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Ⅰ. 布希亞作品參考書目(依出版年順序)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Gallimard, 1968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 Denoël, 1970
──,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 Gallimard, 1972
──,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limard, 1976
──, De la séduction, Paris: Galilée, 1979
──,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Galilée, 1981
──,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e), 1983
──, Amérique, Paris: Grasset, 1986
──, Cool Memories, Paris: Galilée, 1987
──, Cool Memories II, Paris: Galilée, 1990
──, 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Paris: Galilée, 1991
──, Le Crime parfait, Paris: Galilée, 1995
──, Cool Memories III, Paris: Galilée, 1995
──, Cool Memories IV, Paris: Galilée, 2000
──, L’esprit du terrorisme, Paris: Galilée, 2002
──, Cool Memories V, Paris: Galilée, 2005
Ⅱ. 布希亞中文譯著參考書目(依出版年順序)
林志明譯,《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台北:時報,1997
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時報,1998
吳昌杰、徐詩思譯,《美國》(Amérique),台北:時報,1999
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南京:南京大學,2000
王為民譯,《完美的罪行》(Le crime parfait),北京:商務,2000
邱德亮、黃建宏,《波斯灣戰爭不曾發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台北:麥田,2003
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南京:譯林,2006
邱德亮、黃宏昭,《恐怖主義的精靈》(L’esprit du terrorisme),台北:麥田,2006
張新木、李萬文,《冷記憶1》(Cool memories),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王晶,《冷記憶2》(Cool memories II),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陳旻樂、李露露,《斷片集─冷記憶3》(Fragments, Cool memoriesIII),南京:南京大學,2009
張新木、陳凌娟,《冷記憶4》(Cool memories IV),南京:南京大學,2009
姜海佳、張新木《冷記憶5》(Cool memories V) ,南京:南京大學,2009
Ⅲ. 中文、譯文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1995
仰海峰,《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2005
仰海峰,《走向後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裡亞思想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2003
吳瓊,《形象的修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
汪民安,《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2003
林本炫,《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1992
林本炫,〈宗教熱潮抑或信仰重組 ?對台灣當代信仰變遷的另一種解讀〉《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
林美容、張珣、蔡相煇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港:北港朝天宮,2003
徐正光、宋文里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990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2007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2004
夏瑩,《消費社會理論及其方法論導論》,北京,中國社科,2007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科,2005
莫少群,《二十世紀西方消費社會理論研究》,北京:社科文獻,2006
郭金潤,《大甲媽祖進香》,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8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報社,1994
楊美惠,〈橫跨台灣海峽的女神媽祖─國界、進香與衛星電視〉《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北港朝天宮,2003
鄭又賢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新探》,北京:社科文獻,2008
鄭祥福,《文化批判與後現代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科,2008
錢軍,《雅柯布森文集》,長沙:湖南教育,2000
Berger, Peter L.,《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要素》(The Sacred Canopy)(蕭羨一譯),台北:城邦,2003
Berger, Peter L.,〈世俗化過程的社會起源〉(楊麗中譯),《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Culture &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台北:立緒,1998
Barthes, Roland,《神話學》(Mythologies) (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1998
Barthes, Roland,《符號學歷險》(L’aventure sémiologique) (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Bourdieu, Pierre,《論電視》(Sur la télévision) (蔡筱穎譯),台北:麥田,2000
Debord, Guy,《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2006
Fraser, Matthew,《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 Soft Power and the Road to American Empire)(劉滿貴等譯),北京:新華,2005
John R, Hall & Mary Jo Neitz, 《文化:社會學的視野》(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周曉虹、徐彬譯),北京:商務,2002
Horrocks, Christopher,《鮑德里亞與千禧年》(Baudrillard & the Millennium) (王文華譯),北京:北京大學,2002
Kellner, Douglas,《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Baudrillard: A Critical Reader) (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McLuhan, Marshall,《認識媒體 : 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6
Ritzer, George,《後現代社會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 (謝立中譯),北京:華夏,2003
Stevenson, Nick,《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王文彬譯),北京:商務,2001
Veblen, Thorstein,,《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李華夏譯),台北:左岸,2007
IV. 外文參考書目
Barthes, Roland, Mythologies, Paris: Seuil, 1970
──, L’aventure Sémiologique, Paris: Seuil, 1991
Bataille, Georges, Œuvres complètes, tome 10, Paris: Gallimard, 1987
Bourdieu, Pierre, Sur la télévision, Paris: Raison d’agir, 1996
Debord, Guy,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Paris: Gallimard, 1992
Genosko, Gary, Baudrillard and signs, London: Routledge, 1994
──, The uncollected Baudrillard, London: Thousand Oaks, 1997
──, McLuhan and Baudrillard : the masters of implosion, 1999
Gane, Mike, Baudrillard’s Bestiary: Baudrillard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
──, Baudrillard: critical and fat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1
──,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London: Routledge, 1993
──, Jean Baudrillard : in radical uncertainty, London: Pluto Press, 2000
Horrocks, Chris, Baudrillard and the Millennium, New York: Totem Books, 1999
Kellner, Douglas, Baudrillard :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4
──,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9
Lugrin, Gilles et Molla, Serge, Dieu, otage de la pub?, Paris: Labor et Fides, 2008
Poster, Mark,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Rojek, Chris, Forget Baudrillard?, London: Routledge, 1993
V. 相關碩博士論文
汪玉頻,《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林金龍,《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林殷齊,《從布西亞看台灣「性」的功能體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洪瑩發,《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轉變》,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柯明章,《媽祖信仰與政治-以大甲媽祖為例(1949-2000)》,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梁佳鈴《失去影子的世界-布希亞以擬象論當代實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陳奕宏,《台灣報紙競選廣告政治符號分析:1989-2002》,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3郭婉忻,《布希亞式無止盡反映之表相與幻象:尚•惹內之劇作《陽台》、《黑人》與《女僕》》,暨南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陳景威,《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張媖如,《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黃宏昭,《符號•擬仿•內爆─布西亞的媒介社會論述探討》,文化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1996黃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鄧宜菁,《重繪美國:布希亞《美國》之研究》,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鄧敏宏,《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VI. 中文期刊資料及文獻
孔明安,〈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哲學研究》,第11期,2002,頁68-80。
王明元、楊淑美,〈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第4期,第2卷,2007,頁117-130。仰海峰,〈馬克思的勞動概念:鮑德里亞的批評及其誤讀〉,《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03,頁12-17。
何林軍,〈當代消費神話與文化命運─波德里亞思想管窺〉,《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2006,頁108-114。
李興亮,〈實踐中的文化批判—解讀布爾迪厄《關于電視》〉,《理倫學刊》,第128期,2004,頁112-114。
吳興明,〈反思波德里亞:我們如何理解消費社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2期,2006,頁62-69。
林本炫,〈對宗教團體內部經濟活動的規範〉「宗教問題與宗教立法」專輯,《國策期刊》,第152期,頁19-96。
林本炫,〈「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4,頁1-26 。
林本炫,〈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第2期,1999,頁173-208。林本炫,〈台灣的宗教變遷與社會控制〉,《輔仁學誌》,第31期,2000,頁1-26。
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第32卷,第3期,2002,頁469-497。邱冠斌,〈臺灣宮廟組織及其運作之探討:以大甲媽祖鎮瀾宮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頁120-132。胡大平,〈荒誕玄學何以成為革命的理論─鮑德里亞的資本主義批判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8卷,第2期,2008,頁36-46。
洪瑩發,〈大甲媽祖教研團赴法交流 成果豐碩〉,《道教月刊》,第35期,2008,頁31。高亞春,〈析波德里亞的象征交換理論〉,《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4,頁6-9。
高亞春,〈波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研究及其理論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4,頁88-91。
梅瓊林,〈符號消費構建消費文化—淺論鮑德里亞的符號批判理論〉,《學術論壇》,第2期,2006,頁181-187。
張芳德,〈從物品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消費文化理論研究之二〉,《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8,頁91-94。
張盾,〈馬克思與鮑得里亞:兩種不同宗旨的理論生產過程〉,《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34期,2005,頁1-6。
張群,〈從「商品」到「符號」─論布西亞對消費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7,頁27-30。
童治軍,〈消費:蘊含「意義秩序」的文化符號─論鮑德里亞早期符號消費理論〉,《財經界》,五月,2007,頁13-14。
桂世河,〈符號價值是商品的第三種價值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05,頁33-36。
蕭羨一,〈聖母顯現於露德150周年禧圓滿〉,《天主教周報》,第6期,2008,第一版。
VII. 參考網站
[中文網站]
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
大甲鎮瀾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dajiamazu.org.tw/
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http://mazu.taichung.gov.tw/
台灣新聞智慧網
http://tnsw.infolinker.com.tw/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cnki50.csis.com.tw/
Wamsn即時互動科技
http://www.wamsn.net/index.php
TVBS新聞台
http://www.tvbs.com.tw/index/index.html
[外文網站]
Wikipedia
http://fr.wikipedia.org/wiki/Accueil
Le Pèlerinage National
http://www.pelerinage-national.org/pelerinagenational/
Lourdes-France.org
http://www.lourdes-france.org/index.php?contexte=en&id=405
Pèlerinage de Lourdes
http://fr.wikipedia.org/wiki/P%C3%A8lerinage_de_Lourdes#cite_note-0
Eau de Lourdes ® officielle
http://www.eau-de-lourdes.com/gb/index.html
iLourdes
http://www.ilourdes.com/Lourdes_water.htm
Direct From Lourdes ─ Catholic Gift Store
http://www.directfromlourdes.com/home
Lourdesdirect.com ─ your online store
http://www.lourdes-direct.com/
Karl Marx, 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1859)
http://classiques.uqac.ca/classiques/Marx_karl/contribution_critique_eco_pol/contribution_critique.html
Rue des livres
http://www.rue-des-liv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