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大辭典-上冊(1985)。台北:三民書局。
方怡堯(2001)。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王秀瑩(2000)。咖啡連鎖店市場區隔及其消費行為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震宇(1995)。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
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孟穎(20060。連鎖品牌咖啡館之創新經營模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茂興、戴靖惠、吳偉慈(2001)。服務業的行銷與管理。台北:弘志出
版。
李淑任(2005)。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孟穎(2001)。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中
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周碩雄(1996)。中式冷凍調理菜餚於咖啡館之應用探討。東海大學食品科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育正(2001)。連鎖加盟業成功關鍵因素分析。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良振(1999)。咖啡使用度及產品涉入程度對咖啡店知覺的影響—以台北
市連鎖咖啡店為例,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玉妮(2001)。顧客組織承諾、顧客參與過程與服務補救後滿意度關聯性
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雅齡(2006)。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資訊網。http://www.tcfa.org.tw/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05月10日)。
范文嘉(2003)。顧客參與、情緒體驗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星巴克
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婷(2002)。台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惠雯(2006)。桃園地區不同的咖啡連鎖店之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行為關係
之研究--以星巴克與真鍋咖啡館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梁禮卉(2003)。美髮服務業中顧客參與之前因與結果探討。銘傳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肇元(2002)。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
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弘峻(2006)。消費者對連鎖咖啡專賣店消費認知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台
中市星巴克咖啡店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怡如(2001)。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怡伶(2002)。鐵道藝術網絡參觀者的參觀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中、嘉義站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信福(2005)。理性與感性的心靈饗宴–咖啡館之空間氛圍。龍華科技大
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盈戎(2002)。大專學生對於咖啡連鎖店服務品質的期望與實際知覺程度
差異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
論。台北:淑馨。
曾令正(2003)。「Café」一個見面社交場所空間形式變遷之初探—以台中
市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日融(2002)。咖啡店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佳勳(2003)。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昭景(1996)。餐飲概論。台北:儒林圖書。
楊婉歆(2003)。都會咖啡館情境空間的體驗-女性的經驗剖析。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慕華(2003)。個性咖啡店顧客之商店印象、綜合態度與忠誠度關係研
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鴻麟(1999)。顧客期望及顧客參與對服務缺失歸因之影響探討-以推廣
教育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喜臨(1991)。旅遊態度在旅遊活動決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台灣
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理論意涵。天下遠見。168,10-25。
蔡佳杏(2003)。情境營造與消費經驗關係之研究─以郊區的露天式庭園咖
啡館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界勝(1996)。餐飲管理與經營。台北:五南。
鄭秀香(2001)。台北市咖啡連鎖店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
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政斌(2002)。大陸東莞地區台商休閒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
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薛景超(2007)。連鎖咖啡館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風尚人文咖啡館
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著者發行,台北。
藍世明(2002)。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連鎖雜誌咖啡館之消費情境因素研
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昌華(2003)。顧客參與對服務人員之角色衝突和角色模糊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份
Abbot, L. (200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itner, B. J., Faranda, W. T., Hubbert, A. R., & Zeithaml, V. A.
(2000). Customer contributions and roles in service deli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8(3), 193-
205.
Bowen, D. E., & Schneider, B. (1999). Servic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10, JAI Press, Greenwich.
Clawson, M. (1998). Economic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Claycomb, C., Lengnick-Hall, C. A., & Inks, L. W. (2001). 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 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 18(1), 47-68.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6, 815-822.
Dattilo, J., & Howard, D. (2001).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195-211.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mazedier, J. (1999).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Gronroos, C. (1996).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83-104.
Gunter, B. C. (1987). The leisure experience: Selected proper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2), 115-130.
Henderson, K.A., Bialeschki, M.D., Shaw, S.M., & Freysinger, V.J. (1996). Both gains and gap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ubbert, A. R. (1995). Customer co-creation of service outcomes: effects of locus of causality attribu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318.
Iso-Ahola, S. (198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Dubuque IA: Willian C. Brown.
Jones, P. (1990). Managing foodservice productivity in the long te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9(2), 143-154.
Kelly, J. R. (1999). Freedom to b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Kelly, J. R. (1989). Later-life leisure: Beginning a new agenda. Leisure Sciences, 11(1), 47-59.
Lee, Y., Dattilo, J., & Howard, 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195-211.
Lovelock, C. H., & Young, R. F. (1979). Look to consumer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3), 168-178.
Mannell, R. C. (1979). A conceptu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 New York.
Mill, P. K., & Moberg, D. J. (1982). Perspectives on the Technology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67-78.
Mills, P. K., & Morris, J. H. (1986). Clients as Partial Employees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 Role Development in Client
Particip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726-35.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o leisure: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Bacon.
Rodi, A. R., & Kleine, S. S. (2000).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s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in Swart. Handbook of Services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Silpakit, P., & Fisk, R. P. (1985). Participatizing the Service Encounte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Bloch. Services
Marketing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17-121.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1-45.
Unger, L. S., & Kerman, J. B. (1983). 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381-392.
Verduin J.R., & McEwen D.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Spring Field, III: Charles C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