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10: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宗曙
研究生(外文):CHANG Tsung-Shu
論文名稱:從牟宗三圓善論解繹儒家之圓教與圓善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 and Perfect Good –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Mou Tsung-San’s Treatise on the Perfect Good
指導教授:鄺錦倫鄺錦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Kam-Lun Kwo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牟宗三儒家圓教最高善圓善德福一致道德的形上學體驗的形上學無限智心智的直覺天台判教縱貫縱講知體明覺詭譎的相即逆覺體證化念還心物隨心轉冥契主義生命的學問
外文關鍵詞: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the Perfect GoodHappiness in Exact Proportion to Moralitythe Infinite Mindthe Intellectual IntuitionNeo-ConfucianismT’ien-T’ai’s Judgment on Buddhist TeachingsParadoxical ImmediacyEnlightenment by Reversed AwarenessThings Transformed by MindUltimate ConcernKnowledge of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主要為圓善問題尋得一圓滿而究竟的解決。圓善問題即「德、福如何一致?」身處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康德和牟宗三,對此問題皆有深入的分析探討並提出解決。康德在其《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最高善」(das höchste Gut) 的概念並以三大設準證成了德福一致。但牟先生認為康德的論證有未盡之處,而為了圓滿而究竟地解決圓善問題,提出以「無限心」來取代康德的三大設準,並依此主張人可以有「智的直覺」。牟先生並藉由天台宗之判教而來的圓教觀念,以圓教來解決圓善問題。誠如先生所言:「圓教成則圓善明。」牟先生更進一步確立了儒家圓教,以儒家之道德的形上學之縱貫縱講系統為圓善問題尋得一圓滿而究竟的解決。
  儒家圓教之圓善的完成,可以說是圓聖及圓境一本而化的德福渾圓不思議境界的悟入。此不思議之境界,依天台宗,是以圓頓觀照一念三千而成圓融三諦之不思議境,依儒家圓教,是圓聖中德福之詭譎的相即,即無限智心在神感神應中,使物隨心轉而成物邊順心之福。換言之,自然界的福在無限智心的神感神應中于本體界中呈現,此本體界具物自身意義之福又返回自然界中使一切存在之狀態隨心轉,使事事如意而無所謂不如意,如佛在其海印三昧中應眾生的願欲而示現的境界,如是,事物間的關係為圓融無礙,即相即、相攝、相入。到此得意而忘教,只是無限心之如如流行,如牟先生言:「至此,教無教相,乃得意而忘教也。只是一真實生命之作其所應作,一無限心之如如流行。此如如流行,此作所應作,吾不知是屬於儒教者,屬於佛教者,屬於道教者,抑或是屬於耶教者。」無限智心是圓教之本,圓教之境已教無教相,人之可以通向無限,把既成的知識、觀念的系統、意念的造作化掉,即是一作其所應作之真實生命。
  儒家的學問,是從人的主體講起,以「天道性命相貫通」(《中庸》)言道德的創造,客觀方面是天道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詩經.周頌》),主觀方面是德行之純亦不已。德行之純亦不已即《易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牟先生稱此為「存在的呼應」,此存在的呼應可以說是以生命為中心的「生命的學問」。於此,儒家圓教亦是真實生命的實踐,儒家的圓善亦是生命的真學問。
  圓善之生命可歌以詠之曰:

    思有所止 慮有所竭
    無窮冥契 當下體悟
    聖之時者 中西別異
    道之達者 古今一同
    無限智心 開權顯實
    德福一致 渾圓相即
    物隨心轉 圓教化成
    學問生命 圓善止境
Is “Happiness in Exact Proportion to Morality” possible in life? The fulfillment is called “das höchste Gut” (The highest good) by Immanuel Kant. He had resolved this dilemma by three postulates, fundamentally, the postulate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However, Mou Tsung-San assumed that Kant didn’t really resolve this question in a philosophical way. Instead, Mou assumed Kant’s resolution was based o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Mou submitted an idea of “the Infinite Mind” to replace Kant’s postulate and he proclaimed that human being has “the Intellectual Intuition” which was excluded from human ability by Kant.
Furthermore, Mou used the theory of “T’ien-T’ai’s Judgment on Buddhist Teachings” to develop 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 in which the “the Infinite Mind” ontologically forms the metaphysical world and empirical world by its manifestation as “the Intellectual Intuition”. Both also penetrates into human mind as the basis of human knowing ability to know the thing-in-itself.
To complete “Happiness in Exact Proportion to Morality”, Mou assumed that Happiness and Morality are in a special relationship of “Paradoxical Immediacy”, which can lead to the realm of “Things Transformed by Mind” and finally fulfill 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
Though Mou seemed to use a metaphysical way to develop 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 his idea thoroughly emphasized the real life and human ultimate concern. Mou called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Knowledge of Life”. This dissertation is aimed to explore his treatise of the perfect good and to find out Mou’s ultimate concern through his Confucian Perfect Teaching.
第一章 導論:問題與研究進路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第二節 研究進路
  1 從牟宗三的學思歷程看其圓善論之發展
  2 從道德實踐看圓善意境之契入
第二章 牟宗三圓善論之建立
第一節 對康德最高善論的破與詮
  1 道德的形上學與道德底形上學之區分
  2 最高善與圓善之釐清
  3 對康德之三大設準的批判
第二節 論釋無限智心與智的直覺
  1 以無限智心取代康德之設準
  2 智的直覺與兩層存有論
第三節 圓善與圓教
  1 康德義的圓善及圓教下的圓善
  2 「教」之極致與圓教之成立
  3 由判教開顯圓教
第三章 儒家圓教之開展與證成
第一節 縱貫縱講的實有形態形上學
  1 縱貫縱講與縱貫橫講
  2 實有形態形上學與境界形態的形上學
  3 儒家圓教是縱貫縱講的實有形態形上學
第二節 分別說與非分別說
  1 以佛教的般若智講非分別說
  2 以天臺宗之詭譎的「即」解繹儒家圓教
  3 以程明道之一本圓頓之教解繹儒家圓教
第三節 逆覺體證
  1 「逆覺體證」之實義
  2 內在的逆覺體證與超越的逆覺體證
  3 無限智心與逆覺體證
第四章 圓善之究極實現
第一節 化念還心:作用之圓通無礙
  1 從王陽明之四句教到王龍溪之四無說
2 化念還心與悟之工夫
第二節 物隨心轉:存有之圓滿無盡
  1 胡五峰「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之圓教模式
  2 以知體明覺說存有層之圓
第三節 德福渾圓:圓境之如如流行
1 「命」之超化
2 儒家圓境之實現
第五章 問題之商榷
第一節 宗教情感與情識決定之信仰
  1 宗教情感的需要
2 圓滿之境的再思
第二節 儒家圓教中之冥契思想
  1 冥契主義與逆覺體證
2 體驗的形上學與冥契主義
第三節 以華嚴之「法界緣起」看德福一致
  1 法界緣起與四法界
2 事事無礙與德福一致
第六章 結論:真學問與真生命
牟宗三著作:
《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75。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0。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佛性與般若(上)》,《牟宗三先生全集》(3),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佛性與般若(下)》,《牟宗三先生全集》(4),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一)》,《牟宗三先生全集》(5),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二)》,《牟宗三先生全集》(6),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三)》,《牟宗三先生全集》(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王陽明致良知教》,《牟宗三先生全集》(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歷史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9),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時代與感受》,《牟宗三先生全集》(23),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牟宗三先生全集》(2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宋明儒學綜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康德著作:
Kant, Immanuel, Critik der practischen Vernunft (reprint of the 1788 edition).
London : 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4.
Kant, Immanuel,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Hrsg. Karl Vorländer.
Hamburg: Felix Meiner, 1965.

康德著作譯本: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Rractical Reaso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White Beck. Indianapolis/New York: Bobbs-Merrill, 1956.
Kant, Immanuel,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ranslated and analyzed
by H. J. Pat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
牟宗三譯,《純粹理性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4),台北:聯經出
版社,2003。
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參考著作:
尤惠貞,《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
吳汝均,《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吳汝均,《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
閔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殷小勇,《牟宗三對康德智性直觀的中國化闡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7。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1998。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東大圖書,2000。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聯經出
版社,200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74。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77。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80。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
鄧安慶,《施萊爾馬赫》,台北:東大圖書,1999。
劉愛軍,《識知與智知:牟宗三知識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1991。
熊十力,《十力語要》,明文書局,1989。
韓水法,《康德物自身學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蔣年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2000。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南華學院,1998。
謝大寧,《儒家圓教的再詮釋》,台北:學生書局,1996。
周振群等著,《當代新儒學論集 – 內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家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蕭葜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劉夢溪主編,《熊十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郭英譯《邏輯哲學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1994。
傅佩榮譯,《科學與近代世界》台北:黎明出版社,1981。
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1986。
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蔡坤鴻譯,《宗教的創生》台北:桂冠出版社,1996。
蔡昌雄譯,《神的歷史》台北:立緒出版社,1996。
蔡怡佳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Bettis, Joseph Dabney(edited),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London: SCM Press,
1969.
Chadwick, Ruth F.(edited),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Chadwick, Ruth F.(edited), Kant'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Dalai Lama, The Art of Happiness. Australia: Griffin Press, 1998.
Guyer, Paul, Kant on Freedom, Law, and Happi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Guyer, Paul, Ka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James, William,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82.
Stace, Walter Terence, Mysticism and philosoph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60.
Steven T. Katz. Mysticism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Tillich, Paul, Dynamics of Faith. New York : Harper & Row,1958.
White, Nicholas, A Brief History of Happines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Whitehead, Alfred North,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Whitehead, Alfred North, Religion in the Mak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ublishing,1963.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translated by D. F. Pears,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4.

論文:
尤惠貞,〈天臺圓教的義理詮釋與觀點建立之省思〉,《揭諦》第4期,
2002年7月。
白欲曉,〈哲學創造之路:牟宗三先生學思歷程的再認識〉,《鵝湖月刊》332
期,2003年2月。
李彥儀,〈牟宗三與康德哲學中「智的直覺」之差異初探〉,《鵝湖月刊》349
期,2004年7月。
林同奇,〈牟宗三的精神理境:圓善如何可能?〉上,《鵝湖月刊》366期 ,
2005年12月。
林同奇,〈牟宗三的精神理境:圓善如何可能?〉下,《鵝湖月刊》367期,
2006年1月。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逆覺體證」義之運用〉,《鵝湖月刊》259期,
1997年1月。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圓善論》的孟子學〉,《鵝湖月刊》360期,
2005年6月。
張瑞良,〈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11期, 
    1988年1月。
張建捷,〈牟宗三哲學中智的直覺與傳統儒家的道德形上學〉,《鵝湖月刊》363
期,2005年9月。
彭高翔,〈康德與牟宗三之圓善論試說〉,《鵝湖月刊》266期,1997年8月。
景海峰,〈圓教與圓善:牟宗三哲學的核心思想〉,中國儒學網,2003年5月。
顏炳罡,〈也談「一生著述,古今無兩」- 論牟宗三先生的學術貢獻〉,《鵝湖月 
    刊》278期,1998年7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與真善美說〉,《鵝湖月刊》267期,1997年9月。
楊祖漢,〈「無限心」的概念之形成〉,《鵝湖學誌》1期,1988年5月。
楊祖漢,〈論王陽明的聖人觀〉,《鵝湖學誌》2期,1988年12月。
楊儒賓,〈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論文集》,1996年
12月。
關鎮強,〈牟宗三先生論圓教之根據:無限智心〉,《鵝湖學誌》14期, 1995年
6月。
關鎮強,〈無待的幸福 - 牟宗三先生的幸福觀初探〉,《鵝湖月刊》259期,1997
年1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黑格爾:客觀精神的問題〉,《鵝湖學誌》7期, 1991年12
月。
鄺錦倫,〈牟宗三論宗教與絕對精神〉,《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98年7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圓教問題〉,《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九輯,2001年7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解釋學〉,《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十一輯,2006年7月。
Wing-Cheuk, Chan,“Mou Zongsan’s Transformation of Kant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6, pp.125 – 139.

辭典:
吳汝均,《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Howard Caygill, A Kant dictionar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 1995.
The Oxford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eter A. Angeles,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