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台灣心理學會(2005)。我可以學得更好:學習診斷與輔導手冊【中年級版】。台北:心理。
台灣心理學會(2008)。我可以學得更好:學習診斷與輔導手冊【高年級版】。台北:心理。
任東屏(2007,4月)。瞭解原住民學生的數/理學習特性:智能三元論的觀點--以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論文為例證。論文發表於台東大學原住民兒童數理教學與學習研究中心之2007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東。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青蓉(2002)。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暨「主題建構式語言學習策略」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昭毅(2005)。台東縣國小高年級漢、原學童數字感差異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遠哲(1996)。李遠哲談教改理念。2008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 /info/edu-reform/tvbs/
李國禎(2001)。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介鱗(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信念、單親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順銓(2008,12月)。偏遠地區學校實踐關懷弱勢者教育方案實務分享。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師培中心之弱勢學生課程方案與有效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北。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房昔梅(2004)。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仁尹、曾春榮(2006)。從弱勢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研究發展期刊,2(3),93-122。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台北:麗文。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導論取向。台北:心理。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2008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正吉、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淑麗(2007)。臺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之探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教育部(1993)。92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7)。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台北,教育部。http://asap.moe.gov.tw/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單文經主(譯)(2004)。M. Lee Manning & Katherine Bucger著。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游家政(2008,12月)。弱勢學生課後扶助學習方案的規劃與實施。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師培中心之弱勢學生課程方案與有效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北。
楊孝榮(1992)。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蒐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台北:心理。
葉若分(2003)。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獨居老人需求滿足過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溫明麗(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建構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模式。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能力。研習資訊,11(2),1-6。鄧運林(1998)。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藍雅慧(2002)。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羅廷瑛、張景媛、王鴻哲(2009,5月)。原住民學童數理科學創新活動之實施成效研究。論文發表於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舉辦之大學創新教學與生涯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
二、 英文部分
Bishop, A J. (1991). Mathematical enculturation: Aculture perspectiv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ner Academic publishers.
Goldman, J.D.G. & Torrisi-Steele, G. (2004). Multimedia interactive pedagogies on a CD-ROM for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bout the human bod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19(2),57-81.
Hinton, A. L. (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comparis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cep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02 A).
Hougham, P. (2002). Improving student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asking a range of both high and low level questions through math eval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9 309)
Locke, E. A. & Latham, G.P. (1990). 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Ⅰ(4), 240-246.
Ogbu, J. U. (1992).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7(4), 355-383.
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Popham, W. J. (2008). Transformative assess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anderhye, C. M., & Demers, C. M. Z. (2007). Assess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rough conversation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4(5), 260-264.
Zhou Z. (2007). New “Teaching”Idea : Sharing Mistakes.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