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5: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佩如
研究生(外文):Pei Ju Yen
論文名稱:論賴德和的音樂藝術:民族主義、創作理念和現代性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Musical Art of Deh-Ho Lai and his Ideas of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指導教授:顏綠芬顏綠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賴德和台灣作曲家傳統文化民族主義現代主義
外文關鍵詞:Deh-Ho LaiComposer in TaiwanTraditional cultureNationalismModer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9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賴德和,現今仍活躍於台灣音樂界且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深受史惟亮與許常惠的影響,並堅信創作需根基於斯土斯民,才能面對未來,他要求自我,堅持要為這塊土地創作音樂。
本論文主要探討賴德和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重視、透過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去探究他如何將個人的美學觀具體呈現在作品當中,以及經由音樂作品分析探討其兼容傳統文化思維和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表現。文章內容依序為賴德和的音樂生涯整理,民族主義傳承與重要師承影響、傳統文化觀、創作理念、現代音樂觀,最後是選擇《眾妙》(1975)、《年節組曲》(1979)、《鄉音Ⅰ-北管戲曲的聯想》(1995)、《鄉音Ⅱ-南管戲曲的聯想》(1997)和《楚漢》(2001)等作品,探討其音樂創作中運用與鄉土傳統文化相關的素材和兼具中西融合的現代創作技法等表現。
Deh-Ho Lai,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ne and impressive composer in Taiwan. As deeply influenced by Wei-Liang Shih and Tsang-Houei Hsu, he further believes that composition is laid on the foundation of homeland and its people to face the upcoming challenges. Deh-Ho Lai insists to create a sound of Taiwan.
This thesis aims to, first of all, discuss his emphasis and insist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s via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ai’s musical pieces. Besides, it presents how Lai represents his own aesthetics views in his works of music in a concrete way.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thesis, by means of analyzing his works of music, further does a research into Lai’s ability to integrate his traditional cultural/musical background knowledge with the modern composing skills. The thesis contains, step by step, the biography of Lai’s life as a musician, his Nationalistic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a chronological list of Lai’s works, his ideals of creation/composition, his viewpoints of modern music; finally, this thesis will take for examples his Chung Miao (1975), The Lunar New Year Festival Suite (1979), Dialect I - Association of Pei-Kuan (1995 ), DialectⅡ - Association of Nan-Kuan (1997), The War of Chu and Han (2001), to show how Lai makes good use of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cultures and how he masters incorporating Western and Oriental modern composing skills into his creation/composition.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論文架構…………………………4
第二章 賴德和的音樂生涯
第一節 青年時期(1964 ~ 1973)……………………6
第二節 省交時期(1973 ~ 1978)………………………8
第三節 留歐後和國立藝術學院時期(1978 ~ 1988)…11
第四節 隱居深思時期(1988 ~ 1998)……………15
第五節 復出時期(1998 ~ 至今)…………………19
第三章 賴德和的民族主義傳承
第一節 西方音樂的民族主義影響…………………23
第二節 重要師承的影響……………………………27
第三節 本色化與台灣意識…………………………32
第四章 賴德和的文化藝術觀與創作理念
第一節 賴德和的傳統文化觀………………………36
第二節 賴德和的藝術觀和音樂創作理念…………38
第三節 賴德和的現代音樂觀………………………42
第五章 音樂作品探討
第一節 《眾妙》……………………………………45
第二節 《年節組曲》………………………………62
第三節 《鄉音Ⅰ》、《鄉音Ⅱ》…………………71
第四節 《楚漢》……………………………………90
第六章 《眾妙》到《楚漢》音樂中的傳統素材與現代性
第一節 具有民族風格的素材………………………104
第二節 根植傳統思維的創作………………………106
第三節 兼具中西融合的表現………………………107
結論……………………………………………………110
參考書目……………………………………………… 112
附錄一:賴德和年表………………………………… 118
附錄二:賴德和作品一覽表………………………… 121
附錄三:〈路上〉╱ 蔣勳……………………………128
附錄四:訪談紀錄…………………………………… 130
附錄五:賴德和個人樂曲解說摘錄………………… 149
參考書目
西文
Dahlhaus, Carl. Grundlagen der Musikgeschichte. Köln : Hans Gering, 1977;Foundations of Music History. Translated by J. B. Robins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33 ~ 43
Deryck, Cooke. The Language of Music.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Grout, Donald and Palisca, Claude.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4th ed.,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1988.
Harrison, Lawrence E.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ed. Culture matters : how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New York : Basic Books, 2000.
Hindermith, Paul. The Craft of Musical Composition Book 1 : Theoretical part. New York : Associated Music Publishers, 1945.
Saussure, Ferdinand d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Charles Bally and Albert Sechehaye e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lated by Wade Baskin. New York : McGraw Hill Book Co., 1966.
Stolba, K Mari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A History. 2nd ed. Madison, Wisconsin :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1994.
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v. 1: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 : Harper and Brothers, 1958.
Vinton, John. “Bartók on His Own Music.”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Vol. 19, No. 2, Summer, 1966. pp. 232~243
Wiesmann, Sigrid. “Wimberger, Gerhard.”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adie Stanley ed.. Grove Music Onlin.(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O007079) 下載日期:23. Dec. 2008
譯文
Bartók, Béla. Bela Bartok Essays.《論文書信選》。人民音樂出版社湖北藝術學院作曲系編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1993。
Gellner, Ernest. Nationalism.《國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聯經出版,2000年。
Hell, Victor. L’idée de culture.《文化理念》。翁德明譯。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
Howard, John T. and James Lyons. Modern Music.《現代音樂》。伍牧、點瑟、劍津合譯。台北:樂友書局,1969。
Shils, Edward. Tradition.《論傳統》。傅鏗,呂樂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中文
史惟亮:《音樂向歷史求證》。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一個音樂家的畫像》。台北:幼獅文化,1978年。
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作曲家年鑑》。台北:台灣作曲家協會,2006年
吳素君:《舞蹈表演理念及表演作品研析》。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2001年。
吳嘉瑜:《史惟亮 — 紅塵中的苦行僧》。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 — 許常惠的生命之歌 》。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兪大綱:〈 從動物在中國的地位談雲門舞集的新舞劇「許仙」 〉,《兪大綱全集 —論述卷〈二〉 》,俞大綱基金會編輯。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
洪鎌德:《民族主義》。台北:一橋出版社,2003年。
許常惠:《民族音樂家》。台北:幼獅文化,1972年,第二版。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
《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百科文化事業,1983年。
陳雅萍:〈尋找中國當代舞蹈劇場—白蛇傳〉,《雲門•傳奇》,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編輯。台北:金革科技,2003年。
賴德和:《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增訂版。台北:全音樂譜出版,1985年。
《賴德和音樂創作報告》。台北:上聿文化事業,2002年。
顏綠芬主編:《台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社,2006年。
顏綠芬、徐玫玲:《台灣的音樂》。台北:財團法人李登輝學校,2006年。
蔣 勳:《舞動白蛇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2004年。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台南:教會公報社,1987年。
潘汝端:〈南管篇〉、〈北管篇〉,《傳統音樂參考手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報紙、期刊
心 禾:〈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本質- 新學府、新觀念、新方法〉,《全音樂文摘》,第八卷第一期,No.67。台北:民國73年7月期,頁16 ~ 17。
王亞玲:〈曲折、有趣、神秘 林懷民&賴德和有段紅樓夢奇緣〉,《中國時報》,A30版。台北:民國83年5月12日。
史惟亮:〈維也納的音樂節(上)〉,《聯合報》,第八版。台北:民國51年6月20 日。
〈維也納的音樂節(中)〉,《聯合報》,第八版。台北:民國51年6月21 日。
〈維也納的音樂節(續)〉,《聯合報》,第八版。台北:民國51年6月23 日。
〈維也納的音樂節(續完)〉,《聯合報》,第八版。台北:民國51年6月24 日。
〈音樂書簡〉,《聯合報》,第八版。台北:民國51年7月7 日。
李玉玲:〈悠悠28載 追思俞大綱〉,《聯合報》,C6文教版。台北:民國94年5月3日。
汪其楣:〈紋心時刻 — 還在寫曲子的人之2〉,《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台北:民國94年3月30日。
林馨琴:〈林懷民的許仙是這樣完成的〉,《中國時報》,第七版。台北:民國64年9月20日。
黃寤蘭:〈林懷民藉著身體與手展現出水的溫柔纏綿〉,《聯合報》,第九版,影視綜藝版。台北:民國70年8月12日。
〈賴德和發自心靈的吟哦〉,《聯合報》,第十二版,影視綜藝版。台北:民國71年5月4日。
賴德和:〈 論樂殘箋之一:書被催成墨未濃 〉,《音樂與音響》,第一期。台北:民國62年八月,頁18 ~ 21。
〈 論樂殘箋之二:路遠不須愁日募 〉,《音樂與音響》,第三期。台北:民國62年九月,頁26 ~ 29。
〈 論樂殘箋之三:莊生曉夢迷蝴蝶 〉,《音樂與音響》,第四期。台北:民國62年十月,頁62 ~ 65。
〈 論樂殘箋之四:眾�奡M它千百度 〉,《音樂與音響》,第五期。台北:民國62年十一月,頁36 ~ 39。
〈 論樂殘箋之五:一種東風兩樣心 〉,《音樂與音響》,第七期。台北:民國63年元月,頁38 ~ 41。
〈中國當代音樂在那�堙H〉,《中國時報》,第十二版。台北:民國65年10月13日。
〈懷抱希望趕於作夢的年代—寫在《紅樓夢》封箱演出之前〉,《聯合報》,聯合副刊。台北:民國94年3月22日。
劉岠渭:〈談「啟動台灣的聲音」音樂會作品〉,《聯合報》,文化第十四版。台北:民國90年2月18日。
黎家齊、周倩漪、林侖靜:〈林懷民 賴德和〉,《PAR表演藝術》,第189期。台北:2008年9月號,頁90 ~ 94。
駱維道:〈亞洲教會音樂本色化之趨向〉,《神學與教會》,期號:17:1。台南:1986年,頁57 ~ 66。
學位論文
盧佳培:《賴德和:舞劇紅樓夢音樂創作探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專題演講
賴德和:〈我的音樂創作歷程〉。台北藝術大學八十七年度音樂學研討會專題演講,1998年。
〈當音樂遇上舞蹈 — 我與雲門的互動〉。南藝通識課程演講,2004年3月11日。
節目單
賴德和:〈寫在眾妙演出之前〉,原載《白蛇傳》首演節目單。1979年9月26日
其他文章(由賴德和本人提供)
賴德和:〈我寫楚漢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眾妙樂曲解說〉。
〈鄉音樂曲解說〉。
〈楚漢樂曲解說〉。
〈辛未深秋樂曲解說〉。
〈星星,花樂曲解說〉。
〈路上樂曲解說〉。
〈野台高歌樂曲解說〉。
〈抒懷一章樂曲解說〉。
〈悲歌樂曲解說〉。
樂譜、有聲資料(其未出版樂譜、手稿和有聲資料,皆由作曲家賴德和本人提供)
賴德和:《眾妙》,總譜附於《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增訂版。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鄉音Ⅰ— 北管戲曲的聯想》,總譜手稿影印本,未出版。
《鄉音Ⅰ— 北管戲曲的聯想》演出有聲錄製,未出版。
《鄉音Ⅱ — 南管戲曲的聯想》,總譜手稿影印本,未出版。
《鄉音Ⅱ — 南管戲曲的聯想》演出有聲錄製,未出版。
《鄉音Ⅲ — 為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序曲》,總譜手稿影印本,未出版。
《鄉音Ⅲ — 為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序曲》,收錄在《1999現代作曲家回顧》921賑災音樂會系列之八,陳澄雄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1999年。
《楚漢》總譜手稿影印本,未出版。
《楚漢》,陳中申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和維也納史特勞斯節慶管絃樂團,琵琶:王正平,金革唱片出版,2001年。
《白蛇傳》,雲門音樂系列 4,財團法人雲門舞及文教基金會出版,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