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0: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姜元閔
研究生(外文):CHIANG YUAN MING
論文名稱: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
指導教授:延英陸延英陸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新聞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國家形象全球化守門人形象理論內容分析法2008北京奧運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ImageGlobalizationGatekeeperImage TheoryContent Analysis2008 Beijing Olymp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18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的影響力亦日益擴大。然而,中國希望藉由2008年舉辦奧運,對其經濟、城市建設與社會現代化發展,建立國家新形象,並以「全球化」的角度,說明中國在崛起後所要面對的問題,與問題背後產生對國家形象的影響性諸如污染、全球暖化等。
本研究係以內容分析法,針對國內報紙—《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以2008年中國各類新聞報導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三報在年度內各類新聞主題中,特別著重報導包括:華南地區雪災、西藏暴動、奧運聖火境外傳遞、四川大地震、兩岸協商三通、2008北京奧運、毒奶事件,及全球金融海嘯議題,以上均是影響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此外,國內媒體傾向以「報社」採訪中國新聞為主,援用「外電」報導來源則相對較少。不同報紙的比較方面,三報在「報導主題」、「報導方向」與「報導所呈現的國家形象」等類目均呈現部分差異結果,而「報導來源」與「敘述形式」此兩項類目則是呈現出明顯差異結果。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since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 and i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world. In pursuit of china’s ima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China Government deeply understands that host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s the key to get the job done. Through the angle of globalization, China must face many aspects of issues such as national image, pollution, and global warming after the rise of China.

This study approach uses content analysis to categorize some topics as research subjects from "United Daily News", "Liberty Times" and "Apple Dail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e reported in the year 2008 in various types of news topic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porting include: the snowstorm in southern China, Tibet riots, the Olympic torch outside the transmission, a major earthquake in Sichuan, three direct links by cross-strait consultations,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milk poisoning event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above mentioned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Compare to the three newspapers, the results showed some differences from the topics of "theme reports", " direction of the reports" and " the country's image of the coverage" and other categories such as "sources reports" and "narrative form"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誌謝 I
摘要 III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中國當代發展現況與2008北京奧運 15
第二節 全球化下中國面臨的問題 24
第三節 形象理論 37
第四節 守門人理論 43
第五節 相關研究、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53
第二節 類目建構與分析單位 56
第三節 抽樣與信度檢測 7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83
第一節 整體資料分析 83
第二節 《聯合報》資料分析 93
第三節 《自由時報》資料分析 103
第三節 《蘋果日報》資料分析 112
第五節 不同報紙比較分析 122
第六節 國家形象呈現與分析 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5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69
附錄 179
【中文部分】
一、書籍
山本秀也(2005)。《你了解真正的中國嗎》。台北:先覺。
王丹(2001)。《眾弦寂靜時的喧嘩》。台北:新新聞文化。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昆義等(2005)。〈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過程〉,翁明賢、吳建德(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頁45-83。台北:華立圖書。
王昶、苗春迎(2001)。《北京奧運大商機》。台北:大地出版社。
王嘉州(2003)。〈中國大陸之政治變遷與民主前景〉,《發現當代中國》,頁95-114。台北:揚智文化。
王慶福等譯(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rehm, S. S., Kassin, S. M., & Fein, S. (2005). Soci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丘羽先等譯(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耗竭、人口爆炸危機下的新經濟革命》。台北:天下遠見。(原書Friedman, T. L. (2008). Hot, flat, and crowded :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 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1st e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希光、孫靜惟(2002)。《全球新傳播》。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修正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1)。《傳播學》。台北:時報文化。
李茂政(1984)。《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90)。《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杜維明(2005)。《對話與創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沈宗瑞等譯(2004)。《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原書Held, D.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沈曉雷等譯(2006)。〈淡色中國〉,Ramo, J. C.等(編)《中國形象》,頁2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汪仲譯(1997)。《無疆界市場》。台北:時報文化。(原書Bryan, L. L., & Farrell, D. (1996). Market unbound : unleashing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汪仲譯(1999)。《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原書Landes, D. S. (1998).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1st ed.). New York: W.W. Norton.)
汪琪(1982)。《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周蕙菁(2006)。〈孔子為什麼那麼紅?〉,天下雜誌(編)《面對中國》,頁192-199。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延英陸(2008)。〈全球化的在地化與網際網路的文化匯流之探討〉,「全球化與在地化新聞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玄奘大學。
房思宏(2004)。《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修訂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原書Weber, R. P. (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2008)。《中國大陸綜覽‧97年版》(五版)。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
邵宗海(2007)。〈胡錦濤對台政策之分析(2002年—2007年)〉,楊開煌(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319-354。台北:問津堂。
邱坤玄、譚偉恩(2007)。〈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楊開煌(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257-290。台北:問津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柯洛漪譯(2000)。《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契機》。台北:麥田出版。(原書Nathan, A. J., Shi, T., & Ho, H. V. S. (1997). China's trans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原書Beck, U. (1998). Was ist Globalisierung? : Irrtümer des Globalismus, Antworten auf Globalisierung (5. Aufl. ed.).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
翁秀琪(200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等譯(1994)。《民意:沈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台北:遠流。(原書Noelle-Neumann, E. (1980). Die Schweigespirale : öffentl. Meinung, unsere soziale Haut. München ; Zürich: Riper [i.e. Piper].)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5)。〈中國國族主義:對美國利益的威脅〉,《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頁109-129。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原書Flanagan, S. J., & Marti, M. E. (2003).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09)。《2008中國大陸研究文集》。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69)。《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習賢德(2006)。《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動員與宣傳》。高雄:磐石書房。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
郭曜棻(2007)。《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台北:師大書苑。
陳東園、莊克仁、郭文耀(2004)。《大眾傳播學》。台北:空大。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London ;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Lull, J. (2000).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a global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陳金盈(2007)。《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辦現況之研究》。台北: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
陳國明、陳雪華(2005)。《傳播學概論》。台北:巨流。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章家敦(2002)。《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
傅國良、曹炳陽(2004)。《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
彭家發、蘇蘅、張寶芳、金溥聰(2005)。《新聞學㈠—新聞學新論》。台北:空大。
曾虛白(1979)。《民意原理》。台北:華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游美齡、廖曉晶譯(2006)。《洞悉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Schirato, T., & Webb, J. (2003).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程予程(1998)。《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台北:亞太。
辜雲(2007)。《早熟的大國》。台北:前衛。
黃文雄(2006)。《Ka-Ka: 華禍》。台北:前衛。
黃振家譯(2006)。《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6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楊志弘、周金福譯(2006)。《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台北:湯姆生出版:華泰發行。(原書Baran, S. J., & Davis, D. K. (2006).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4th ed.). Belmont, CA: Thomson/Wadsworth.)
楊振富譯(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原書Friedman, T. L. (2005). 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st e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台北:東華書局。
楊開煌(2007)。〈胡錦濤改革政策之繼承與變革〉,楊開煌(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頁1-32。台北:問津堂。
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Shirk, S. L. (2007). China :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葉怡君(2005)。〈中國對台政策與沿革〉,趙建民(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頁347-366。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褚耐安等譯(2007)。《中國戰爭即將到來》。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書Navarro, P. (2007). The coming China wars : where they will be fought and how they will be w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Financial Times Press.)
劉正豐(1989)。《奧運會與政治的關係研究》。台北:歐語出版社。
蔡繼光等譯(2000)。《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台北:聯經。(原著Friedman, T. L. (2000).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Rev. e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鄭貞銘(2001)。《百年報人》。台北:遠流。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7)。《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蕭富元(2006)。〈翻天覆地,新建國運動〉,天下雜誌(編)《面對中國》,頁91-105。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賴昱安(2005)。〈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頁197-222。台北:遠景基金會。
閻克文、江紅譯(2002)。《公眾輿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Lippmann, W. (1946).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簡妙如等譯(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aylor, L., & Willis, A. (1999). Media studies :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 UK ;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藍美貞、高仁君譯(2007)。《龍與象》。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Meredith, R. (2007). The elephant and the dragon : the rise of India and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for all of us (1st ed.). New York: W.W. Norton.)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羅曉南(1997)。《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
蘋果日報編輯部(2005)。〈《壹周刊》與《蘋果日報》成功的秘密〉,蘋果日報編輯部(編)《我是黎智英》,頁228-230。台北:藍鯨出版社。
蘇紹智(1995)。《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二、期刊、雜誌
王石番(1971)。〈內容分析的研究設計〉,《新聞學研究》,7:281。
王智盛(2005)。〈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臺政策 vs. 臺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3(7):31-42。
田習如(2000)。〈台灣三大報「深層結構」大探索〉,《財訊》,224:231-233。
田習如(2001)。〈不為人知的報業奇人林榮三〉,《財訊》,226:115。
易軍、任順國(2001)。〈加入WTO後社會治安走勢〉,《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55:60-61。
林瑩秋(2002)。〈「小王子」學習統治聯合王國〉,《財訊》,242:83。
林瑩秋(2002)。〈自由時報「御飯團」傳奇〉,《財訊》,242:93。
金溥聰(2003)。〈形象可永遠被包裝〉,《遠見雜誌》,209:52。
洪于茹(2005)。〈台灣《蘋果日報》競爭潛力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4。上網日期:2009年1月3日,檢自網路社會學期刊網。
胡守衡(1968)。〈傳播研究之內容分析〉,《新聞學研究》,2:270。
首都發展研究院(2001)。〈科技奧運的內涵及影響〉,《前線》,9:46-48。
唐家璇(1998)。〈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勝利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工作回顧〉,《求是》,20:33。
柴松林(1985)。〈報業對社會的回饋〉,《報學》,7:5。
張思恆(1980)。〈心象世界〉,《輔仁學誌》,9:1-15。
許勝泰(2008)。〈全球化進程遲滯之中國因素〉,《中共研究》,42(5):57。
陳以謹(2001)。〈聯合報的企業文化和風格〉,《歷史月刊》,164:60-65。
傳和(2005)。〈誰是蘋果日報的競爭者〉,《動腦》,349:16。
詹宜軒(2003)。〈報業價格戰難分軒輊—《蘋果日報》加入台灣報業生態重新洗牌〉,《廣告雜誌》,145:38。
熊斗寅(2002)。〈解讀綠色奧運〉,《體育與科學》,23(1):35-36。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陳韜文、朱立、潘忠黨(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頁215-233。香港:鑪峰學會。
三、學位論文
方美琴(1999)。《報禁後台灣報紙報導大陸新聞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有清(1989)。《國內報紙「大陸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青年日報、自立早報之大陸新聞版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韻(2006)。《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新聞呈現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比較分析》。宜蘭: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秀玲(1990)。《國內報紙所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2007第四季閱報率冠軍 自由贏蘋果1.9%〉,《Yam天空電子新聞》。2008年8月21日,取自http://news.yam.com/tlt/life/200801/20080125412359.html
〈中國年度外匯儲備統計報告(98年3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09年4月8日,取自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detail.jsp?ID=110400000000000000,20&id=5
〈把目光投向中國〉,《多維新聞》。2008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3_12_11_18_25_19_863.html
《自由電子報》。2009年2月8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壹網絡》。2009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
《鄧小平文選》。2008年8月21日,取自:http://english.people.com.cn/dengxp/
《聯合知識庫》。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udndata.com/

【西文部分】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reed, W. (1955) .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 326-335.
Brown, R. (1995). Prejudice :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Busch, Andreas (2000) . “Unpacking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approaches, evidence and data”, in C. Hay & D. Marsh (eds) Demystify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 St. Martin's Press, pp. 21-48.
Cohen, B.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ltung, J., & Ruge, M. H. (1965).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go, Cuba and Cyprus Crises in Four Norwegian Newspaper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1), 64-90.
Gieber, W. (1964) . News Is What a News Paperman Makes It. In D. Lewis & M. W. David (eds.), People Societ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p. 173-182).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eld, David (2000) . “International law” in D. Held & A. McGrew (eds)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Malden, Mass.: Polity Press, pp. 167-171.
Hirst, P. Q., & Thompson, G. (1996).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Li Cheng (2000) . “Jiang Zemin’s Successors: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in the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161, 39.
Martin, I. M. & Eroglu, S. (1993) . 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8, 191-210.
Martin, Peter (2000) . “The Moral Case for Globalization,” in F. J. Lechner & J. Boli (eds.) ,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Malden, MA: Blackwell, pp. 12-13.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McNelly, J. T. (1959) . Intermediary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36, 23-26.
Merrill, J. C. (1962) .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3), 203-209.
Nimmo, D.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Pacific Palisades, Calif.: Goodyear Pub. Co.
Pieterse, J. N. (1997) . “Going global: futures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8.
Scott, W. A. (1965) .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 C. Kelman (Ed.),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pp. 70-103).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Smith, A. (1990) . Towards a global culture? In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Sage.
Weber, R., & Crocker, J. (1983) .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revision of stereotypic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961-977.
Wrightsman, L. S. (1977).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Monterey, Calif.: Brooks/Cole Pub. C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石番(1971)。〈內容分析的研究設計〉,《新聞學研究》,7:281。
2. 王石番(1971)。〈內容分析的研究設計〉,《新聞學研究》,7:281。
3. 王智盛(2005)。〈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臺政策 vs. 臺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3(7):31-42。
4. 王智盛(2005)。〈全球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臺政策 vs. 臺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3(7):31-42。
5. 金溥聰(2003)。〈形象可永遠被包裝〉,《遠見雜誌》,209:52。
6. 金溥聰(2003)。〈形象可永遠被包裝〉,《遠見雜誌》,209:52。
7. 胡守衡(1968)。〈傳播研究之內容分析〉,《新聞學研究》,2:270。
8. 胡守衡(1968)。〈傳播研究之內容分析〉,《新聞學研究》,2:270。
9. 柴松林(1985)。〈報業對社會的回饋〉,《報學》,7:5。
10. 柴松林(1985)。〈報業對社會的回饋〉,《報學》,7:5。
11. 許勝泰(2008)。〈全球化進程遲滯之中國因素〉,《中共研究》,42(5):57。
12. 許勝泰(2008)。〈全球化進程遲滯之中國因素〉,《中共研究》,42(5):57。
13. 陳以謹(2001)。〈聯合報的企業文化和風格〉,《歷史月刊》,164:60-65。
14. 陳以謹(2001)。〈聯合報的企業文化和風格〉,《歷史月刊》,164:60-65。
15. 傳和(2005)。〈誰是蘋果日報的競爭者〉,《動腦》,349:16。
 
1. 台灣媒體生產政治中的中國因素與獨裁者邏輯: 以C集團為例
2. 《旺報》與《自由時報》建構兩岸及中國大陸新聞報導之比較
3. 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
4. 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
5. 《時代》看中國:北京奧運的中國形象
6. 台灣報紙報導大陸安利團來台觀光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為例
7. 從報紙新聞看中國大陸商品形象-以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
8. 國內報紙「大陸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青年日報、自立早報之大陸新聞版為例
9. 美國新聞週刊眼中的中國形象:與英國經濟學人的中國形象相比較
10. 報禁後台灣報紙報導大陸新聞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為例
11. 我國報紙對胡錦濤形象報導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
12. 報紙對陸生議題之內容分析研究─ 以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
13. 台灣報紙報導「富士康事件」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為例
14.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兩岸報紙呈現中國國家形象之研究———以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
15. 台灣報紙之競爭優勢評選模式-以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