中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數字看台灣:離婚率狂飆,單親家庭成長1.5倍(2008年8月11日)。華視新聞。取自
http://www.cts.com.tw/Default.aspx?ch=Search1
葉至誠(2003)。當代社會問題:單親家庭面臨的問題。台北市:楊志文化。
楊麗晴(1999)。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蔡文輝(2002)。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惠芳(2005)。離婚問題之探索與輔導。輔導季刊,41(1),38-46。潘世尊(2006)。教育實踐、知識與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期:1-21。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期,33-48。蔣秀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秀芬(1999)。單親媽媽與社會福利。第四屆婦女國事會議論文集。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韓青蓉(2004,10月21日)。父母離婚之後……。聯合報。
韓貴香(2000)。離婚婦女之社會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西文參考書目
Amato, P. R. (2005). 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Future Child, 5( 2):75-96.
Amato, P. R., & Wang, H. (2000). Predictors of Divorce Adjustment: Stressors, Resources, and Defini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655-668.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owney, D. B., Ainsworth-Darnell, J. W. &; Dufur, M. J. (1998). Sex of Parent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in Single-Parent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4):878-893.
Emery, R. E. (1998). 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Rev.ed.). Beveriy Hills, CA: Sage.
Eunice, Y. & Jianguo, L. (2007).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ivor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51): 20629–20634.
Felner, R. D., Stolberg, A., & Cowen, E. L. (1975). Crisis Events and School Mental Health Referral Patterns of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 (3):303-310.
Gill, R. T. (1992). For the Sake of the Children. The Public Interest, 108:81-96.
Hughes, K. (2007). Mothering Moth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erceptions of Adult Children of Divor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2(4):563-580.
Kelly J. B. (2007). Children’s Living Arrangements Following Separation and Divorce: Insights From Empiricaland Clinical Research. Family Process, 46(1):35-52.
Mills, G. E. (2003).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ortnoy, S. M. (2008). The Psychology of Divorce: A Lawyer’s Primer, Part 2: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Law, 1(4):126-134.
Strohschein, L. A. (2007). Prevalence of Methylphenidate Use Among Canadian Children Following Parental Divorc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or its licensors, 176(12): 1711–1714.
Thomas, A. & Sawhil, I. (2005). For Love and Money?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Income. The Future of Children, 2: 57-74.
Thompson, R. G., Lizardi, D., Keyes, K. M. & Hasin, D. S. (2008). Childhood or Adolescent Parental vorce/Separation, Parental History of Alcohol Problems, and Offspring Lifetime Alcohol Dependence. Drug & Alcohol Dependence, 98(3):264-269.
Wallterstein, J. S. & Cobin, S. B. (1989). Daughters of Divorce: Report from a Ten-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4): 593-605.
Wallerstein, J. S., & Kelly, J. B. (1980). Effects of Divorce on the Visiting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mericam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12):1534-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