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勝治(1985)《數位電視》,全華科技。
王行(2000)〈開啟多媒體新紀元--臺灣數位電視的現況與發展〉,《廣電人》,67:22-23。
王�韁諢]2000)〈數位電視地面廣播產業的發展與重大影響議題之探討〉,
《產業論壇》,2000 年7 月,2(1),[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itis.itri.org.tw/forum/content2/99IF38.htm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齊力、林本炫編。嘉義:南華教社所。
尤克熙、章至豪(2002)〈從微軟裁撤Microsoft TV 與Ultimate TV 談起〉,
《資策會MIC》。
汪琪、鍾蔚文(1998)《第二代媒介》。第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李國園(2000)〈有線/無線通訊技術簡介--數位電視〉,《鑫報周刊》, 264 期。
李長龍(1996)「數位電視的國際標準與現況」,電腦與通訊,第48期,工研院電通所,4月,頁3-15。
李長龍(1998)〈電視機的第三波— DTV 數位電視〉,《高傳真視聽》,1998
年2月,254:52-56。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原書Roger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李秀珠、陳忠勝(2002)〈政府政策與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之研究〉,《廣播與
電視》,第18 期,頁1-26。
李秀珠(2001)〈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
研究〉,「台灣有限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2001年會暨委託研究成
果發表會」論文。台北。1998年2 月,254:52-56。
余淑美 (1998) 從數位視訊網路服務發展看我國之機會—廣播服務及接取產
品,經濟部產業資訊服務專案計畫,頁11。
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呂正欽(2002)「淺談數位電視產業之推動」。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2 年5
月號。
高億憲(2001 年7 月9 日)〈數位電視產業發展策略探討〉,《經濟部高畫質
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第十一次委員會》。
候志欽(2001)〈歐美數位電視的發展與策略〉,《廣告雜誌》,2001 年2
月,117 期:88-90。
徐孟俠(2001 年9 月)〈數字電視在中國(大陸)的進程和展望〉,「兩岸數
位電視最新進展研討會」報告。台北: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張文軍(2001 年9 月)〈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研發進展及總體組傳輸方案介紹〉,
「兩岸數位電視最新進展研討會」報告。台北: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張慧君(2000)《數位視訊服務(DVS)發展現況與趨勢》。台北:經濟部技術
處。
陳月卿等 數位台灣第一步公共電視研討會(2002)。
陳向明(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
陳珮雯(2002 年8 月27 日)〈催生數位內容產業,「臺灣數位視訊協會」29 日
成立〉,《IT Home 電腦報》。
程予誠(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五南。
齊思賢 譯/萊斯特.梭羅 著(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出版。
項靖、陳儒昕、陳玉箴、李美馨 譯(2002)《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台北:
韋伯文化(原書Lawrence F. Locke, Waneen Wyrick Spirduso, Stephen
J. Silverman.む2000め,Proposals That Work, 4th ed.)
劉幼琍(2004)《電訊傳播》。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劉幼琍、陳清河(2000)〈2000 年台灣有線電視訂戶滿意度之調查分析〉,台
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薛如珊(2002)〈美國消費者對互動電視之興趣〉,《拓樸產業研究所》。
《聯合報》(2002 年5 月8 日)交通計劃總經費一兆七千億三大主軸—建置數
位台灣、營運總部、全島運輸骨幹整建。第三版,要聞。
謝章富、陳雯琪 著(2001),《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與企畫新趨勢》,藝
術學報,2001年12月號。
二、網路
拓墣產業研究所 網站 http://www.topology.com.tw/TRI/default.asp。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站 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台灣電視公司 網站 http://www.ttv.com.tw/。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網站 http://www.fcc.gov/。
ATSC 網址 http://www.atsc.org。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2003.12)
http://www.hytv.com.tw/,2005
徐秀美(2001 年10 月4 日)〈大陸實驗數字電視信號地面傳送〉,《中網理
財》,[Online] Available at: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china/m90a0405.htm
三、論文
王如蘭(2001)《迎接寬頻時代的挑戰-論台灣無線電視業者內容加值服務方向》。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碩士論文。
李梅菁(2001)《我國拓展數位地面廣播電視之政策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
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長龍(1996)〈數位電視的國際標準與現況〉,《電腦與通訊》,48:3-15,工研院電通所,4 月。
李長龍(1998)〈從NTSC 到ATSC:美國數位電視所面臨的問題〉,《新電子科
技雜誌》,1998 年8 月,49:113-120。
余俊穎(2003)《以價值網觀點探討數位電視產業之競爭優勢─無線、有線、電信
網路及衛星四類平台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孟蓉(2005)。《跨媒體匯流知識管理之探討―以東森「大編輯台」為例》。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洪儀芳(2002)《台灣與日本數位電視的發展與困境》,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
所碩士論文。
洪毅妍(2001)〈媒體數位化,一魚多吃〉,《天下雜誌》,2001 年3 月,
174-178。
袁帝文(1997)〈歐美數位電視服務的營運現況〉,《新電子科技雜誌》, 1997年9 月,138:250-255。
徐秋華(2003)〈數位無線電視之英國經驗〉,《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岩花館》。
高華琦(1998)《我國無線電視台數位化之組織創新傳佈者的社會資訊處理研
究—以中視及華視新聞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景崇剛 (1998) 《數位電視在技術與政策法規層面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美娟(2003)《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君(1999)《我國數位視訊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連寶如(2003)《台灣網路寬頻影音媒體策略聯盟與競合模式之初探》。中正大
學電訊所碩士論文。
葉財佑(2007)《無線電視台推動高畫質電視播出之研究—以台視為例》。世新
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能榮(2005)《數位電視發展趨勢與推廣策略之研究-以台灣五家無線電視台
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所碩士論文。
顏子喬(2005)《新科技經營者策略的探尋、創新使用者的描摹以及新科技的重新
定位:以台灣無線數位電視產業為例進行整合性探討與論述》。南台科技
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份:
CHTTL (2000) http://www.chttl.com.tw/forum/catv/DTVintro.htm.
FCC (1998). Digital Television Consumer Information [online].
Available:http://www.fcc.gov/Bureaus/Engineering_Technology/Factsheets/dtv9811.Html
Head, S. W., Sterling, C. H. & Schofield, L. B. (1996). Broadcasting in
America: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2nd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Pavlik, J. V.(1998). New Medai Technology:Cultural and Commercial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Creech, K.(2000). Electronic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 Boston, MA :Focal
Press.
DigiTAG (2001). What is digital televis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digitag.org/home/q&a/Q&A.htm
Negroponte, N.(1995). Being Digital. New York:Alfred A. Knopf. 齊若蘭
譯(1995),《數位革命》。台北:天下。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5th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Everett M. Rogers(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New York.
Rubin(1983),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 , Biometrika, 70(1), 41-55.
Yin, R. K.(1994).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Sage Publications.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14, pp532-550.
Busselle, R., Reagan, J., Pinkleton, B., & Jackson, K. (1999).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use in a saturated-access popula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6, 45-58.
Young, C. C. (2003). Effects of culture on cellular telephone adoption:
The case of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Kansas City, Missouri, USA.
Silverman.む2000め,Proposals That Work, 4th ed.)
Ticehurst, G. W. & Veal, A. J. (1999).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a
managerial approach, Sydney: Longman.
Yin, R. K. (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Holstein, J., & Gubrium, J.(1997). Active Interview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 Ltd.
Lindlof, T.(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6:
Eliciting experience: interviews, Sage Publication Ltd ,16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