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9 2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淑憶
研究生(外文):Hsiao, Shu-Yii
論文名稱:青春啊!
論文名稱(外文):184 v.s. double six no.14
指導教授:張照堂張照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 Chao-t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像紀錄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記憶青春
外文關鍵詞:memoriesyouthself-portra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所謂遙遠、記憶乃是從發潮的DV帶中,尋找那感動的時刻 (moment)。

本篇創作論述,主要內容以我從2005年2月至2009年7月之間,以拍攝藝術工作者方偉文的數位錄像為主軸,並對於被記錄下來的影像進行探討與思考。本文以影像中的時間、空間、再現、存在、以及影像語言展開敘述。在此過程中,我不斷的藉由影像而去貼近過去,那消失的時光。

在這裏青春代表是一種過去。影像在這裏成為一個時間的紀錄者,封存了過往的事物… 再現,在這裡還是視覺性的,沒有體溫、觸感或回應,做為一種招喚。

追尋這些遙遠、記憶的同時我也不斷的透過影像更了解自己。對我來說,青春啊,就是透過鏡頭去觸摸這些事件、去思考以藝術之名的生活。

藉著影像而檢視、回顧,影像中所發生的事情,狗兒們的不見、情人間的戀人絮語、藝術的本質以及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現況 。影像如肖像( self-portrait )般存在於DV帶裏。究竟,在作品裏反映了是什麼樣的時間與空間。畢竟,人是時空和因果的芻狗,我們被這樣的制約著。

Memories and the past are finding the magic moments within the damped DV cassettes.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essay was about my filming of artist Fang Wei-Wen between February, 2005 to April, 2009, and also studies of the images recorded. The essay began with time, space, representation, existence and the language of images, inquiring/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images and reality.
Through the discourse, I accessed the past, the disappearing time through the images recorded.

Here, youth represent the past, images became the time recorder, preserving the past... represent here is imagery, lacking of body warm, textures or responds, but merely a recollection.

With the inspection and retrospection of images, the passing events, the disappearing dogs, the prattle between lovers, the status of an artist. The images appeared as self-portrait in the DV cassettes. What space and time were reflected in the film. After all, human is the underdog of time, space and karma, we are all confin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主題
第三節 問題意識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以紀錄片做為一種記憶的招喚
第一節 創作背景
第二節 創作過程
第三節 表現特色
第四節 拍攝倫理

第三章 紀錄者與被攝者的主體性
第一節 紀錄者角色的轉換
第二節 攝影機的角度與旁白

第四章 藝術工作者的延伸探析
第一節 台灣藝術家這一行
第二節 藝術工作者面臨生存制約
第三節 以方偉文為例的政治經濟環境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資料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L. Mann & D.A. Sabatino著。 《認知過程的原理 》,初版一刷,台北市: 心理。
伊藤守。《找自己》。 台北市: 麥田,2007。
卡蘿・皮爾森。《內在英雄》。 台北市: 立緒,2000。
漢斯・艾賓 ( Hans Abbing ),嚴玲娟譯。《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 》。 台北市: 典藏,2008。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影像的閱讀 》。 台北市: 遠流,2002。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藝術觀賞之道 》。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十版,2003。
約翰・柏格 ( John Berger ) 。《留住一切親愛的 》。 台北市: 麥田,2009。
佛洛依德著,林克明譯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 台北市: 臺灣商務,十版,2003。
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扎記》。台北市: 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
布烈松。《電影書寫札記》。北京: 三聯書店,2001。
大衛馬內 ( David Matt)。《導演功課》。台北市: 遠流,2003。
大衛林區。《談創意》。台北市: 遠流,2006。
陳文玲。《越旅行越裡面》台北市: 心靈工坊,2006。
酒井順子。《敗犬的遠吠》。台北市: 麥田,2006。
費里尼。《費里尼對話錄》。 台北市: 遠流,1993。
費里尼。《虛構的筆記本》。 台北市: 臺灣商務, 初版五刷,2003。
約翰・伯格、尚・摩爾。《另一種影像敘事 》。台北市: 三言社,2007。
李江樹。《手感》。湖南: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台北市: 桂冠,2002。
方偉文。《野生花園-1994至2002年方偉文創作論述》。台南縣: 南藝,2003。
簡伯勳 。《中介-在此之間》。台南縣: 南藝,2006。
徐冰。《煙草計劃》。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坂部康二 。《跟著奈良美智一起去旅行》。台北市: 原子映象,2008。
珍娜・梅里維勒。《訂作一個寶貝》。
河瀨直美。 《尋父之旅》。
黃信堯。《唬瀾三小》。
郭學廷。《未知的靈魂》。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