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丁慕玉(2006),大學多元入學之學生在校學業成就的探討(I),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二期,民國95年六月,頁45-52。2、九十七學年度技術校院四技二專聯合甄選委員會 https://enter42.ltu.edu.tw/stut/
3、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4、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996),改良式聯招架構說明。
5、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作者。
6、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9a),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88 年3 月。
7、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99b),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學校篇,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88 年3 月。
8、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0),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89.03,頁192-193。
9、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發處(1996),八十五學年度大學校院招生試務研討會議大考中心專題報告,美國大學招生方式。
10、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1986),世界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改革動向,75.12,頁109-125。
11、王如哲(2005),中華民國教育年報,九十四年版,頁227-229。
12、王如哲(2006),中華民國教育年報,九十五年版,頁221-223。
13、王俊權(2000),從大學聯考到多元入學,台灣教育,第592期,頁7-19。14、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頁180。15、丘愛鈴(2004),從國家控制到大學市場化:大學入學政策的變革與挑戰,發表於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之第十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入學制度改革學術研討會。
16、古矞(2000),由一元到多元的學士路—關於大學入學新方案,師友,2000.2。17、吳家怡(2000),回首聯招四十年,載於任括書主編,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頁183-193,台北市: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8、李承統(2001),技專校院入學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李鍾元(2000),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之推行,台灣教育,第592期,頁2-6。20、周進興(2000),大學聯招的演變,載於任括書主編,十年辛苦不尋常-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十週年紀念文集,頁164-178,台北市: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21、林尚平、游萬來、翁萬德、陳重臣、林晏瑜、曾惠玉(2002),我國技職體系入學測驗制度改革之規劃研究結案報告書,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委託研究)。
22、林騰蛟(1997),台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3、徐正宇(1999),AHP模式應用於招生策略與學生特質分析之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4、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頁59-84。25、高建民、周愚文、黃烈修(1999),大陸各級學校的招生制度,教育研究資訊,7(6),頁21-43。26、張天津、黃燕飛、董銘惠、楊誠理(2002),四技二專多元入學招生管道學生學習成效差異性研究,載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舉辦之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暨人文教育類)上冊,頁813-821,屏東。
27、張芳全(1998),最新教育政策評析,千華出版公司,頁139-182。
28、張惠娟(2005),入學管道及學生背景對在校成績表現之影響,逢甲大學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29、張植珊(2006),人文化育、甘露春風,師大書苑,頁15-53。
30、張新堂(2002),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挑戰及因應途徑,台灣資料與研究,47,頁126-132。31、教育部(1996),中華民國年鑑(第六次上冊),85.06,頁1512-1513 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134654020616a746e6f3d673030303034363501766f6c3d365f37 。
32、曹亮吉(199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建立,教育研究資訊,2(2),頁1-11。
33、陳一如、李弘斌(1999),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教育成果之探討,景文技術學報,9(2),頁1-19。34、陳一如、李弘斌(2000),入學方式對學生入學後成績表現之影響,技術學刊,15(3),頁423-430。35、陳果真(2002),高中職五專、技專院校、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改良方案大解析,師說,169,頁4-8。36、陳柏甫(2005),多元迷思? 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7、曾國雄、鄧振源、蕭再安、王日昌 (1994),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方案之評估-多目標決策之應用,收編於大學教育的革新,師大師苑有限公司,83 年2 月。
38、黃政傑(1996),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師大書苑發行。
39、楊琇媛(2002),利用資料倉儲與資料探勘技術於招生策略與學生特質分析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0、楊麗秀(2003),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科技大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1、溫侑柯(2005),應用資料探勘之關聯法則探討大學入學成績對在學成績的影響-以資管系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2、詹棟樑(1983),從大學理念的發展看入學制度,收編於世界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改革動向,75.12,頁73-74。43、廖秀君(2003),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成績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我國北部技職校院會計系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會計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4、劉湘川、許天維、陳怡如(1997),大學入學管道及其評量方式之探討,測驗統計簡訊,19,頁10-22。45、蔡宜芳(2003),公立大學校院入學機會之調查研究-新舊制度入學學生的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46、蔡秋霞(2002),以多元智力為理論基礎的教學對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及推理能力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7、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台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48、蕭文龍(2008),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SPSS+LISREL(SEM),碁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9、蕭次融(1991),推薦入學方式之研究,大考中心。50、蕭次融、姚霞玲(1994),推薦甄試入學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2),頁12-28。51、謝文全(1986),美國大學制度的現況與改革動向,載於世界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之改革動向,75.12,頁109-126。
二、英文部份
1.Conrad, C.F., & Wilson, R.F.(1985),Academic program reviews: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expectations, and controversies.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2.David R.Anderson, Dennis J.Sweeney, Thomas A.Williams, Juei-Chao Chen.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9th ed.
3.Jack R.Fraenkel & Norman E.Wallen,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5th ed.
4.Stewart D.W., & Kamins M.A.(1993),Second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