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慶福(1995)。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3,92-126。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
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1994)。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市。王培玲(2007)。 桃園縣國中生的愛情態度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台北市。沈利君(2001)。台北縣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教學研究所,台北市。朱龍祥(1996)。流行音樂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江福貞(2004)。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40。民國96年4月10日,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青少年事務促進專案小組(2008)。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第九章青少年休閒統計。民國97年12月10日,取自:http://ey.cbi.gov.tw/
吳昭儀(2003)。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吳翠珍(2002)。從媒體素養看流行音樂。民國96年5月21日,
取自:http://www.fubon.org/Uploaas/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怡玲(2001)。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林靜宜(2003)。聽見愛情在流行音樂之呢喃一台灣高中生愛情觀之
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
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林嘉梅(2006)。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林宜旻(1993)。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林顯宗(1989)。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社區發展季刊,48,32-47。
玫瑰大眾音樂網(2007)。民國97年1月13日,
取自:http://www.g-music.com.tw/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卓紋君(1997)。台灣人愛情量表之編製兼探台灣人愛情風格與其相關之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柯永輝(1993)。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台北市。柯雅華(2005)。高中階段青少年流行音樂階級與性別差異-文化消費與生產差異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柯巧俐 (2006)。心理社會發展及精神健康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
民國96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kmu.edu.tw。
胡石明(2001)。學校組織學習。民國96年2月20日,
取自:http://web.ed.ntnu.edu.tw
姚世澤(2000,10月)。邁向新紀元社會變遷多元化─音樂生態與社會價值觀的探索。論文發表於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翁翠萍(2008,7月)。2天1起戀愛暴力或情殺案宜預防。中央通訊社。民國97年7月20日,取自:http://blog.nownews.com
翁嘉銘(2007)。愛情的靈藥情歌,愛情的靈藥。民國97年3月12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6)。民國96年3月12日,
取自:http://wwwedu.kh.edu.tw/
殷于(譯)(1998)。Susan Peabody著。愛情上癮症--克服愛的痴迷與依賴。台北:張老師文化。
國家網路醫院(2003)。「哈日風也涵「性」的領域嗎?」。民國96年12月12日,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
陳怡安(2001)。連線暴力電動玩具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民國96年12月10日,
取自: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
慾流動。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友芳(1998)。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中之性別
論述。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張文雄(1993)。從類型論點探討大學生的愛情觀。東海學報,34,449-432。
張志成(2004)。高雄市國中資優生的愛情態度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
灣東華。
張德厚(2007)。「性教育未落實-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亞洲之冠」。民國97年6月10日,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市。
張老師(主編)(1992)。悸動的青春-如何與人交往。台北:張老師。
郭洪國雄(2005)。大學生愛情面面觀與感情問題輔導。國立中正大學南區輔導老師研討手冊,未出版,嘉義縣。
黃雅芸(2002)。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黃可欣(2006)。戀愛中大學生之性別角色特質、人格特質與愛情態
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市。
黃顗穎(2002)。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黃懷德(2008)。班度拉社會學習理論--一篇篇「寫」淚史---不能
「書」在起跑點的壓力。民國97年2月10日,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傅木龍(2003)。 一次危機一次重生--善用危機創新契機。師友月刊,433,54-58。董福強(2003)。高職學生愛情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楊茜如(1999)。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楊克隆(1997)。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台北市。歌詞帝國(2007)。民國97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oiktv.com/
齊若蘭、張曉卉(2000)。面對e世代~如何和孩子談「性」說愛。
親職與輔導月刊,73,20-21。
蔣東霖(2002)。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劉欣芸(2005)。陳珊妮的完美呻吟—論台灣流行音樂中女性意識的
抬頭。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台北市。
劉曉燕(2005)。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兩性圖像(2002-200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劉虹麟(2005)。以國語流行歌曲進行兩性情意教學之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花蓮縣。鄭貞銘(2003)。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 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賴苑玲(1996)。Theories of Adult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Erikson's and Levinson's Model。台中師院學報,10,245-257。
蕭蘋、蘇振昇(2002)。揭開風花雪月的迷霧: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1989-1998)。新聞學研究,70,167-195。魏延華(1999)。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度之關聯。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蘇振昇(1998)。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 1989-1998。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高雄市。
英文部分
Bandura, A., & Walfers, R. H.(1963). Social les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Holt, Rinehart, Minston.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chen, C. M., & Illouz, E. (1996) . Imaging romance : Young people's
cultural models of romance and lov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3(4), 279-308.
Carey, J. T. (1969). Changing courtship patterns in the popular so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4, 720-731.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 Norton. Davls, M. F. (1996). EPQ correlates of love styles.Personality and lndividual Differences, 20 (2), 259-537.
Edwards, E. D.(1994). Does Love Really Stink ? The Mean World of Love and Sex in Popular Music of the 1980, Adolescent and Their Music, J. S. Epstein(ed.). New York : Garland, 225-249.
Gerald, R. A. ( 1983 ). Adolescent Life Experiences. Wadsworth : Brook/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eider, F.(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Wiley.
Hall, S., & Whannel, P.(1964). The Young Audience. On Record, 27-37. Great Britain and London : New Fetter Lane.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50, 392-402.
Jarvis, P.(1992). Paradoxes of learning : On becoming an individual in society. San Francisco:Josssey-Bass.
Lee, J. A. (1976). The Colors of Lov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Lance, L. M., & Berry, C. Y. (1981). Has there been a sexual revolution? An analysis of human sexuality messages in popular music, 1968-1977.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5(3), 155-164.
Lull,J. (1992).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 1-33.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Murstein, B. I.(1988). A Taxonomy of Love, 13-38. The Psychology of love. Sternberg, R. J. and M. L. London : Barnes.Yale University.
Rubin,Z.(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65-273.
Rubin, Z. (1973). Linking and Loving :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 Holti, Rnehart and Winston.
Sternberg, R. J. ( 1986 ).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Sternberg, R. J., & Bames, M. L. (1988). The Psychology of love.
New Haven and London : Yal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