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蔡念中、張宏源(2005)(匯流中的傳播媒介)。台北:亞太。
翁秀琪(200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彭 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
唐錦超譯(2006)╱Rogers, E. M.原著。(創新的擴散)。台北:遠流。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陳萬淇(1992)。(個案研究法)。 台北:華泰。
葉立誠、葉至誠(1999)。(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謝安田(1991)。(企業管理)。台北:五南。
李天任、藍莘(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原書Wimmer,
J. D.& Dominick, J. R.〔1991〕.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幼琍(2004)。(電訊傳播)。台北:雙葉書廊。
(二)期刊
周樹林(2006)。數位內容應用發展趨勢前瞻。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1(4),1-25。
李振中(2007)。IPTV相關技術探討,P4,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論文。
王國雍(1995) 。「有線電視與互動電視之現況與展望」專題調查報告。工研院電
通所。
張育誠(2005)。「網際網路與電視匯流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亞洲數位傳播內
容與科技研究生研討會。
朱澔偉(2006)。「三網合一趨勢下 IPTV 發展之機會與挑戰(上)」。工研院產經
中心(IEK)。
謝章富、陳雯琪(2001)。從形式與內涵探討數位化時代的電視節目製播。藝術學
報,第68期。
行政院(2006)。第2期「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96年~100年)(核定本),P7。行政院臺經字第0960030887號函核定。
經濟部(2007)。數位內容產業分析及投資機會,P1。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三)碩博士論文
張育誠 (2005,7)。網際網路與電視匯流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傳
播學院碩士論文。
方柏丰(2007,7)。台灣IPTV 平台營運業者的經營策略分析,玄奘大學資訊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朝棟(2007,6)。台灣寬頻網路電視(IPTV)競爭力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登凱 (2003,7)。從單向到互動、從節目收視到加值服務-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理想與實現,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坤昌(2004,7)。台灣地區互動電視市場未來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
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林長訓(2006,7)。應用數位版權管理及獎勵機制於點對點網路電視之研究,國
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安 (1999,6)。傳播科技對媒介消費者影響分析-比較傳統媒介、電腦網路與有線電視。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自強(1998,7)。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瑞芳(2004,6)。從創新傳播理論探討寬頻網路使用者特質及行為之研究。元
智大學資傳所碩士論文。
孫平遠 (2007,7)。新能源創新者傳播管道及採納行為研究:以油電混合車為例。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志華 (2004,7)。報紙編輯在創新傳佈中受到的影響:以中國時報編務電腦化
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聖惠(2001,7)。整合行銷傳播在候選人網站之運用-以2000年總統大選陳
水扁競選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Winston William Hodge (1994), Interactive Television, Mcgraw-Hill.
Rick Anderson (1996), Interactive Television: The Excitement Awaits.
http://www.teleport.com/∼isi/articlel.shtml
Fred Day (1996), Interactive Television and Interactive Home.
http://www.teleport.com/∼isi/articlel.shtml
Tang, J., Yang, C. & Chen X.(2006), Explore New Profiting Method for
TV Based on P2P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Services
Computing, 2006. APSCC '06. IEE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Liu, C. & Shi, L. & Liu, B.(2007), Utility-based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Triple-play Service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IEEE Computer Society.
Microsoft (2007), Quality of Service, Microsoft TechNet,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network/qos/default.mspx
Park, M.H., Chung, Y., Park, W.K. & Paik, E.H.(2006), A Novel QoS
Guaranteed Mechanism for Multicast Traffic Controls in the Home
Network, ConsumerElectronics ISCE, IEE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u, Y., Kulkarni, S. & Wilson, N.(2006), Access Transport Network for
IPTV Video Distributio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2006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
Microsoft(2006), TCP/IP Fundamentals for Microsoft Windows,
Appendix A—IP Multicast, Microsoft TechNet.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network/evaluate/technol/tcpipfund/tcpipfund
Milic, D., Brogle, M. & Braun, T.(2005), Video Broadcasting using
Overlay Multicast,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Ganjam, A., Zhang, H. 2005), Internet Multicast Video Delivery,
Proceeding of the IEEE,VOL. 93, NO. 1.
Tritrakan, K. & Muangsin, V. (2005), Us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Distributing on the
Interne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Cai, Y., Chen, Z. & Tavanapong, W.(2005), Video Management in Peer-To-Peer 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er-To-Peer Computing.
Winston William Hodge (1994) Interactive Television, Mcgraw-Hill.
Wimmer,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Wadsworth.
Rogers, E.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Rogers, Everett M.(2003a).“Diffusion of Innovations”Simon & Schuster.
Rogers, E. M.(2003b).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Nelson, M. and Marc, H. (2001),“A Network of peers: Model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Peer-to-Peer: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mbridge, O'Reilly.
三、網路資料
1.蔡念中老師部落格(2008)<淺論IPTV>。
http://192.192.159.187/blog/nctsai/
2.全球媒體研究室 維基(2008)<P2P的架構>。
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P2P
3.國際電信聯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08)<IPTV定義>。
http://www.itu.int/net/home/index.aspx
4.Joost官網(2008)<網路版操作介面>。
http://www.joost.com/
5.You Tube官網(2008)<網路版操作介面>。
http://tw.youtube.com/
6.英國電信BT Vision網站(2008)<英國電信BT Vision付費方案>。
http://www.btvision.bt.com/
7.電子工程專輯網站(2008)<IPTV 服務網路架構圖>。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72050_480402_TA_687f4edc.HTM
8.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2008)<MOD系統架構>。
http://mod.cht.com.tw/
9.IMTV官網(2008)<IMTV影音平台架構>。
http://www.im.tv/tvmain/index.asp
10.IMTV官網(2008)<IMTV營運獲利模式>。
http://www.im.tv/tvmain/index.asp
11.日本KDDI光ONE 網站(2008)<光ONE服務模式>。
http://www.auone-net.jp/pr/wp/ov2_ms/index.html?waad=gdJvGV6L
12.日本Yahoo BB 網站(2008)<Yahoo BB服務模式>。
http://bbpromo.yahoo.co.jp/
13.香港電信盈科網站(2008)<香港電訊盈科業務內容>。 http://www.hkt.com/NASApp/cs/ContentServer?pagename=PCCW/PCCW
HK/HKHome&pagelang=chi
14. now寬頻電視網站(2008)<IPTV now寬頻電視>。 http://www.now-tv.com/?GXHC_gx_session_id_=99366ae75da7ead9&
15.資策會網站(2008)<全球主要營運商IPTV服務>。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16.Wowdeo網站(2008)<Wowdeo網站系統架構圖>。
http://www.wowdeo.com/aboutwowdeo.html
17.全球媒體研究室(2008)<P2P架構圖>。
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P2P
18.PP Stream網站(2008)<PP Stream Player>。
http://www.pps.tv/
19.PP Live 網站(2008)<PP Live Player>。
http://www.pplive.com/
20.TV Ants 網站(2008)<TV Ants Player>。
http://www.tvants.com/index.html
21.Sop Cast網站(2008)<Sop Cast Player>。
http://www.sopcast.cn/
22.Dragon IPTV網站(2008),<Dragon IPTV Player>。
http://www.dragoniptv.com/
23.經濟部工業局網站(2008)<數位影音應用產業>。 http://www.moeaidb.gov.tw/index_1024.html
24.IEK產業情報網(2008)<IPTV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
http://ieknet.itri.org.tw/index.jsp
25.台灣IDC(國際數據資訊)網站(2008)<全球IPTV用戶成長預測>。
http://www.idc.com.tw/index.jsp
26.拓墣產業研究網站(2008)<數位內容產業>。
http://www.topology.com.tw/tri/
27.PChome電子報(2008)<認識PChome online>。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
28.joost官網(2008)<Joost系統架構圖>。
http://www.jo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