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
Ashcraft, K. L., & Kedrowicz, A. (2002). Self-direction or social support? Nonprofit empowerment and the Tacit Employment Contract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1), 88-110.
Billis, D. & Harris, M.(1996) .Voluntary Agencies: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
Bowman, W (2004). Confidence in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and volunteering.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3(2), 247-270.
Citizenship Survey: April - June 2007, England & Wales.
Fischer, L. R. and Schaffer, K. B. (1993).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Gillespie D.F., King, A.O.(1985). Dem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2(4), 798-816
Gaskin, K., & Davis Smith, J. (1997). A New Civic Europe? A Study of the Extent and Role of Volunteering.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Volunteering, London.
Grube, J. A., & Piliavinj. A. (2000). Role identity,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 and volunteer perform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 1108-1119.
Govaart. M. M. & Associateds (eds.)(2001). Volunteering World Wide.
Amsterdam: Nehterlands Institute of care and welfare.
Ilsey, P.J.(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Lora, D. A. &Morris A. O. & Kathy, S. D.(2002).Assessing volunteer motives: A comparison of an open-ended Probe and Liker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2(4), 243-255.
Negrey C. (1993). Gender, Time and Reduced Work. Albany: State Univ. NY Press
Nelson, M. C. (1999). Why do they do it? A study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in the parish setting.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7(2), 30-37.
Roseanna, G. K. & Ruth M.G.(2001). The volunteer satisfaction index: Construct definition,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8(1), 45-68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1999).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http://www.worldvolunteerweb.org/tools/about-us/iyv-2001.html)
中文文獻
中華志願服務推廣中心(1997)。志願服務的基本概念。http://www.vol.org.tw/law/law7.htm。 檢索日期:2007年8月15日
96年推動志願服務業務成果統計表(2007)。http://vols.moi.gov.tw/vol.moi.gov.tw/Statistics.aspx檢索日期:2008年10月5日。
美國社會福利暨社區發展考察報告(2007)。行政院內政部。
于漱、楊桂鳳. (2003) 在地化:社區健康營造永續發展的策略. 台灣醫學, 7(1), 124-127
王麗容(1992) 。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江演亮(2001)。日本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36-24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服務學習資源網。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朱夏萍(2003)。中部四縣市環保義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麗蓉(2004)。志願服務法執行之研究-以台南市祥和計畫社會福利類志工隊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宗派(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趨勢。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
呂嘉泓(1999)。社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憶伶(2003)。社區志願組織發展歷程之探討-以台中縣東海村社區志工隊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吳永安(2007)。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服務動力之研究—宜蘭縣榮欣志工團體個案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海娟(2001)。紐西蘭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72-281。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禹廷(2004)。公部門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公所志工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英(2004)。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勛(2007)。高雄縣生命線志工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2006)。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郭淑卿(2005)。文化機構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陶蕃瀛(1992)。社區發展實務之研究。台北:力行書局。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金貴(2003)。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第36卷,第5期。7-14頁。陳家菁(2005)志願服務參與支性別面向探討-以國立台南社教館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敏、楊舒琴(2006)。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永續經營策略。實證護理,2卷3期。徐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馬慧君、施教裕(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看。二卷一期,p157-194頁。
梁慧雯(1998)。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合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莊宜佳(2001)。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蕭科(2001)。澳洲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55-271。
蔡啟源(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五南。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美華(2001)。韓國少年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45-254。蔡佩姍(2005)。參與志願服務老人之生命意義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騰光(1996)志願工作機構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北。張老師文化。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勢-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曾秀米 (2003)。社區營造員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對實施成效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華源、曾騰光( 2003 )。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肇新(2004)。與美國社區發展對話─參加美國社區發展學會2004年年會經驗。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出版社。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7期,p186-217.劉淑喜(2001)。推展志願服務業務概況與未來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3期,p206-210。劉怡苓(2006)。高齡者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經驗之探討-以高雄縣兩社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台北:內政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p8-31。
簡秀昭(1998)。公部門之志工管理。人事月刊。第26卷,第3期。p.16。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p57-80。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