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54.236.58.220) 您好!臺灣時間:2021/03/04 23:5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盧季卿
論文名稱: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國小高年級收藏教育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Cultivating Young Collectors:An Action Research About Collecting Education Among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蘇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收藏
、
兒童收藏教育
、
視覺藝術教育
、
課程設計
、
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475
評分:
下載:107
書目收藏:2
收藏是人的天性及本能,兒童也不例外,小小的收藏天地裡,收藏著各種收集品,在擺設、分類、操弄之下,形成了兒童時代宰制外在世界最初步的模式。如此有趣的生活經驗雖然看似平凡,但卻隱含了許多珍貴的教育內涵;然而有關兒童收藏相關研究卻不多見,更遑論與收藏議題相關之兒童教育活動了!因此,本研究將收藏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做為研究方向。
本研究透過教學行動研究探究「小小收藏家的養成」之課程發展及設計,以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目的有三:(一)經由「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實施歷程,探究國小高年級階段兒童實施收藏教育之意義。(二)透過「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設計,探討收藏教育於高年級實施之原則與要點。(三)從「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實施,省思教學者應有的知能及態度。
綜合文獻分析及行動教學研究結果資料,本研究有如下結論及發現:
(1)收藏是兒童普遍的生活經驗,以此為題所進行的課程普遍能引起兒童的興趣,但此時期之兒童仍屬收藏的初始階段,因此導入相關教育活動,往往能獲得多元的教育成效。
(2)歸納「小小收藏家的養成」之課程設計原則與實施要點,課程實施應包含分享、詮釋、澄清、整合及運用,以期能導引兒童由身邊小物收集,邁向收藏價值的分享與博物館收藏品的理解,進而有助於文化公民之培育。
(3)教學者首先應具備足夠的藝術教育及收藏相關知能,以因應兒童的學習需要並深化人文哲思。此外,在教學上亦應視學生的學習回饋,不斷省思及進行修正。
Collecting things is one of nature and instinct for human being, there is no exception to children. When children stay in their small collecting world, they store up various collections for decorating, sorting and playing, and form their initial mode for how to rule the outside world in childhood. Such interesting life experiences seem ordinary but imply numerous valuabl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in behind. However, there do not have many researches related to children collecting behavior, don’t even mention to connect the childre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ith collection subject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add collecting topics into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domai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rough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a curriculum called “Cultivating Young Collectors”. Six grad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re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ettled. First purpose, to observe the meaning and affection from carrying out collecting education among higher-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purpose, to inspect the “Cultivating Young Collectors” curriculum in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ssentials. Third purpose, to examine educato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by practicing “Cultivating Young Collectors”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he documents analysis and result data from a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research brought ou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discoveries.
(1)Collecting is a general life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programs that operated with collection normally can catch their interests. For children, collecting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an early building phase, so guiding them with education related activities usually can acquire lots educational effects in many aspects.
(2)Generaliz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ssentials of “Cultivating Young Collectors”, the elements of sharing, interpretation, clarifica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must be included into programs while practicing. Even kids collection started with gathering small and nearby things, this curriculum expects to lead them into another phase for sharing valuable collections and understanding the museum collections eventually. Furthermore, it can help for improving the citizen of culture.
(3)Educator must own adequate knowledge in art education and collections in order to manage children needs during studying and influence children with humane opinion as well. Besides that, must check and review the students’ responses while teaching, and make examination and modification accordingly and constantly.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4. 名詞解釋 7
2. 文獻探討 9
2.1. 從一般收藏家的定義探究小小收藏家的意涵 9
2.1.1. 從收藏主體探究小小收藏家的意涵 9
2.1.2. 從成人收藏家的意涵定位小小收藏家的角色定位 12
2.2. 收藏之「收存」與「展示」相關研究 15
2.2.1. 收藏動機與需求理論之關係 15
2.2.2. 個人收藏歷程研究 21
2.2.3. 藏品的展示 22
2.2.4. 兒童策展教育活動實例 26
2.3. 收藏對個人的作用及意義 30
2.3.1. 收藏對收藏者的作用 30
2.3.2. 從佛洛姆「佔有」及「存有」探究收藏的意義 32
2.4. 與收藏教育課程發展相關之課程發展理論探究 36
2.4.1. 課程之意涵 36
2.4.2. 課程發展模式之探討 40
2.4.3. 小結 49
3. 研究設計與實施 50
3.1. 研究方法與架構 50
3.1.1. 行動研究 50
3.1.2. 研究架構 53
3.2. 研究場域與對象 54
3.2.1. 研究場域 54
3.2.2. 研究參與者 55
3.3. 資料蒐集方式 58
3.4. 研究效度建立 58
4.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發展與設計 61
4.1. 課程發展初始階 61
4.1.1. 以蒐集與研讀文獻資料尋找課程的脈絡 61
4.1.2. 學生收藏行為調查釐清收藏現況 62
4.1.3. 台北市立美術館「我也是小小策展人」活動啟示 64
4.1.4. 一個意外的經歷與發現 64
4.1.5. 課程內在活動價值之確認 67
4.2. 試探性教學 67
4.2.1. 第一次試探性教學及課程修正 68
4.2.2. 第一次試探性教學及課程修正 71
4.3. 課程原則及架構之檢視 76
4.3.1. 依課程設計原則檢視「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 76
4.3.2. 依交互論觀點形塑「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架構 79
4.4. 收藏教育課程架構與內容 81
4.4.1.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理念及架構 81
4.4.2.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大綱 83
4.4.3.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實施時程 84
5.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教學實施與結果分析 85
5.1.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85
5.1.1. 「大家來現寶」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85
5.1.2. 「我是小小策展人」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92
5.1.3. 「謝老師談郵票收藏」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108
5.1.4. 「看不見的收藏」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114
5.1.5. 「皇帝的玩具箱」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及討論 118
5.2. 「小小收藏家的養成」課程實施結果分析及討論 125
5.2.1. 學生回饋分析 126
5.2.2. 親師意見回饋 132
6.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5
6.1. 研究結論 135
6.2. 研究建議 141
引用文獻 144
附錄A:《看不見的收藏》故事文本簡介 148
附錄B:小小收藏家的養成學習單 149
附錄C:學生書寫之學習單及學習意見調查表 150
附錄D:學生收集分析表 152
附錄E:學生作品介紹 155
附錄F:「小小收藏家的養成」教學剪影 160
中文部分:
王科文、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ISBN:9571134961。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台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館學季刊》,21,3,5-37。
石守謙(2005)。〈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1,1-33。
司琦(1997)。《課程導論》。台北市:五南。ISBN:957110405。
汪玉盆(2000)。《由經驗主義探討收藏行為對消費價值、社會體系及延伸現像的影響—以台中地區石頭收藏者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
李士衡(2007)。《大收藏家》。瀋陽市:方卷。ISBN:9787807590255。
呂明、陳紅雯 譯(1992)。《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台北:師大書院。ISBN:9579565139。
屈慧麗(2000)。〈人們為什麼要收藏〉。《博物館學季刊》,14,4,3-12。
林志明(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ISBN:9571323209。
林伯賢(2003)。《收藏學》。高雄市:洪明美。ISBN:9574109569。
吳光遠(2006)。《佛洛姆——說來也挺可笑,世上只有人是唯一自尋煩惱的動物》。台北市:海歌文化。ISBN:9867011190。
胡永芬(2006)。〈收藏家可以創造的時代!〉。《藝術家》,63,2,253-255。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黃靜瑜(2006)。《收藏型贈品之象徵意義及消費價值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
黃正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ISBN:9789576363573。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ISBN:9579617309。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ISBN:957-14-4095-7。
陳立超(2004)。《從戀物癖的觀點看收藏心理:以小說《香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陳國寧(2007)。〈博物館與新趨勢〉。《藝術觀點》,31。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陳佳利、林文(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ISBN:978-986-6833-02-1。
陳佳利、林澤豐、林文(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2,47-70。
陳華麗等譯(2003)。《課程發展實務導引》。臺北市:雙葉書廊。ISBN:957-8555-74-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游淑妃(2005)。《藝術學習者之收藏歷程與意義建構—以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為探究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ISBN:957-636-052-8。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世宗(2006)。〈遊藝學—傳統童玩與現代童玩〉。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編輯。《西班牙玩具特展:Toy from Spain》,29-32。台北市:史博館。ISBN:986-00-5371-5。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ISBN:978-957-814-799-7。
張譽騰等 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ISBN:957-97648-2-4。G.Eills Burcaw(?). Introdcution to museum work.
葉貴玉(2004)。〈看得見的收藏:不只要讓觀眾看見〉。《博物館學季刊》。18,2,71-78。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67-80。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市:復文圖書。ISBN:957-555-194-X。
劉婉珍(2000)。〈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14,3,3-9。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縣:新文京開發。ISBN:986-150-272-6。
蔡清田(2002)。《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市:五南。ISBN:9571127221。
蔡清田等 譯(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高雄市:麗文文化。ISBN:957-748-245-7。
盧貞穎(2006)。〈生活教育之「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東西都不收好,怎麼辦?〉。《人本教育札記》,199,27-3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
2.
收藏型贈品之象徵意義及消費價值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
3.
由經驗主義探討收藏行為對消費價值、社會體系及延伸現象的影響─以台中地區石頭收藏者為例
4.
從戀物癖的觀點看收藏心理:以小說《香水》為例
5.
藝術學習者之收藏歷程與意義建構-以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為探究對象
6.
國小三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7.
「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例
8.
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
9.
九年一貫課程運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教學為例
10.
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教學之研究
11.
創造性舞蹈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
12.
跨領域課程設計之實證個案:以世新傳播管理為例
13.
國中音樂課程即興教學之行動研究
14.
國小防震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
15.
人權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一位國小四年級導師的行動研究
1.
石守謙(2005)。〈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1,1-33。
2.
石守謙(2005)。〈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1,1-33。
3.
屈慧麗(2000)。〈人們為什麼要收藏〉。《博物館學季刊》,14,4,3-12。
4.
屈慧麗(2000)。〈人們為什麼要收藏〉。《博物館學季刊》,14,4,3-12。
5.
胡永芬(2006)。〈收藏家可以創造的時代!〉。《藝術家》,63,2,253-255。
6.
胡永芬(2006)。〈收藏家可以創造的時代!〉。《藝術家》,63,2,253-255。
7.
陳佳利、林澤豐、林文(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2,47-70。
8.
陳佳利、林澤豐、林文(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2,47-70。
9.
葉貴玉(2004)。〈看得見的收藏:不只要讓觀眾看見〉。《博物館學季刊》。18,2,71-78。
10.
葉貴玉(2004)。〈看得見的收藏:不只要讓觀眾看見〉。《博物館學季刊》。18,2,71-78。
11.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67-80。
12.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67-80。
13.
劉婉珍(2000)。〈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14,3,3-9。
14.
劉婉珍(2000)。〈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14,3,3-9。
15.
盧貞穎(2006)。〈生活教育之「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東西都不收好,怎麼辦?〉。《人本教育札記》,199,27-31。
1.
運動鞋收藏者收藏行為之研究
2.
收藏型贈品之象徵意義及消費價值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
3.
職業棒球球員卡之收藏者特性、消費價值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
4.
收藏動機、行為與情感之結構性分析
5.
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收藏物品之動機因素分析研究
6.
「公仔次文化」融入四年級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
7.
臺灣便利商店集點贈品視覺要素與消費者審美判斷對收集動機與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
8.
好神公仔,公仔好神!公仔收藏家收藏行為之探索性研究
9.
從戀物癖的觀點看收藏心理:以小說《香水》為例
10.
美術館的展覽機制與收藏脈絡:以全省美展為例
11.
運用合作學習改善班級人際互動: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為例
12.
以班級為群組之部落格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
13.
懷舊餐廳收藏者的收藏、展示與文化想像
14.
藝術學習者之收藏歷程與意義建構-以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為探究對象
15.
環境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學童環境行為之影響:以新莊市榮富國小高年級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