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5: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書璇
研究生(外文):Shu-Syuan Wang
論文名稱:從臺灣傳統廟宇建築之鑿花看對場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ompetition of Wood craving From Traditional Templ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江韶瑩江韶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傳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民俗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傳統廟宇建築對場鑿花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templescompetitionWood crav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21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傳統廟宇建築中的木作鑿花有其悠久歷史,但隨時代轉變能夠解讀與欣賞的人隨之減少,「對場」是臺灣傳統廟宇建築中極富特色的一種施作模式,是指一座建築物,以中軸線為界或以前後為區分,分別由兩位匠師共同承作,分別施作,可以是單項工藝的競技,也可能是全面性的對場,兩方匠師各顯長才,相互競技。而在鑿花對場作中,藝師們為了求勝更是跳脫出傳統題材的規範,創作出別出心裁的作品,而在既往的研究中,甚少被提及。

本文由現存之二十三座木作對場廟宇中,針對大木與鑿花部分,以影像紀錄並歸納整理建立資料檔案,並透過文獻探討對場的脈絡發展及其時代背景因素。藉由田野圖像紀錄,經大木形式之類比與鑿花之題材合意與否,歸納出木作對場的運作模式與合作關係。最後透過鑿花之圖像分析、內容意涵與象徵意義以及人物木雕的詮釋來看民間匠師在對場中的「競藝」與「競意」。

本文之研究結果發現大木作對場之施作方式,除了以往以中軸線為分界及前後為區分外,尚有其他的施作方式;而競爭激烈的廟宇中,則可由鑿花題材來判別。透過解讀鑿花圖像的過程,期望重新帶給大眾在欣賞傳統建築時能有不同的切入觀點,讓欣賞傳統建築更具感知,並重新觀看對場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意義。
Abstrate
The wood carv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mples has long history, but there is less and less people know how to appreciate it during the time passing through. “Competition” is a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style in the traditional temples. It means dividing one building into 2 ~ 4 sides from middle line that can be left and right sides or even front and back sides. Then the building is built by 2~4 groups of masters separately. That can be one kind of technique or all decoration techniques. Because the works from all the groups will decorate in the same temple, each group will try to make the best pieces or even out of the traditional frame and create some creative works. The study of those special things is few been mention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wooden construction and cravings in the existed 23 wooden competition temples. Document by photo images and generalize all the information files then study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time background by documents study. It generalizes the working mode and relation of cooperation by comparing the style of woo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subjects of wood cravings. Then study the picture of wooden cravings, meanings and symbolization to understand the worker’s “competition intention” and” art of competi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working mode of wooden construction is not just dividing the temple into left-right and front-back sides by middle line. There are some other mode existed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wood cravings in the temple. By studying the picture of wood craving, wish this thesis can bring the different views of appreciating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re-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meanings in the “competition temple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二章 傳統對場廟宇歷史概述 15
第一節 清代對場廟宇建築 15
第二節 日治時期對場興盛期 21
第三節 1945年後對場衰落與轉變 29
第三章 對場分析 31
第一節 大木作 31
第二節 鑿花對場 57
第四章 對場競意 77
第一節 傳統人物木雕的取材來源與配置原則 77
第二節 鑿花對場中的對應關係與常用人物題材 82
第三節 對場競藝看競意 98
第四節 黃龜理藝師及其對場 113
第五章 結論 117
第一節 何謂「對場」? 117
第二節 對場的時代背景與參與者 117
第三節 對場的施作 119
第四節 對場的類型 121
第五節 結語 122
參考書目 125
附表 130
附表3-1中和廣濟宮 130
附表3-2臺南三山國王廟 132
附表3-3蘆洲保和宮 140
附表3-4朴子配天宮 143
附表3-5台北晉德宮 147
附表3-6中港慈裕宮 149
附表3-7三重先嗇宮 153
附表3-8大溪瑞源宮 156
附表3-9土庫順天宮 157
參考書目
清•周碩勛等修〈屋宇〉,《潮州府志•風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據清光緒十九年重刊本影印。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
1997 《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
Edward Shils 著,傅鏗、呂樂 譯
1992 《論傳統》。
Norberg-Schulz作,施植明譯
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丸井圭冶郎
1919 《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台灣總督府。
王秀雄
1998 《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林
1993 《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嵩山
1999 《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王慶台
1996a 《台灣之木作雕刻》。台北:尚林出版社。
1996b 《黃龜理藝師作品圖鑑》(上、下冊)。臺北市:教育部。
1998 《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3木雕:黃龜理藝師》。臺北市:教育
部。
王樹村
2007 《戲出年畫》。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台北市志稿
1976 《台北市志稿 卷四 社會志 宗教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
會。
先嗇宮沿革概要
1954 《先嗇宮沿革概要》。台北縣三重鎮:先嗇宮建宮貳佰週年記念敬刊。
江韶瑩
2005 〈戲文的圖像〉《戲曲人物造型特展專輯》。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
統藝術中心。
何培夫
  1989 《臺南市寺廟木雕圖集》,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李明進
2004 《萬丹鄉采風錄》。屏東縣萬丹鄉:屏縣萬丹鄉采風社。
李政隆 計畫主持人
1994 《臺南縣白河大仙寺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南縣政府。
李乾朗
1988 《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2002 《台灣傳統建築匠藝第五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2003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出版。
2004 《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七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
2005a 《台灣傳統建築建築匠藝八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2005b 《桃園縣第三級古蹟桃園景福宮調查研究期末報告》。桃園市:桃園
縣文化局。
2005c 《台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汪志勇
1991 《談俗說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明德
2000《桃園縣三及古蹟─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蘆竹鄉五福宮、桃園市
景福宮、桃園市忠烈祠調查研究》。主辦單位: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承辦單位:中華民俗學會。
林會承
1995 《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3 《新竹縣北埔姜氏家廟彩繪記錄》。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施鎮洋、李榮聰 合著
1999《鹿港龍山寺•天后宮木雕藝術概覽》。彰化縣鹿港鎮:施鎮洋華泰
文史工作室。
徐明福
1990 《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徐裕健
1998 《大木匠師陳專琳─技藝調查暨保存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
2003《台北縣縣定古蹟三重先嗇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北縣板橋
市:北縣文化局。
陳仕賢
2003 《寶殿篆煙 鹿港天后宮》。鹿港:鹿水草堂。
陳玲蓉
1992 《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
陳清香
2005 《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市:文津。
楊仁江 主持
1992 《大龍峒保安宮之調查研究與修復建議》。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1996 《苗栗中港慈裕宮調查研究》。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1998 《臺南三山國王廟修護施工工作報告書》。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2004 《第三級古蹟中港慈裕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苗栗縣:苗栗縣政
府。
萬丹萬惠宮
2005 《萬丹萬惠宮》。屏東縣萬丹鄉:萬丹萬惠宮管理委員會。
萬煜瑤
2001 《鹿港施鎮洋傳統木雕藝術》。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葉佳雄 主持
2000 《李漢卿傳統建築彩繪技藝保存傳習成果報告書》。臺南縣文化局。
豪澤爾
1988 《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出版社。
劉奇俊
1994 《中國古木雕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慧芬
2001 《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市:文史哲。
衛惠林
1963 《社會學》,臺北市:臺灣正中書局。
蕭瓊瑞
1996 《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賴萬年
1989 《中和發展史》,台北:中和市公所。
閻亞寧、王明蓀、陳昶良主持;簡雪玲研究
2005 《嘉義縣縣定古蹟朴子配天宮調查研究》。台北市:中國技術學院。
瞿海源
1992《重修台灣省通治》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南投市:台灣省
文獻委員會。
瞿海源、張英華 編
1986 《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學研究所。
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
2005 《蘆洲保和宮》,台北縣蘆洲市: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
參考期刊
江韶瑩
1991 〈台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台灣美術》,14:22-43。
2002 〈百藝天工-論台灣傳統工藝〉《名師手路-台灣手路奪天工》
10-19;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邱博舜
2005 〈建築大木技藝傳習的省思─以施坤玉匠師之技藝保存傳習為例〉《民
間藝術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界線的穿
透》。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
徐裕健
2005 〈傳統建築大木構造設計匠藝之研究方法及傳承活化策略〉《民間藝
術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界線的穿透》。宜
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
侯皓之
2003 〈剪黏司傅何金龍生平、作品分析及影響〉《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研究集刊2003》,蘇世德策劃主編,台北縣鶯歌鎮:台北縣立鶯歌陶
瓷博物館,P63-81。
洪百耀、盧友義、吳坤良
1980 〈訪謝自南司傅〉《建築師雜誌》,1980.10:11-14。
郭果六
1997 〈「好工手不補接」─漫談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對場作〉《歷史月刊》,
台北市:113:18-20。
黃志農
2004 〈工藝競技今昔談─從寺廟拼場到國家工藝講〉《傳統藝術》,61:19
-24,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楊仁江
2005 〈宗教建築的形─以潮系建築臺南三山國王廟為例〉《傳統藝術》,51:
40-49。
論文部分
石淑棻
2001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國立中
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礽夏
1996 《北港朝天宮宗教藝術之探討─以建築藝術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
李香蓮
2001 《圖像與意義之關連性研究~透過臺灣一、二級古蹟廟宇為例》,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
李天鐸
1987 《臺灣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之研究─木作雕刻彩繪主題意義基礎與運用
原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
林邦輝
1981 《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
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怡君
2001 《台北市轄內傳統廟宇建築裝飾及變遷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
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張志成
1999《台灣南部地區民間信仰與廟宇建築之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
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隆彬
2004《東港派傳統木雕藝術之探討-以林榮坤藝師為例》,樹德科技大學
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黃頌恩
1987《台灣傳統建築木架構之構成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家華
1991《中、日傳統建築中之對稱與非對稱特性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建築
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敬明
2005《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亨達
2000《廟宇裝飾題材與建築空間之關聯研究-以保安宮前殿、正殿為
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網路資料
三重先嗇宮,http://www.skps.tpc.edu.tw/~t022/cyber/d/2.htm,登入時間:3/2/2006。
財團法人嘉義朴子配天宮,http://www.peitiangung.org.tw/temple_tour.php,登入時間:3/4/2009 11:40:02 A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