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兒童局(2006)。歷年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出生登記人數。
內政部統計處(2008)。中華民國九十七年第二十週內政統計通報。
內政部統計處(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部統計處(2007)。歷年離婚人數按年齡與性別區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
王釗文(2000)。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之互動情形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石芳萌(2007)。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行政院主計處(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江素芬、劉慈惠(2004)。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膀臂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想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師院學報,19,113-136。江淑琳譯,Thompson, R.A. & Amato, P.R.編著(2002)。後離婚的家庭。台北:韋伯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吳嘉瑜(2005a)。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刊,41(1),21-28。吳嘉瑜(2005b)。「小大人」長大了—當親職化兒童成為治療者。輔導季刊,41(4),29-36。林昭溶(2005a)。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一)—內涵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5,213-248。林昭溶(2005b)。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二)—良好轉折之影響因素。應用心理研究,26,225-248。林惠雅(2007)。青少年獨立自主發展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35,153-183。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胡幼慧、姚美華(1997)。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41-158)。台北:巨流。
侯季吟(2007)。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唐子俊、唐慧芳、黃詩殷譯,Micucci, J.A.原著(2004)。青少年與家族治療—衝突與控制的解套方法。台北:張老師。
徐宗國譯,Strauss, A. & Corbin, J.原著(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A.原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1。柴蘭芬(2006)。高中生親子三角關係、手足關係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陳金定(200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秀惠(2002)。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陳若喬、鄭麗珍(2003)。破繭而出—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大學生生活歷程的優勢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1),35-97。陳靜雁(2003)。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12-30。張美惠譯,Wallerstein, J.S., Lewis, J. M., & Blakeslee, S.原著(2002)。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虹雯、郭麗安(2000)。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77-110。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嘉真、李美枝(2000)。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2),1-35。郭孟瑜(2003)。青少年的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人際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144-161。莫藜藜、李憶微(2003)。協助單親互助組織發展多元助人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92-2412-H-031-005)。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黃俊豪、連廷嘉譯,Rice, F.P. & Dolgin, K.G.原著(200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
黃斐莉(199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黃鈴翔、張意真譯,Kissman, K. & Allen, J.A.原著(1999)。開創生機:單親家庭權能增強社會工作。台北:亞太。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第二版)。台北:五南。
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97-262。彭淑華(2006)。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生活處境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25-62。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第二版)。台北:巨流。
楊雅華(2002)。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的生活世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鄭夙芬(1998)。家庭功能之評估與應用—以臨床家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3,287-304。劉美惠(2000)。台灣的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蔡秋雄、高淑清(2006)。再見童年:國小單親女童親職化經驗的看見與省思。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28。蔡嫈娟(2005)。大學生子職知覺、親職化與子職實踐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賴宜櫻(2003)。獨當一面-單親家長親職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1-33。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謝美娥(1997)。從單親家庭的教養困擾談子女的照顧。社會工作學刊,4,55-75.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修訂版)。台北:巨流。
闕漢中譯,Allen-Meares, P.原著(1999)。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二、英文部份
Boszormenyi-Nagy, I. & Spark, G.(1973). Invisible loyalties: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hase, N.D., Deming, M.P., & Wells, M.C.(2000). Parentification, parental alcoholism, and academic status among young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6(2),105-114.
Earley, L. & Cushway, D.(2002). The parentified child.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7(2),163-178.
Jurkovic, G.J.(1997). Lost childhoods: The plight of the parentified child. New York: Brunner/Mazel.
Jurkovic, G.J.(1998). Destructive parentification in familie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L.L’Abate(Ed.). Family psychopathology: The relational roots of dysfunctional behavior (pp.237-255).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ein, J.A., Riedel, M., & Rotheram-Borus, M.J.(1999). Parentifi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adolescent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IDS. Family Process,38(2),193-208.
Stein, J.A., Rotheram-Borus, M.J., & Lester, P.(2007). Impact of parentific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s among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HIV/AIDS. Family Process,46(3),317-33.
Valleau, M.P., Bergner, R.M. & Horton, C.B.(1995). Parentification and caretaker syndrom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amily Therapy,22(3), 157-164.
Weiss, R.S.(1979). Growing up a little faster: The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in a single-mother househol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5(4), 97-111.
Wells, M., Glickauf-Hughes, C., & Jones, R.(1999). Codenpendency: A cross roots construct’s relationship to shame-proneness, low self-esteem, and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7(1),63-71.
Wells, M. & Jones, R.(2000).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and shame- proneness: A preliminar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8(1),19-27.
Winton, C.A.(2003). Children as caregivers: Parental and parentified children. Boston, MA: Pea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