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L. Mann & D.A. Sabatino著。 《認知過程的原理 》,初版一刷,台北市: 心理。
伊藤守。《找自己》。 台北市: 麥田,2007。
卡蘿・皮爾森。《內在英雄》。 台北市: 立緒,2000。
漢斯・艾賓 ( Hans Abbing ),嚴玲娟譯。《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 》。 台北市: 典藏,2008。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影像的閱讀 》。 台北市: 遠流,2002。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藝術觀賞之道 》。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十版,2003。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台北市: 麥田,2009。
佛洛依德著,林克明譯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十版,2003。
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扎記》。台北市: 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
布烈松。《電影書寫札記》。北京: 三聯書店,2001。
大衛馬內 ( David Matt)。《導演功課》。台北市: 遠流,2003。
大衛林區。《談創意》。台北市: 遠流,2006。
陳文玲。《越旅行越裡面》台北市: 心靈工坊,2006。
酒井順子。《敗犬的遠吠》。台北市: 麥田,2006。
費里尼。《費里尼對話錄》。 台北市: 遠流,1993。
費里尼。《虛構的筆記本》。 台北市: 臺灣商務, 初版五刷,2003。
約翰・伯格、尚・摩爾。《另一種影像敘事 》。台北市: 三言社,2007。
李江樹。《手感》。湖南: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台北市: 桂冠,2002。
方偉文。《野生花園-1994至2002年方偉文創作論述》。台南縣: 南藝,2003。簡伯勳 。《中介-在此之間》。台南縣: 南藝,2006。
徐冰。《煙草計劃》。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坂部康二 。《跟著奈良美智一起去旅行》。台北市: 原子映象,2008。
珍娜・梅里維勒。《訂作一個寶貝》。
河瀨直美。 《尋父之旅》。
黃信堯。《唬瀾三小》。
郭學廷。《未知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