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韋中
研究生(外文):Chung-Wei Chen
論文名稱:體驗菜品評估指標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Experience Cuisine Certification
指導教授:陳貴凰陳貴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ui-Hwang Chen,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飲食文化體驗學習層級分析法德菲法
外文關鍵詞:Aan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Delphi methodExperiential LearningFood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飲食是所有文化最基本元素,人們越來越追求具有意義之深度旅遊,隨著體驗經濟的來臨,近來觀光產業者紛紛推出讓顧客參與做菜DIY活動,透過體驗做菜來瞭解台灣文化。本研究旨在建立體驗菜品評估指標,建立一套專屬之評估模式,未來可供觀光產業進行體驗菜品教學活動參考。
首先,利用文獻探討之部份,以德菲法(Delphi Method)問卷經由29位專家,以餐飲管理、體驗學習、文化觀光三個不同領域的專家諮詢,共進行2回德菲法問卷,整合出初步研究架構共16項指標。繼之,以德菲法所建構之指標以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進行體驗菜品指標重要性之評估,同樣針對具有餐飲管理、體驗學習、文化觀光等背景專家進行調查,共計發放111份AHP問卷。
層級分析法之第一層級為建立體驗菜品評估指標之主要構陎,共包含「飲食文化」、「菜品製備」、「體驗活動」三個評估構陎;第二層級指標因子包含6項因素;由各主要構陎中分出第三層級指標共包含16項因子。研究結果顯示主要評估構陎之權重依序為(0.495)、菜品製備(0.267)與體驗活動(0.238)等構陎,總結以上結果分析出一套合理的評估體驗菜品指標。
Food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culture, and people participate in more and more meaningful in-depth tour. The tourism industry offers ―Culinary DIY Activities‖, which let customers realize Taiwanese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experience cuisine certification. It would be put in experience culinary practice for tourism industry.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ere used to create such an assessment criteria on experience cuisine for tourism industry
First,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opinions of specialists from three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included. It consolidated through twice Delphi method questionnaires by 29 experts of cuisine management,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cultural tourism. 16 indicators were obtained.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every indicator’s weight. There are 111 available samples in the reclaimed questionnaires.
The first level constructed three evaluation dimensions comprising of supplier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ence cuisine; they are “Food Culture”, “Food Preparation”, and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second level composed of 6 different secondary dimensions, and the third level were 16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a based upon the different evaluation dimensions from second level.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evaluation dimensions were “Food Culture” 0.495, “Food Preparation” 0.267, ”Experience activities”0.238, respectively. Above noted assessment formula was applied to an actual evaluation of experience cuisin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ormula value was affirm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操作型名詞定義....................4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飲食文化.........................6
第二節 台灣菜內涵.......................12
第三節 飲食體驗.........................20
第四節 體驗菜品評估架構..................26
第五節 餐飲管理指標建構議題相關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工具.........................33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發放....................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44
第一節 德菲法資料分析....................44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資料分析.................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4
參考文獻..................................67
附錄一徵求專家同意函.......................74
附錄二 第一回專家效度問卷...................75
附錄三 第二回專家效度問卷...................88
附錄四 第一回德菲法專家問卷.................96
附錄五 第二回德菲法專家問卷.................104
附錄六 層級分析法問卷......................112
中文
Armesto, F.F.(2005)。食物的歷史。(Food:a history)。韓良憶譯(2003)台北:左岸。(原作2003出版)
Pine ⅡB. J., &. Gilmore J. H(2003)。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台北市:城邦文化經濟新潮社。(原作2003年出版)
方翠禪(2008)。菜單設計指標建構之研究-主題餐廳與非主題餐廳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縣。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台灣教育,640,32-36。
王琬婷 (2007)。台灣飲食文選情感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 12,117-146。
王瑤芬(1997)。食物烹調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偉華。
何冠清、楊開聰、林慧生(2003)。消費者對藥膳餐廳食品品質態度與飲食行為之研究。第八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7)。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雪月(2002)。台灣原住民的烹飪技術。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4),24-33。
李正慧、黃勳毅(2007)。台灣溫泉產業競爭力決定性要素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4(2),101-125。
李亦園(2000)。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宜芳 (2004)。彰化市地方小吃(肉圓)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縣。
李明儒、吳烈慶、胡俊傑(2008)。澎湖地方料理之評選。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25-144。
李貴榮(2006)。知己、知味:袁枚與王小餘之故實。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2(4),40-47。
李貽鴻、韋桂珍(2008)。台灣國際觀光旅館調酒人員專業能力與技能檢定之研究。2008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頁223-232),台北縣: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李寧遠、黃紹顏(2003)。飲食文化。台北市:華香園。
沈渼君(2001)。中式宴會廳基層人員應具備專業能力:修正式德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北縣。
沈進成、曾慈慧、林映秀(2008)。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113-132。
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項、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華山咖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3),59-79。
卓文倩、劉佩怡、王萬(2005)。從國宴菜單看我國飲食文化和政治變遷。美加中漢學會議。上網日期:2008年8月12日,網址:http://csuspress.lib.csus.edu/sinology/content/zhuo_wenqing.html。
周妙林(1990)。中餐烹調技術。台北市:五南。
林明德(2001)。彰化縣小吃探索。台灣地區飲食文化與國民健康研討會論文集(頁161-183),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明德(2002)。彰化縣飲食文化。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林明德(2006)。一個人文空間的思考—大墩民俗小吃。2006台中學術研討會—飲食文化篇(頁17-38),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
林清彬(2004)。影響電視媒體廣告經營策略因素之指標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在徐正光編著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16-123)。台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林雍尉、王麗菱(2008)阿美族飲食文化中的傳統生態智慧。2008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頁669-670),台北縣:輔仁大學。
林嘉慧、陳建中 (2003)。大台北地區原住民餐廳經營管理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中華飲食文化第八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144),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慶弧(2004)。飲食文化與鑑賞。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武志安(2001)。西餐烹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邱彥貴、吳中杰(2004)。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成邦文化。
邵萬寬(2000)。中式菜點開發與創新。台北縣:百通圖書。
施涵蘊(1997)。菜單設計入門。台北市:百通圖書。
施紫芳(2005)。小吃在鹿港的休閒魅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台中縣。
柯文華(2005)。異國飲食在地影響食材選擇及研發動機之探討。第十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9)。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柯文華、蕭靜雅(2008)。廚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餐旅暨家政學刊,5(1),69-91。
柯啟瑤(2002)。體驗活動的意義和重要性。上網日期:2008年12月9日網址:www.ccass.edu.hk/cth/Experiential_l_meaning.doc。
洪崇恩、李俊憲(2008)。應用層級分析法(AHP)建構餐廳經營管理等級評估之研究。2008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電子全文(頁1-12),大葉大學。
洪煌昆 (2005)。年菜外賣菜單設計與顧客消費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台中縣。
洪蘇翠娟(2003)。高雄市居民對年節習俗的飲食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徐仁全(2007年6月)。吃出競爭力全民打造食尚王國。遠見雜誌,252,222-247。
徐欽賢、鄭桂玫(2007)。戶外冒險教育之比較研究-以台灣與美國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68-176。
高秋英、林玥秀(2004)。餐飲管理-理論與實務(第四版)。台北:揚智
張玉欣(2004)。簡述台灣飲食史。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0(3),4-9。
張玉欣、楊秀萍 (2004)。飲食文化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紹勳(2005)。研究方法(第三版)。台中市:滄海。
連明偉(2004)。體驗式教學法語鄉土教學的融合。國民教育44(6),19-22。
陳貞吟、孫妤鑫(2008 )。用心品味:小吃在遊客心中的意義與價值。餐旅暨家政學刊,5(1),1-20。
陳智政(2004)。竹塹飲食文化博物館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縣。
陳貴凰(2007)。台灣飲食地圖、時空經驗轉換與飲食文化新體驗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5-2734-H-126-010-HPU)。台中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陳貴凰、吳菊(2004)。台灣鄉土美食行銷之探討。第九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77)。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陳貴凰、吳菊(2004)。餐飲業應用調理菜餚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弘光學報,45,175-183。
陳慧俐(2003)。江蘇菜的故事。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3),6-9。
彭映淳(2006)客家文化產業與體驗行銷︰以東勢庄生活體驗為例。2006 年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發展策略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上網時間:2008年9月1日。網址:http://www.ntpu.edu.tw/pa/news/94news/950224.htm
湯其瑩、郭乃文、黃秋蓮(2008)台灣地區綠色餐廳評選系統之建構。2008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頁317-332),台北縣:輔仁大學。
湯幸芬、吳楨、蔡玉豪(2007)。鄉村旅遊特產飲食動機與體驗。第九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頁57-66),台中縣:靜宜大學。
童信智(2008)。排灣族口傳故事中的飲食文化。臺灣原YOUNG:原住民青少年雜誌 ,24 ,58-63。
黃永福、吳玉銘(2002)。青少年體驗學習活動規劃之探討-以台北YMCA大里、福隆營地為例。大專體育,61,58-63。
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彰化縣。
黃振中(2004)。規劃博物館中家庭觀眾學習活動之研究,科技博物,8(1)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1),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楊彥杰(2003)。客家人的飲食禁忌。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9(2),10-16。
楊昭景(2003)。客家飲食文化輯:戀戀鄉土味、濃濃客家情。台北市:客委會。
楊昭景(2005)。中華廚藝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杏。
楊昭景、王瑤芬、陳正忠(2006)。歲月容顏-美濃傳統特色飲食研究。高雄餐旅學報,8,250-263。
楊昭景、邱文彬(2005)。生存、覺知、與存在:客家飲食內涵與發展。高雄餐旅學報,2(1),71-81。
楊清蘭(2001)。利用教育體驗農園心得。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9,11-13。
劉元安、謝益銘、陳育蕙(2006)。探索餐飲業之體驗行銷-星巴克咖啡公司之個案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9,60-87。
劉韻平、陳貴凰(2008)。「異猶味盡」:在台外籍學生飲食經驗之研究。2008第四屆全國學生學術論文研討會休閒、觀光、遊憩論文摘要集,頁45。台中市:華格那。
蔡靜怡(2005)。觀光旅館業餐飲從業人員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6-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19。
黎章春(2006)。客家菜系構建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報,149-153。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台灣「客家菜」當代的消費休閒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1,167-212。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 吳崇旗、 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
韓良露(2007,6月)。吃出競爭力全民打造食尚王國。遠見雜誌,252,246-247。
蘇永盛 (1994)。以顧客滿意度為途徑建立我國優良商店認證制度之研究─以中式餐飲業為實證。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系研究所,台中市。
蘇家愷、陳華穗(2008)。文化對於服務接觸的影響-以美濃地區客家餐廳之顧客與服務提供者的觀點探索。餐旅暨家政學刊,4(4),333-354。






英文

Antonia T., Stavroula S., & Effie V.(2007). Traditional foods: a science and society perspective .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18, 420-427
Cohen.E., & Aviele.N. (2004). Food in Tourism: Attraction and Impedi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4), 755-778.
Dewey, J.(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an.
Hegarty, J. A., & O’Mahony, G. B. (2001). Gastronomy: a phenomenon of cultural expressionism and an aesthetic for living.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 3-13.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4):423-436.
Henryk, F.(2002)“A survey on local food in tourism policies”, in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Local Food &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73-179.
Hjalager, A.M., & Richards, G. “Gastronomy: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touris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ourism and Gastronomy, London: Routledge, 2002, 3-20.
Jones, A., & Jenkins, I. (2002). A taste of wales-Blas Ar Gymru’: institutional malaise in promoting Welsh food tourism prod-ucts. In A. Hjalager & G., Richards (Eds.), Tourism and gas-tronomy (pp. 115-131). London: Routledge.
Kraft, R. J., & Sakofs, M.(1985).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acLaurin, & MacLaurin(2000).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ingapore’s Theme Restaurants. Cornell Hospitality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terly, 41(3), 75-85.
Okumus.B, Okumus.F, & McKercher. B.(2007). Incorporat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uisines in the marketing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cases of Hong Kong and Turkey , Tourism Management 28, 253–261
Quan, S., & Wang, N.(2004). 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s i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5 (3), 297-305.
Richards, G.(2002).“Gastronomy: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touris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Hjalager A.M., and Richards, G(eds). Tourism and Gastronomy, 3-20. London: Routledge.
Torres, R(2002).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linkage in the Yucatan: tourist food consumption and preferences. Tourism geographies, 4(3), 282-306
Toyokawa, T., & Toyokawa, N.(2002).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study of Japa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6, 363-379.
網站
2005年客家風味料理餐廳認證說明書。上網日期:2008年7月26日。網址:feature.mlc.gov.tw/files/c/客家料理申請辦法.doc
2008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比賽辦法。上網日期:2008年7月26日。網址:http://culinary.ntdtv.com/
2008臺北食尚廚藝競賽活動辦法說明。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formosacooking.com.tw/。
中華體驗發展學會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pataiwan.org.tw/04/04_12.htm。
中餐烹調技術士檢定技能規範。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cy-food.org.tw/doc/g07.pdf
台北食尚廚藝競賽辦法。上網日期:2008年7月26日。網址:http://www.tcooc.taipei.gov.tw/new/index_1.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8)。2007觀光統計年報。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上網日期:2008年8月12日。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交通部觀光局。上網日期:2008年8月12日。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苗栗縣文化局。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mlc.gov.tw/
泰國觀光局。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tattpe.org.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台灣教育,640,32-36。
2. 吳雪月(2002)。台灣原住民的烹飪技術。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4),24-33。
3. 李正慧、黃勳毅(2007)。台灣溫泉產業競爭力決定性要素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4(2),101-125。
4. 李明儒、吳烈慶、胡俊傑(2008)。澎湖地方料理之評選。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25-144。
5. 李貴榮(2006)。知己、知味:袁枚與王小餘之故實。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2(4),40-47。
6. 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項、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華山咖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3),59-79。
7. 柯文華、蕭靜雅(2008)。廚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餐旅暨家政學刊,5(1),69-91。
8. 柯啟瑤(2002)。體驗活動的意義和重要性。上網日期:2008年12月9日網址:www.ccass.edu.hk/cth/Experiential_l_meaning.doc。
9. 徐欽賢、鄭桂玫(2007)。戶外冒險教育之比較研究-以台灣與美國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68-176。
10. 張玉欣(2004)。簡述台灣飲食史。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0(3),4-9。
11. 連明偉(2004)。體驗式教學法語鄉土教學的融合。國民教育44(6),19-22。
12. 陳貞吟、孫妤鑫(2008 )。用心品味:小吃在遊客心中的意義與價值。餐旅暨家政學刊,5(1),1-20。
13. 陳貴凰、吳菊(2004)。餐飲業應用調理菜餚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弘光學報,45,175-183。
14. 陳慧俐(2003)。江蘇菜的故事。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3),6-9。
15. 湯幸芬、吳楨、蔡玉豪(2007)。鄉村旅遊特產飲食動機與體驗。第九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頁57-66),台中縣:靜宜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