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f3de:de2a:940c:ec8b)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8: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仲豪
研究生(外文):Chung-Hao Chen
論文名稱:揚雄《法言》政治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inking about Yang Xiong's《Fa Yan》
指導教授:劉文起劉文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中和法言揚雄政 治思想
外文關鍵詞:zhong heFa YanYang Xiongthe political thin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揚雄是西漢末年著名的學者。他歷經了漢宣帝、成帝、哀帝、平帝以及新莽諸朝,官至大夫。一生著作甚多,在哲學、文學、語言學乃至天文學等方面都有深造詣,對後世影響很大。
本文以揚雄《法言》為主,探討揚雄以中和為主的政治思想,同時對於「中和」為主軸,所建構的哲學思想、歷史觀、崇禮觀、尚智論均加以論述:此外,對於《法言》所涉及的諸多政治問題,配合史料,藉以深入了解揚雄在西漢末年所反映的政治思想與主張。
Yang Xiong was a versatile scholar at the end of West Han Dynasty. He lived through last five periods of the West Han and the brief Wang Mang period. He was a voluminous author whose studies reached into philosophy , literature , linguistics ,astronomy ,etc . His works very influential.
This essay is based on “Fa Yan” ,by Yang Xiong it explores Yang Xiong’s political thinking which is focused on “Zhong He” and meantime ,it’s extended to discuss about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historical opinions , theory of advocate civility ,theory of wisdom. In addition ,we also refer historical papers and examine the political problems at the end of West Han Dynasty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Yang Xiong’s opinions and points of view abou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e end of West Han Dynasty.
目 次
頁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貳章 揚雄身世介紹………………………………………………11
第一節 時代背景…………………………………………………………11
一、 漢代政治思想與揚雄立身進退……………………………….12
二、 外戚、佞臣亂政與揚雄淡泊胸懷………………………………14
第二節 家世生平…………………………………………………………16
一、先世世系……………………………………………………………16
二、姓氏探究……………………………………………………………19
〈1〉從木說…………………………………………………………19
〈2〉從手說…………………………………………………………21
〈3〉通用說…………………………………………………………22
三、學問人品…………………………………………………………….24
四、生活財用…………………………………………………………….28
五、入京時間…………………………………………………………….29
六、生平經歷…………………………………………………………….37
第參章 《法言》成書時間及其他著述………………………47
第一節《法言》釋名…………………………………………………….47
第二節《法言》成書時間……………………………………………48
第三節 其它著述………………………………………………………48
第肆章 《法言》政治思想(上)…………………………………51
第一節 中和的政治思想………………………………………………52
第二節 因革的歷史觀………………………………………………….61
第三節 崇禮論…………………………………………………………….65
第四節 尚智論…………………………………………………………….74
一、選取知識的標準……………………………………………………81
二、以理性處理讖緯、陰陽災異的問題………………………82
第伍章 《法言》政治思想(下)…………………………………87
第一節 德治主張…………………………………………………………87
一、君主的修養…………………………………………………………87
二、「審其思斁」的中和之政…………………………………………95
三、反對嚴刑峻法………………………………………………………97
第二節 經濟、財政的主張…………………………………………104
一、「殷民阜財」的財政主張………………………………………104
二、反對鹽鐵專賣……………………………………………105
三、主張什一之稅………………………………………………107
四、反對奢侈的社會風氣……………………………………………107
第三節 對待外族、邊疆地區的主張………………………….111
第陸章 結論~~揚雄《法言》的時代意義…………………117

參考書目………………………………………………………………………119
參考書目

揚雄著作原典:
汪榮寶《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70年6月3版)。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3月一版)。
(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二十四史系列: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西漢)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南朝宋)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元)脫 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出版)。

專書:
經類:
竹添光鴻《論語會箋》(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50年12月初版)。
竹添光鴻《左傳會戔》(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73年3月出版)。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71年出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3年出版)。
朱 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85年4月初版)。
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台灣:洪葉文化)。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7年6月初版)。

史類:
《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63年5月三版)。
王先謙《漢書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
錢大昭《漢書辨疑》(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62年元月初版)。
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6年8月初版)。
陳 直《漢書新證》(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6年8月初版)。
楊樹達《漢書窺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1月第一版)。
孫星衍等輯 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5月出版)。
劉知幾《史通》(台北:華世出版社 民國70年11月出版)。
(東漢)荀 悅《前漢纪》(台灣:華正書局 民國63年7月初版)。
(東漢)應 劭撰 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台灣:明文書局 民國71年4月初版)。
司馬光編集 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 《資治通鑑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9年10月2版)。
四庫全書珍本《御批資治通鑑綱目》
(清)趙翼撰 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剳記》(台灣:華世出版社 民國66年9月初版)。

子類:
(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0年3月修訂版)。
(東周)商 鞅 朱師轍解詁《商君書解詁》(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79年6月13版)。
(東周)荀 子 梁啟雄釋《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10月第一版)。
(東周)韓非子 陳奇猷集釋《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80年7月二版)。
(西漢)董仲舒 蘇 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12月初版)。
(東漢)王 充 黃 暉校釋《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2年12月出版)。
朱 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5年12月出版)。

集類:
(南朝梁)蕭 統《昭明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72年6月10版)。
《蘇東坡全集》(河北:中國書店出版 1992年10月出版)。
楊慎《升庵外集》(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60年5月初版)。
嚴可均《全文》(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10月第五版)。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出版)。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灣:藝文印書館 民國93年10月初版)。

其他類:
(漢)班固撰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76年5月初版)。
(清)顧炎武著 王雲五主編《日知錄集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3年出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 民國69年9月初版)。
(清)章學誠著 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3月出版)。
王念孫《讀書雜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7年3月初版)。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7年3月初版)。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7年初版)。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9年9月第14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78年出版)。
丁介民《揚子年譜》(臺北:菁華出版社 民國64年1月出版)。
勞 榦《勞幹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65年10月初版)。
勞 榦《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民國69年出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5年9月台一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 1976年出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82年9月出版)。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67年出版)。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 民國70年出版)。
陳 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大陸:陜西人民出版社 1958年四月第一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71年6月初版)。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年6月出版)。
劉汝霖《魏晉學術編年》(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12月出版)。
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78年12月初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81年4月出版)。
簡師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2年5月初版)。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民國83年初版)。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85年12月初版)。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台北:中央研究院始於所專刊,民國86年6月四版)。
葉幼明、周鳳五等注《新譯楊子雲集》(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86年11月初版)。
陳麗桂主編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民國87年4月出版)。
陳麗桂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台灣:漢學研究中心 民國92年9月出版)。
顏之推《顏氏家訓》(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劉 勰著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8年9月出版)。
韓 敬《法言全譯》(四川:巴蜀書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鄭萬耕《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9年9月出版)。
王 青《揚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學通論》(山東:齊魯書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大陸: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年3月3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 民國92年9月13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3月初版)。
陳廣忠、梁宗華《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大陸: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李大明主編《巴蜀文學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8月第一版)。
夏曾佑《中國古代歷史》(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郭君銘《揚雄法言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2006年12月出版)。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81年2月第7版)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78年1月初版)
藍秀隆《揚子法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8年4月出版)。
王甦《孔學抉微》(台北:黎明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1978年),頁1。
單篇期刊:
王 冬〈古代中和觀及其現實意義〉(天津學報 2000年第二期)。
王 萍〈嚴遵、揚雄的道家思想〉(山東大學學報 2001年第一期)。
石曉寧〈試論揚雄的法言的思想傾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 1994年第三期)。
李英華〈第二部論語—法言述評〉(孔子研究 1997年第二期)。
紀國泰〈揚雄四賦考論--兼論揚雄三世不徙官的重要原因〉(西北大學學報 2005年12月第六期)。
許 結〈揚雄與兩漢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 1998年第五期)。
陳 強〈略論揚雄思想的理論來源〉(青海社會科學 2007年9月第五期)。
問永寧〈試論揚雄的姓〉(唐都學刊 2007年5月第23卷第3期)。
張 兵〈揚雄法言的版本與流傳〉(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4年7月第四期)。
張 兵〈儒主道輔,本道兼儒—論揚雄《法言》的思想特徵〉(管子學刊 2005年第一期)。
張曉明〈二十年來揚雄研究論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 2002年12月第19卷第四期)。
張曉明〈試論揚雄的憂患意識在儒學發展上的體現〉(求實 2005年第二期)。
張震則〈揚雄的生平、作品評價及其他有關問題〉(遼寧大學學報 1992)。
楊福泉〈揚雄年譜考訂〉(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06年2月)。
程梅花、鄒林〈論儒家致中和的思維方式〉(孔子研究 2000年第三期)。
董根洪〈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論揚雄的中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1999年6月)。
鄭 文〈對揚雄生平與作品的探索〉(大陸:文史 1985)。
鄭 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實際是荀況的性惡論〉(西北師大學報 1997年7月第34卷第四期)。
邊家珍〈論揚雄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展〉(河南大學學報 2002年5月)。
熊良智〈揚雄四賦時年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2005年5月第32卷第三期)。
趙為學、王棟〈揚雄研究的源流與不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年6月第27卷第六期)。

學術論文:
簡師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民國65年6月)。
蔡妮芳〈理論與實踐—揚雄文雄思想〉(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3年6月)。
石昇瓚〈法言聖人思想分析比較研究》(台南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4年1月)。
白品鍵〈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5年6月)。
黃嘉琳〈揚雄太玄法言氣論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7年6月)。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全文開放日期20290721,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