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著作:
《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75。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0。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佛性與般若(上)》,《牟宗三先生全集》(3),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佛性與般若(下)》,《牟宗三先生全集》(4),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一)》,《牟宗三先生全集》(5),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二)》,《牟宗三先生全集》(6),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心體與性體(三)》,《牟宗三先生全集》(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王陽明致良知教》,《牟宗三先生全集》(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歷史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9),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時代與感受》,《牟宗三先生全集》(23),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牟宗三先生全集》(2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宋明儒學綜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康德著作:
Kant, Immanuel, Critik der practischen Vernunft (reprint of the 1788 edition).
London : 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94.
Kant, Immanuel,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Hrsg. Karl Vorländer.
Hamburg: Felix Meiner, 1965.
康德著作譯本: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Rractical Reaso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White Beck. Indianapolis/New York: Bobbs-Merrill, 1956.
Kant, Immanuel,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ranslated and analyzed
by H. J. Pat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
牟宗三譯,《純粹理性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4),台北:聯經出
版社,2003。
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參考著作:
尤惠貞,《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公司,1993。
吳汝均,《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吳汝均,《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
閔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殷小勇,《牟宗三對康德智性直觀的中國化闡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7。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1998。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東大圖書,2000。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聯經出
版社,200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74。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77。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80。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
鄧安慶,《施萊爾馬赫》,台北:東大圖書,1999。
劉愛軍,《識知與智知:牟宗三知識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1991。
熊十力,《十力語要》,明文書局,1989。
韓水法,《康德物自身學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蔣年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2000。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南華學院,1998。
謝大寧,《儒家圓教的再詮釋》,台北:學生書局,1996。
周振群等著,《當代新儒學論集 – 內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家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蕭葜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劉夢溪主編,《熊十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郭英譯《邏輯哲學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1994。
傅佩榮譯,《科學與近代世界》台北:黎明出版社,1981。
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1986。
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蔡坤鴻譯,《宗教的創生》台北:桂冠出版社,1996。
蔡昌雄譯,《神的歷史》台北:立緒出版社,1996。
蔡怡佳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Bettis, Joseph Dabney(edited),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London: SCM Press,
1969.
Chadwick, Ruth F.(edited),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Chadwick, Ruth F.(edited), Kant'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Dalai Lama, The Art of Happiness. Australia: Griffin Press, 1998.
Guyer, Paul, Kant on Freedom, Law, and Happi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Guyer, Paul, Ka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James, William,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82.
Stace, Walter Terence, Mysticism and philosoph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60.
Steven T. Katz. Mysticism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Tillich, Paul, Dynamics of Faith. New York : Harper & Row,1958.
White, Nicholas, A Brief History of Happines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Whitehead, Alfred North,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
Whitehead, Alfred North, Religion in the Mak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ublishing,1963.
Wittgenstein, Ludwig,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translated by D. F. Pears,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4.
論文:
尤惠貞,〈天臺圓教的義理詮釋與觀點建立之省思〉,《揭諦》第4期,2002年7月。
白欲曉,〈哲學創造之路:牟宗三先生學思歷程的再認識〉,《鵝湖月刊》332期,2003年2月。
李彥儀,〈牟宗三與康德哲學中「智的直覺」之差異初探〉,《鵝湖月刊》349
期,2004年7月。
林同奇,〈牟宗三的精神理境:圓善如何可能?〉上,《鵝湖月刊》366期 ,2005年12月。
林同奇,〈牟宗三的精神理境:圓善如何可能?〉下,《鵝湖月刊》367期,2006年1月。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逆覺體證」義之運用〉,《鵝湖月刊》259期,1997年1月。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圓善論》的孟子學〉,《鵝湖月刊》360期,2005年6月。
張瑞良,〈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11期,
1988年1月。
張建捷,〈牟宗三哲學中智的直覺與傳統儒家的道德形上學〉,《鵝湖月刊》363
期,2005年9月。
彭高翔,〈康德與牟宗三之圓善論試說〉,《鵝湖月刊》266期,1997年8月。景海峰,〈圓教與圓善:牟宗三哲學的核心思想〉,中國儒學網,2003年5月。
顏炳罡,〈也談「一生著述,古今無兩」- 論牟宗三先生的學術貢獻〉,《鵝湖月 刊》278期,1998年7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與真善美說〉,《鵝湖月刊》267期,1997年9月。楊祖漢,〈「無限心」的概念之形成〉,《鵝湖學誌》1期,1988年5月。楊祖漢,〈論王陽明的聖人觀〉,《鵝湖學誌》2期,1988年12月。楊儒賓,〈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論文集》,1996年
12月。
關鎮強,〈牟宗三先生論圓教之根據:無限智心〉,《鵝湖學誌》14期, 1995年6月。
關鎮強,〈無待的幸福 - 牟宗三先生的幸福觀初探〉,《鵝湖月刊》259期,1997年1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黑格爾:客觀精神的問題〉,《鵝湖學誌》7期, 1991年12
月。
鄺錦倫,〈牟宗三論宗教與絕對精神〉,《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98年7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圓教問題〉,《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九輯,2001年7月。
鄺錦倫,〈牟宗三與解釋學〉,《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第十一輯,2006年7月。
Wing-Cheuk, Chan,“Mou Zongsan’s Transformation of Kant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6, pp.125 – 139.
辭典:
吳汝均,《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Howard Caygill, A Kant dictionary.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 1995.
The Oxford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eter A. Angeles,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