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幼君
研究生(外文):Yu-Chun Chan
論文名稱:小靈魂的遊戲—創造性舞蹈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Play of Little Souls-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ceative Dance on Early Childhood Creativity
指導教授:周建智周建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u, Chien-C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舞蹈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創造性舞蹈創造力行動研究學齡前教育幼兒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DanceCreativityAction research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12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性舞蹈課程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許多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處於激發創造力的關鍵期,而創造性舞蹈不同於舞蹈技巧課之處,在於它著重創造力的開發,提供幼兒探索身體、累積動作經驗、拓展非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多數有關創造力的研究採用圖形測量(如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對於還無法專注在紙筆作業的幼兒來說並不適合,且創造性舞蹈中的創造力是以肢體來表現的,因此研究者認為只有直接觀察分析幼兒在教學現場當下的肢體動作表現和內涵,方能具體了解幼兒是如何透過創造性舞蹈教師的引導,而表現其創造力。故本研究目的為:1.設計一個融入研究者所任教之幼兒學校教育理念的創造性舞蹈課程;2.分析幼兒在創造性舞蹈課程與畢業演出呈現的學習歷程和肢體創意展現。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 action research ),研究者即教學者、課程設計者與觀察者,在SSEHV幼兒學校實施創造性舞蹈教學,從教與學互動過程中反思、修正、檢視其教學行動的成效,並以拉邦動作分析理論描述、分析幼兒在創造性舞蹈課程中,以及在以即興創作方式準備、表演其畢業公演--「小靈魂的遊戲」的過程中,其肢體動作所呈現的創造力特質與變化,同時探討可提升幼兒創造力的創造性舞蹈教學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課程中的「探索遊戲」能增進幼兒肢體活動的流暢力、獨創力、敏覺力;「即興創作」能增進肢體活動的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敏覺力。觀察記錄中顯示,幼兒在「探索遊戲」及「即興創作」中的創意能運用肢體和聲音、語言表現情感與想像包括:幼兒1.能在教師口語引導或動作帶動後繼續發揮、增添或改變動作,有自發的創意;2.能夠瞭解舞蹈元素並能靈活運用,以其提升肢體動作的創意表現;3.能敏銳察覺缺少或未完成的事物;4.在人際互動與課堂呈現中可發揮有創意的表達方式;5.能以自創的動作及舞蹈表達情感並賦予意義;6.能形成組織性互動的創意行為。
「正式表演」展現幼兒肢體活動的流暢力、精進力、變通力和對表演情境的想像力等特質。在觀察記錄部份發現,幼兒的創造力肢體表現包括:幼兒1.在肢體和聲音語言上都有豐富的情感表現;2.能即興演出並賦予舞蹈想像的意涵;3.能夠靈活運用舞蹈元素,表現具創意的肢體動作;4.察覺並適應表演與平時上課之間的空間差異,並能在新的情境中發揮創意;5.掌握音樂特性,對劇情架構的組織能力有所提升。
本研究冀望對創造性舞蹈教學有興趣的老師、學校提供一些教學資源與想法,為幼兒創造力教學略盡心力。
關鍵詞:創造性舞蹈、創造力、行動研究、學齡前教育、幼兒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a creative dance curriculum influences the creativity of 5-year-old children. Numer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arly childhood is the key period of creativity inspiration and cultivation. The emphasis especially put by creative dance is the major difference from dance technique training, for it offers preschooler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ir bodies, accumulate movement experiences, and develop ability of non-verbal expression. Most studies about creativity were done by graph measure, e.g.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developed by F. E. Williams, which may be improper for preschoolers who cannot focus on paper-pencil work and for creative dance that is expressed via body.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only through direc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choolers’ movement expressions that occur during the creative dance class can the influences of creative dance on children’ creativity be understood more deeply.
Thus, the aim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include: 1. designing a creative dance curriculum that integrates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school; 2. analyz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reative bodily expressions presented by children in the creative dance class and graduation showing.
This study therefore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 method. Being the instructor, curricular designer, and observer, the researcher taught a creative dance class in SSEHV Preschool while reflecting, adjus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her own teaching on students’ creative expressions. Children’s bodily expressions of creativity and their variations observed in the creative dance class and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nd performing their graduation showing, which was entitled the Play of Little Souls, we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by Laban Movement Analysis. In addition, creative dance pedagogy that could improve children’s creativity was also discussed.
The present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of “exploration game” in this curriculum could enhance the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Sensitivity manifested through children’s movements, while “improvisation and creation” could enhance the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flexibility expressed through movements.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showed the all-around creative performance expressed in children’s “game” and “improvisation” use of movement, voice, and language to express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include children’s: 1. ability to create, develop, add, or change movement elements under the teacher’s oral or physical guidance; 2.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dance elements; 3. keen awareness of the missing or incomplete part; 4.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ways of expression during 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class showings; 5. showing feelings through self-created movement and dance in a meaning making process; 6. construction of creative organized interactions.
“Official Performance” in this curriculum could enhance the fluency, Elaboration ability, flexibility, and imagination of performance circumstance.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children’s bodily expressions of creativity were found in: 1. rich bodily and vocal presentations of emotion; 2.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 and endowment of meanings to dance imagination; 3. flexible employment of dance elements, with creative movement performance; 4. awareness of space variation between class and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to express creativity in a new circumstance; 5. improvement of ability to organize the story structure by knowing music characteristics well.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ould serve as usefu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deas for instructo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ith interests in creative dance teaching.
Keywords: Creative Dance, Creativity, Action researc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eschooler
目 錄

論文考試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謝誌 …………………………………………………………………………… ix
目錄 …………………………………………………………………………… xi
表目錄…………………………………………………………………………… xiv
圖目錄…………………………………………………………………………… xv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創造力………………………………………………………… 17
第二節 創造性舞蹈…………………………………………………… 26
第三節 拉邦動作分析………………………………………………… 4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行動研究…………………………………………………… 4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場域…………………………………………… 49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3
第肆章 用身體創造舞蹈的體驗…………… …………………… 65
第一節 我是什麼樣的老師?課程設計理念及教學目標…………… 65
第二節 創造性舞蹈教學活動的實施……………………………… 84

第伍章 身體遊樂園-研究發現與討論 ……………………… 110
第一節 玩!也是一種能力………………………………………… 111
第二節 幼兒肢體所呈現的創造力特質……………………………… 118
第三節 我們都是發明家-學習歷程與演出的創意展現…………… 124
第四節 生活!即興!創作!………………………………………… 131

第陸章 結果與建議 ……………………………………………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49
第三節 教師反思 ……………………………………………………… 153

參考文獻…………………………………………………………… 157
壹、中文部分…………………………………………………………… 157
貳、英文部分…………………………………………………………… 162

附錄 ……………………………………………………………… 164
附錄一 「小靈魂的遊戲」劇本………………………………………… 164
附錄二 研究計畫說明書暨家長同意書………………………………… 167
附錄三 學生活動照片呈現………………………………………………… 171
附錄四 學生圖畫作品 …………………………………………………… 174
附錄五 創造性舞蹈教學詳案……………………………………………… 175

研究者簡介 199












表目錄

表1. 創造性舞蹈碩士論文整理……………………………………………… 6
表2. 創造力相關碩士論文整理……………………………………………… 8
表3傳統舞蹈教學法與創造性舞蹈教學法之比較…………………………… 19
表4 創造性舞蹈與表演式舞蹈課程差異之比較…………………………….. 24
表5四至六歲學齡前幼兒心理發展…………………………………………… 31
表6綜合整理各家學者提出創造力的定義…………………………………… 33
表7幼兒教育推動幼兒創造力的阻力與助力………………………………… 34
表8學前兒童動作技能發展的一般模式……………………………………… 36
表9 拉邦「動作分析」中的動作元素………………………………………… 44
表10幼兒苑作息時間表……………………………………………………… 50
表 11諍友介紹……………………………………………………….. ………… 53
表12資料編號表………………………………………………………………… 57
表13認知創造思考活動「創造五力」評量觀察表…………………………… 61
表14創造思考傾向「創造四心」評量觀察表………………………………… 62
表15拉邦動作元素之主題與說明 …………………………………………… 72
表16創造性舞蹈教學自編課程、動作元素、主題與說明……………………… 74
表17創造行為表現分析………………………………………………………… 111
表18實驗對象在教學前、後變化的觀察表…………………………………… 119








圖目錄
圖1. 行動研究歷程 ……………………………………………………………… 11
圖2. 創造力與創造性舞蹈之關係……………………………………………… 30
圖3. 研究架構圖………………………………………………………………… 49
圖4. 香香幼兒園活動室………………………………………………………… 53
圖5. 課程流程圖………………………………………………………………… 7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塊文化 ( 2002 ) 。依莎朵拉.鄧肯 (I. Duncan著)。臺北市:譯者。
毛連塭、林幸台、陳龍安、郭有遹 (2000 )。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乃善(2002)。家有小一新鮮人。臺北市:信誼基金會。
王文宜(2005)。教育性體操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創造力與兒童社交技巧之影響。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紅宇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W. E. Doll著)。臺北市:桂冠。
平心 ( 2004 )。舞蹈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
平珩主編(2003)。舞蹈欣賞。臺北市:三民。
朱沛思 (2007)。創造性舞蹈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一個新手舞蹈教師的探索旅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永雪(1994)。幼兒律動是肢體活動伸展的快樂園。幼兒教育年刊,7,151-166。
林大豐、 劉美珠編著(2005)。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玫君(2000)。兒童歌謠戲劇創作教學。幼教資訊,1-3,41-47。
林玫君(2000)。戲劇創作在幼稚園中之教學省思研究:以故事為主軸。88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發表會論文集(435-481頁)。
林玫君(2002)。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市:台南師院。
林翠湄等譯(1996):幼兒全人教育。臺北:心理。
林麗芬 (199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一品文化。
林進材(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 (H. Gardner著)。臺北市:遠流。
李文心 (200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北體學報,43,65-78。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T. Armstrong著)。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1994)。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哲洋譯(1994)。教育舞蹈原論(邦正美著)。臺北市:全音樂譜。
李絢芬 (2004)。舞蹈遊戲對於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二版; 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T. D. YawKey著)。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怡瑢 ( 2005 )。與詮釋現象共舞-詮釋現象學在舞蹈教育研究中的應用與意義。載於台灣舞蹈研究學會(主編),《2005 當舞蹈遇見科學》學術研討會 ( 1-26頁)。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吳怡瑢(2007)我教得好嗎?我怎麼教才會更好?:舞蹈教育行動研究之理論與實踐(上)。北體舞蹈,6,13-22。
吳怡瑢(2008)我教得好嗎?我怎麼教才會更好?:舞蹈教育行動研究之理論與實踐(下)。北體舞蹈,7,42-50。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3)。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應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M. Seligman著)。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R. Sternbert & T. Lubart著)。臺北市:遠流。
洪毓瑛譯(2000)。幼教綠皮書:符合0-8歲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S. Bredekamp & C. Copple著)。新竹市:和英。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寶林(2000)。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二版)。臺北市:遠流。
馬嘉敏(2007)。創造性舞蹈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語文領域辭與學習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舞蹈研究學會夏初研討會。
馬嘉敏 (2008)。創造性舞蹈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人際關係的影響。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敬文(1985)。幼兒團體遊戲-皮亞傑學說的應用。屏東: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
高敬文(1992)。未來教育的理想與實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修訂二版)。臺北:師大書苑。
段慧瑩、黃馨慧譯(1987)。不只是遊戲(J. R. Moyles著)。臺北市:心理。
徐右任(2001)。以遊戲教學法進行說話課程。師說,150,38-42。
許月貴(2000)。影響幼兒教師實施音樂與律動教學之因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141-157。
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2000)。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初版;R. Pica著)。臺北市:心理。
賈馥茗(2007)。融通的教育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尤姝、黃義登(2006)。以遊戲談幼兒創意教學。教師天地,第145期,81-84頁。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7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素雪 (1991)。創造性舞蹈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第10期。
黃淑蓮 (2006)。運用主題撰寫於兒童創造性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麗卿 (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中煖 ( 1996 )。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學校體育雙月刊,34,45-51。
張中煖(2000)。從DBAE談我國舞蹈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藝術評論,11,255-266。
張中煖 ( 2001 )。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發展。舞蹈教育研究,1,23-42。
張中煖(2007)。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以1994-2004碩博士論文為例。2008年12月1日,擷取自http://www.npue.edu.tw/academic/vart/paper4.htm
張世平(1997)。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6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2008年4月2日,擷取自http//www.edu.tw/minister/0822.htm
游綉雯譯(2007)。培養會思考的小孩(M. B. Shure著)。台北市:新手父母。
湯維正( 1999 ). 探索教學核心SSEHV之教學技巧 (L. Burrow著)。臺北市:臺北市人類價值教育學會。
邱玉貞 (2006)。創造性舞蹈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棟樑(1979)。從兒童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教育。兒童教育研究,59-86。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陳正乾譯(2006)。教學:一位老師的心路歷程(W. Ayera著)。臺北:文景。
陳國眉(1995)。幼兒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秋莉(2007)。九年一貫表演藝術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三年級舞蹈課程為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蓁譯(1999)。你的5歲孩子:開朗而愉悅的年齡(L. B. Ames & F. L.Ilg著)。臺北市:信誼基金。
陳貞旬等譯(2006)。幼師必修21堂課(G. M. Orensten & P. Rigg著)。臺北市:蒙特梭利文化。
陳龍安(1985)。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創造思考教育,4,1-77。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瓊花譯(1998)。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初版;Consortium of National Arts EducationAssociations著)。臺北市:教育部。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7。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一民(1998)。我國運動哲學研究現況分析與發展趨勢探討。載於許義雄主持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體育學門趨勢與課題重點研究規劃成果報告(頁82-104)。臺北:教育部。
劉一民(1999)。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32-45。
劉青弋 ( 2004 )。 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上海:上海音樂。
劉美珠(2005)。從身心學(Somatics)反思學校舞蹈專業者對「身體」與「動作」的認知。台灣舞蹈研究,2,127-143。。
劉淑英(1999)。重建幼兒的肢體觀:談創造性舞蹈教學。國教世紀,187,44-49。
劉淑英 ( 2000 )。喚醒身體的本能。康軒教育雜誌,41,22-28。
劉淑英譯(2004)。幼兒動作探索(M. Sullivan著)。臺北市:華騰文化。
劉慧琪(2008)。後現代課程觀實踐之研究:以淡水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三版)。臺北市:正中。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洪葉文化。
郭靜晃、陳正乾等譯(1998):幼兒教育—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台北:揚智。
郭瑜婷 (2006)。透過創造性舞蹈教學探討習舞兒童創造力之提升:以台中市三采藝術園區舞蹈班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蔣國英譯(2007)。創意心理學 (T. Lubart著)。臺北市:遠流。
潘淑滿(2003)。質化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簡楚瑛 ( 1988 )。幼兒、親職、教育。臺北:文景。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 105-133。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
魏美惠(199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臺北市:心理。
2006全國研究生舞蹈學術論文集。


二、英文部分
Bond, K. E. (1991). Dance for children with dual sensory impairm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 Trobe University, Bundoora, Victoria, Australia.
Cone, T. P., & Cone, S. L. (1998). Teaching children dance. IL: Human Kinetics.
Fraser, D. L. (1991). Playdancing: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NJ: Princeton Book.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Basic Books.
Guilford, J. P.(1967).Creativity: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Gilbert, A. G. (1996). Creative dance for all ages: A conceptual approach. VA: AAHPERD.
Hanna J. L. (2001). The Language of Dance. JOPERD,72(4), 40-45.
Joyce, M. (1994 ). First steps in teaching creative dance to children (3rd. ed.). London: Mayfield.
Kraus, R., Hilsendager, S. C., & Dixon, B. (1991).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3rd ed.).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Laban, R. (1948).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London: MacDonald & Evans.
Theresa Purcell Cone、Stephen L. Cone ( 1998 )。Teaching Children Dance。IL:Human Kinetics。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永雪(1994)。幼兒律動是肢體活動伸展的快樂園。幼兒教育年刊,7,151-166。
2. 林玫君(2000)。兒童歌謠戲劇創作教學。幼教資訊,1-3,41-47。
3. 林麗芬 (199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一品文化。
4.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二版; 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T. D. YawKey著)。臺北市:揚智文化
5. 許月貴(2000)。影響幼兒教師實施音樂與律動教學之因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141-157。
6. 黃尤姝、黃義登(2006)。以遊戲談幼兒創意教學。教師天地,第145期,81-84頁。
7. 黃素雪 (1991)。創造性舞蹈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第10期。
8. 張中煖 ( 1996 )。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學校體育雙月刊,34,45-51。
9. 張中煖(2000)。從DBAE談我國舞蹈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藝術評論,11,255-266。
10. 張中煖 ( 2001 )。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發展。舞蹈教育研究,1,23-42。
11.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2008年4月2日,擷取自http//www.edu.tw/minister/0822.htm
12. 詹棟樑(1979)。從兒童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教育。兒童教育研究,59-86。
13. 陳龍安(1985)。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創造思考教育,4,1-77。
14.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15.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