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6: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仲俞
研究生(外文):Tsung-Yu Tsai
論文名稱: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之使用與滿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 of Porn Webcam Sites users
指導教授:蕭湘文蕭湘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公共關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色情網路色情網路視訊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與滿足
外文關鍵詞:pornographycyberpornporn webcamuses and gratif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1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人類對性的需求自古皆然,Maslow著名的需求層級理論就將性列為人類的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而這也是色情產業歷久不衰的因素。二十世紀末,新興的網路媒體出現,獨特的媒介性質讓色情在網路環境中快速成長,網路色情同時也帶動新的科技發展,並創造無限的商機。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越來越成熟,使用者對於互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過去的網路聊天室逐漸發展為虛擬的網路性愛形式,參與者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藉由文字、聲音、影像的傳遞,展開身體不在場的性互動。色情視訊網站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受到網路色情使用者的歡迎。
本研究採用質性深度訪談法,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依據,訪談十位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目的在於找出使用者的使用動機,並整理他們的使用習慣,最後發覺使用者從色情視訊網站中得到何種滿足,以及色情視訊網站代表的意義。
研究發現,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有三個主要動機:(一)性動機(二)追求刺激的動機以及(三)情感歸屬動機。在使用習慣上,本研究從時間頻率、消費模式與付費方式、分享行為以及視訊對象選擇四個面向分析。使用者集中在夜晚使用色情視訊,時間介於二十到六十分鐘為主。付費使用者大多採用付費一對一互動模式,非付費使用者則是免費一對多模式。多數使用者將色情視訊的使用視為相當私密的行為,並不常與朋友或情人主動分享。使用者選擇互動對象的首要條件是長相,其餘則視各人喜好與經驗差異而不同。
色情視訊網站的使用者獲得的滿足可分為四種,分別是(一)慾望的滿足:性的慾望、窺視的慾望、控制的慾望(二)幻想的滿足(三)娛樂的滿足與(四)人際互動的滿足。多數使用者將色情視訊網站當作滿足需求的其中一個管道,並沒有無可取代性,但仍有少數人認為色情視訊網站具有無法替代的性質,本研究的例子為尋求愛情、強烈的控制欲以及異性互動管道。
最後整理出使用者斷絕或減少使用色情視訊的四個因素-不愉快的使用經驗、經濟因素、關係的破裂以及非自願外在因素。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色情 9
一、何謂色情? 9
二、色情的內容與意涵 11
三、色情的爭議 14
第二節 網路色情 18
一、網際網路的特性與色情的關係 18
二、網路色情的資訊類型 22
三、網路色情的傳播管道 24
四、網路使用者的色情活動 26
五、國內色情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31
一、理論的基本假設與架構 31
二、動機與需求 33
三、理論的修正與發展 35
四、小結 37
第四節 色情視訊聊天網站 39
一、網站性質 39
二、消費模式 40
三、付費方式 41
四、網站操作介面 43
五、國外色情視訊網站 48
六、小結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 質性深度訪談 52
一、研究取徑 52
二、深度訪談 52
三、訪談問題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一、對象限制 57
二、抽樣方法 58
三、樣本來源與描述 5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61
第一節 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的動機 61
一、性動機 61
二、追求刺激的動機 63
三、情感歸屬動機 64
四、小結 65
第二節 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67
一、時間頻率 67
二、使用模式與付費方式 68
三、分享行為 69
四、視訊對象選擇 72
五、小結 76
第三節 使用色情視訊網站獲得之滿足 79
一、慾望的滿足 79
二、幻想的滿足 82
三、娛樂消遣的滿足 84
四、人際互動的滿足 86
五、小結 89
第四節 色情視訊網站代表的意義 9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8
一、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的使用動機 98
二、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100
三、色情視訊網站使用者獲得的滿足以及滿足的來源 101
四、色情視訊網站的意義 10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05
一、研究限制 105
二、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一、英文文獻 107
二、中文文獻 109
三、網路文獻 115
附錄一 相關新聞報導 116
一、英文文獻
Allen, M., D’Alessio, D., & Brezgel, K. (1995). A meta-analysis summarizing the effect of pornography II aggression after exposure.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2), 258-283.
Altimore, M. (199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myth: Pornography and viol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5(1), 117-133.
Attwood, F. (2005). What do people do with por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o the consumption, use, and experience of pornography and other sexuality explicit media. Sexuality & Culture, 9(2), 65~86.
Berkowitz, D. (2006). Consuming eroticism: Gender performances and presentation in pornographic establishment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35, 583-605.
Campbell, J. E. (2003). Always use a modem: Frames of erotic play and performance in cyberspace.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Daneback, K., Ross, M.W.,& Mansson, S. (2006).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of sexual compulsives who use the Internet for sexual purposes.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13, 53-67.
Dobos, J. (1992). Gratification models of satisfaction and choice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29-51.
Dworkin, A. (1989). Pornography: Men possessing women. USA: Dutton.
Einsiedel, E. F. (1988).The British, Canadian, and U. S. pornography Commissions and their us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2), 108-121
Elizabeth, M. P. (1994). Use of erotica and acceptance of rape myth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4), 488-515.
Ferree, M. (2003). Women and the web: Cybersex activity and implications.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 18( 3), 385-393.
Fish, W., & Barak, A. (2000). Online Sex Shops: Phenomen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e Sexuality.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3, 575-89.
Hardy, S. (2004). Reading pornography. Sex Education, 4(1), 3-18.
Jacobs, K. (2004). Pornography in small places and other spaces. Cultural Studies, 18, 67-83.
Kutchinsky, B. (1973). The effects of easy availability of Pornography on the incidence of sex crimes: The Dan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9(3), 163-181.
Lee, B., & Tamborini, R. (2005). Third-person effect and internet pornography: The influence of collectivism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2), 292-310.
Lo, V. H., & Wei, R. (2005). Exposure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and Taiwanese adolescents’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9(2), 221-237.
Malamuth, N. M. & Billings, V.(1984). Why pornography? Models of functions and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3), 117-129.
Odzer, Cleo. (1997). Virtual Space: Sex and the cyber citizen. New York: Berkley Books.
Palandri, M., Green, L. (2000). Image management in a bondage, discipline, sadomasochist subculture: A cyber-ethnographic study.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3, 631-641.
Palmer, C. E. (1979). Pornographic comics: A content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5, 285-298.
Russell, D. E. H. (1993). Making violence sexy : feminist views on pornograph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mith, D. D. (1976). The social content of pornograph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1), 16-24.
Steinem, D. (1995). Degending pornography: Free speech, sex, and th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In S. Dwyer (Ed.), The problem of pornography.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Winick, C (1985). A content analysis of sexually explicit magazines sold in an adult bookstor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1, 206-210.
Yoder, V. C., Virden III, T. B., & Amin, K.(2005). Internet pornography and loneliness: An association?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12, 19-44.
Zillmann, D. & Bryant, J. (1982). Pornography, sexual callousness, and the trivialization of rap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2(4), 10-21.
Zillmann, D. & Bryant, J. (1986). Shifting preferences in pornography consump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4), 560-578.
Zillmann, D. & Bryant, J. (1988). Pornography’s impact on sexu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 438-453.
二、中文文獻
Babbie, E. (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台北:湯姆生。(原出版年:2001)。
Baran & Davis(2006)。《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楊志弘、周金福譯)。台北:華泰。(原著出版年:2006)
Cooper(2006)。《網路與性:愛的尋找與性的治療》。(張明玲譯)。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2)
Graham (2003)。《網路的哲學省思》。(江淑琳譯)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1999)
Littlejohn(1993)。《傳播理論》。(程之行譯)。台北:遠流(原出版年1989)。
McLuhan(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書房。(原著出版年:1964)
Middleton(2005)。《異國情色大不同-性愛人類學》。(趙文琦譯)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2)
Ritzer, G., Goodman, D.(2004)。《社會學理論》。(柯朝卿&鄭祖邦譯)。台北:巨流。(原出版年2004)
Ruane, J, M.(2007)。《研究方法概論》。(王曉修譯)。台北:五南。(原出版年:2005)。
Thurlow, Lengel & Tomic(200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謝光萍、吳怡萱譯)。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2004)
尹文新(2000)。《網路色情管制與國際合作》。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念萱 & 劉駿州(1997)。《網路媒介與性言說:台灣BBS站連線性版之言說分析》,第二十一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發表論文。
王叢桂、陳皎眉、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向倩儀(2006)。《網路色情對青少年強暴迷思態度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池元蓮(2005)。《多元的女性》。高雄:萬有。
余德正(2000)。《不法使用網際網路之刑事責任》。東海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呂宜娟 & 張思涵(2008)。《從人際關係理論看網誌讀者回應行為》。2008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論文。
吳怡萱(2007)。《不扣扭的賽伯人:網路性愛的虛擬真實》。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孟崇(2002)。《色情網站資訊對台北市高職生的涵化路徑之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長峰(2003)。《合乎國際標準的學習教材管理系統與點對點搜尋工具》。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所碩士論文。
杜佩育(2007)。《台北與東京夜間旅遊情色活動之比較研究》。世新大學觀光所碩士論文。
沈文英(1996)。媒體使用與滿足理論之發展。《廣播電視》,2(4),45-81。
周月英(1995)。等待指令的感官之旅─情色光碟中的女體,《聯合文學》,11(4),105-108。
周念縈(2001)。《色情管制與網路分級制》。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周佳穎(2008)。《影響鴿友沈迷賽鴿活動之相關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進修(2008/03/08)。乖乖女網愛變豪放女。《聯合晚報》。
林呈達(2002)。《寬頻網路「使用與滿足」研究─比較ADSL與Cable Modem之異同》。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育妃(2004)。《網路一夜情族群網路之使用對其性態度、性行為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
林芳玫 & 徐郁喬(1997)。色情媒介及其效果:閱聽人研究的省思。《廣播與電視》,3(1),96-97, 100。
林南、蔡勇美 & 廖培珊(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
林奐名(2007)。《你淪陷了嗎?網路色情面面觀:談網路色情內容對青少年的涵化效果》。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琬馨(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論文。
邱淑華(2006)。《網路時代的公關新型態研究:以大學校院網站為例》。台北:揚智。
施家倫(2000)。《論色情言論(Pornography)之言論自由─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為基礎》。政治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柯達(2004)。《網路購物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世新大學傳管所碩士論文。
洪殷琪(2005)。《網路色情資訊管制與分級制度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學所碩士論文。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翁秀琪(200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袁心玫(2002)。《解放或壓抑-女性使用色情聊天室之現象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理管所碩士論文。
袁薏晴(2002)。《數位年代的女性啟蒙》。南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曙笙(2005)。《大學生接觸網路色情、性態度及性行為之調查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等(2002)。《心理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秉璋(2003)。《性美學教育-性•色情•裸體藝術》。台北:揚智文化。
陳羿茨(2003)。《〝重〞╱〝從〞訴說經驗-初探網路性上癮行為》。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92(6),477-481。
陶慧娟(2004)。《網路交友互動分析:網路人際關係的虛幻與真實》。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曾雅慧(2002)。《網路性愛與女性賦權》。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捷鈞(2004)。色情網站使用者性態度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報》,4,131-146。
游智雯(2000)。《網路健康資訊的使用與滿足—從網路與閱聽人特性之觀點探討》。國立中正大學電傳所碩士論文。
黃伸閔(2005)。《網路情色交友社群使用者動機與擇友研究-以BBS情色交友社群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管所碩士論文。
黃秀娥(2005)。《成人影片的來源及公眾態度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所碩士論文。
黃昭統(2006)。《網路色情論壇女性使用者特質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昭謀(1995)。《網路色情與網路族群性態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玲美(2002)。《影像凝視之情色再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黃登榆(1996)。《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6)。《個人、網路、性愛--論當代科技下的「親密性」》。世新大學社會心理所碩士論文。
楊明暐(2006/01/22)。Google之戰 扯出隱私話題 網路科技 始終靠色情推動?。《中國時報》。
楊哲男&許瑞明(2003)。網際網路的誕生與發展。《科學發展》,371,6-11。
楊提雅(2000)。《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葉向榮(2005)。《台灣無線寬頻上網服務使用者「使用與滿足」研究》。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葉煬彬(2001)。色情作品在男性青少年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上)。《菁莪季刊》,豐原: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3(4)50期,21~30。
葉慶元(1996)。《網際網路上之表意自由-以色情資訊之管制為中心》。中興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廖怡景(2000)。《肉體與情慾:日本成人錄影工業在台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管倖生等(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翟本瑞(2000)。網路色情與虛擬性愛:自由與管制的難題。《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文化。
劉安彥(1997)。《心理學》。台北:三民。
劉懿譁(2005)。《大學生與娛樂新聞節目: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延伸》。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樓永堅、蔡東峻、潘志偉、別蓮蒂(2003)。《消費者行為》。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鄭惠如(2004)。《美容保健類商品網路拍賣高度忠誠消費者決策過程之探索性研究:以Yahoo!奇摩拍賣女性消費者為例》。世新大學傳管所碩士論文。
鄭朝誠(2004)。《線上遊戲玩家的遊戲行動與意義》。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守正(1997)。禁忌與超越--巴代耶的情色觀。《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遠流。
錢世傑(1998)。網際網路色情資訊防範措施之相關問題探討。《全國律師》,2(11),28。
錢玉芬(2007)。《傳播心理學》。台北:威仕曼。
謝旭洲(2000)。使用色情傳媒與大學生性態度之關連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102-128
謝旭洲(2005)。閱讀色情漫畫及其愉悅經驗之研究:從媒介麻痺效應談起。《民意研究季刊》,223,103-133。
謝臥龍等(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90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139。
龐文真(2007)。台灣網友最愛100大熱門網站。《數位時代》,145。
三、網路文獻
Griffiths, M,. (2004)。Sex Addiction on the Internet. Janus Head, 7(1), 188-217. retrieve from http://www.janushead.org/7-1/Griffiths.pdf.
McCosker, C. (2004)。Internet censorship - Access to pornography . Retrieved from http://wiki.media-culture.org.au/index.php/Internet_Pornography_Censorship:_Access
Mi-Yeon Hur.,(1999)。Internet Broadcast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iml.jou.ufl.edu/projects/Fall99/Hur/Index.html.
Outing (2001)。《從色情網站學到的一課》。取自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outing2001/o_043001.htm。
Ropelato, J. (2006)。Internet Pornography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ternet-filter-review.toptenreviews.com/internet-pornography-
statistics.html。
吳秋蓉&鄭渝儒(2008)。情慾與色情,《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2。取自於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2/72/72-08.htm
陳嘉賓(2004)。網路色情之初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6。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36.htm
黃紹麟(2005)。《產業鏈如此完整,還不就因為消費者願意付錢?》。取自數位之牆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76。
劉奇政、李孟書、莊凱婷(2002)。《色情網站之經營型態與社會建構》。取自http://wonder.lib.fcu.edu.tw/ec2001/final_report/thu/team08.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月英(1995)。等待指令的感官之旅─情色光碟中的女體,《聯合文學》,11(4),105-108。
2. 周月英(1995)。等待指令的感官之旅─情色光碟中的女體,《聯合文學》,11(4),105-108。
3.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92(6),477-481。
4.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92(6),477-481。
5. 游捷鈞(2004)。色情網站使用者性態度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報》,4,131-146。
6. 游捷鈞(2004)。色情網站使用者性態度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報》,4,131-146。
7. 葉煬彬(2001)。色情作品在男性青少年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上)。《菁莪季刊》,豐原: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3(4)50期,21~30。
8. 葉煬彬(2001)。色情作品在男性青少年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上)。《菁莪季刊》,豐原: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3(4)50期,21~30。
9. 錢世傑(1998)。網際網路色情資訊防範措施之相關問題探討。《全國律師》,2(11),28。
10. 錢世傑(1998)。網際網路色情資訊防範措施之相關問題探討。《全國律師》,2(11),28。
11. 謝旭洲(2000)。使用色情傳媒與大學生性態度之關連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102-128
12. 謝旭洲(2000)。使用色情傳媒與大學生性態度之關連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102-128
13. 謝旭洲(2005)。閱讀色情漫畫及其愉悅經驗之研究:從媒介麻痺效應談起。《民意研究季刊》,223,103-133。
14. 謝旭洲(2005)。閱讀色情漫畫及其愉悅經驗之研究:從媒介麻痺效應談起。《民意研究季刊》,223,103-133。
15. 簡妙如(1999)。再現的再現—90年代台灣A片「常識」的分析與反思。《新聞學研究》,58,1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