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Kubo, H.(2007)。椅子運動。2007高齡者運動保健國際研討會,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校區。
Skelton.(2007)。老年人跌倒預防運動:英國經驗。2007高齡者運動保健國際研討會,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校區。
尹德鈞、吳麗芬、周崇頌(2001)。呼拉圈運動對老人平衡感訓練之效果。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29(2),107-113。內政部主計處(2008)。國情統計通報。2008年10月20日,引自http://www1.stat.gov.tw/public/Data/89116225071.pdf
內政部社會司(2007a)。96年度第3季全國老人住宅及老人福利機構供需資訊統計表。2008年11月21日,引自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7b)。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摘要本。2008年10月18日,引自http://sowf.moi.gov.tw/newpage/tenyearsplan.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7c)。老人福利與政策。2008年11月20日,引自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8)。老人福利服務提供者資格要件及服務準則。2008年10月26日,引自http://sowf.moi.gov.tw/04/02/960807.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5)。94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08年10月26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8)。重要參考指標統計。2008年1月6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9)。我國生命表:歷年平均餘命時間數列資料。2009年6月10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尤逸歆(2004)。老化與休閒運動。大專體育,70,160-164。王鍾賢(2004)。養生運動與藥物對老年人循環功能的影響。長期照護雜誌,8(4),389-407。
王麗萍(2005)。嘉義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田詠惠、林貴福(2007)。走路運動對老年人平衡能力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5,39-45。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2008a)。椅子運動。2008年11月15日,引自http://family.hosp.ncku.edu.tw/news.asp?id={EE23DCAF-58D0-4200-B1F1-9D86D08D75ED}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2008b)。增強肌力12招。2008年11月15日,引自http://family.hosp.ncku.edu.tw/news.asp?id={D87DF6B7-C5C0-4455-8917-890047AF5F62}
朱碧梧、黃奕清(2003)。社區老人運動養生策略。護理雜誌,50(3),37-42。朱維聖(2005)。治療式遊憩介入於老年人平衡力之效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8)。長期照顧議題:日間照顧定義。2008年10月27日,引自http://top1.pronet.tw/ZS7006110909A3423075/index.php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2009年6月10日,引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銀髮族的運動計劃。2008年11月15日,引自http://www.ncpfs.gov.tw/library/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體能的定義與分類。2008年12月5日,引自http://www.ncpfs.gov.tw/
吳明杰、蔡櫻蘭、李文志、郭家驊(2006)。熱量限制與運動對延緩老化的效益。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13-19。吳芳成(2005)。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吳家碧(2004)。老年人與健身運動。大專體育,74,203-209。吳晞瑗(2008)。座椅式彼拉提斯介入對年輕老年人姿勢平衡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吳淑如(2007)。失能老人日常生活照護。高醫醫訊月刊,26(11),15。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192-201。呂美玲(2003)。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李月萍、陳玉敏、邱美汝(2007)。安養機構老人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預測因子探討。實證護理,3(4),300-308。李玉如(2001)。音樂治療對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與情緒狀態成效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李玉嬋(2007)。從「成功老化」談預防疾病與促進健康生活型態的醫療諮商工作。諮商與輔導,260,43-50。李佩貞、李麗瓊(2006)。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沈慶盈(2005)。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福利政策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10,142-158。卓俊辰(1993)。中老年人健身運動:推廣全民運動手冊(六)。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周琳霓(2008a)。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改善失能老人生活品質。健康世界,272,47-51。周琳霓(2008b)。失能老人 衛政體系的機構照護。健康世界,272, 52-54。尚憶薇(1999)。適當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助益。大專體育,46,82-86。林吟映、林瑞興(2006)。運動對預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3),11-17。林佩欣、曾旭民、黃美娟、鄭寶釵(2000)。練太極拳對增進老年人平衡相關功能表現及降低跌倒發生的功效。物理治療,25(1),27-39。
林威秀、黎俊彥(2004)。身體姿態平衡與老年人的跌倒。中華體育,18(1),68-75。林啟禎(2003)。身體活動與老人的肌肉骨骼系統。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三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貴福、廬淑雲(1990)。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麗惠(2006)。臺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邱美汝、陳玉敏、李月萍(2007)。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影響因素。實證護理,3(2),119-128。侯青雲(2005)。活動治療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功能。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43-51。姜慧嵐(主編)(2001)。體適能指導手冊第三版。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施麗紅(2003)。臺灣地區老人安養及養護機構照顧失智老人之現況調查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洪偉欽、沈竑毅(2007)。老化與平衡能力。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19-129。洪睿聲(2005)。瑜珈體位法對安養機構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洪麗娜(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徐慧娟、吳淑瓊(1998)。提供社區式家庭支持方案能否減少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之使用意願?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4),326-336。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張蓓貞、吳麗貞、彭淑美(2003)。無規律性運動中老年人運動介入成效評估研究。臺灣衛誌,22(1),1-9。
張樑治(2003)。安養機構老人人口變項、心流體驗、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所碩士論文,花蓮縣。莊坤洋、陳育慧、曹愛蘭、吳淑瓊(2004)。社會中失能者未滿足需求之盛行率與其相關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3),169-180。郭鐘隆、張鈞惠、林靜兒、蔡益堅(2009)。16週跌倒預防介入對社區及安養機構老人之成效初探。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1(1),53-67。陳依靈、張家銘、邱思慈(2008)。高屏地區安養護機構住民參與休閒運動之現況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07-120。陳昭彥(2007)。抗阻力運動對銀髮族的重要性。2009年5月20日,引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9604/14.htm
陳英仁(2004)。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縣。陳清惠(1998)。老年人與運動。榮總護理,16,7-11。陳嫣芬,林晉榮(2004)。老化與平衡能力。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19-129。
陳蓓蒂(2002)。規律耐力運動訓練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與生活品質改善成效之探討。臺北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曾中明(2006)。臺灣老人與身心障礙者長期照顧之現況與規劃。長期照護雜誌,10(2),93-100。程少筱(2005)。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黃月桂(譯)(2007)。個人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易利圖書。(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6)
黃松林、劉慧瑩、許秀月(2008)。養護機構小單元照護研究:以屏東縣某老人養護中心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6,129-166。黃奕仁(2004)。十六週團體運動介入計畫對老年人全人健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黃郁婷(2008)。日間照顧服務對老人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愚人之友基金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黃泰諭、張哲榕、林曼蕙、方進隆(2005)。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3,121-129。黃惠璣(2004)。銀髮族的運動。長期照護雜誌,8(3),311-320。葉禺彤(2005)。從老人自覺健康狀態建構期待之醫療照護模式:以中部地區某公立養護中心為例。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詹美華(2005)。從肌力訓練的角度來看運動對老年人的重要性。物理治療,30(6),285-292。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8)。臺北市老人日間照顧中心。2008年11月21日,引自http://www.dosw.tcg.gov.tw/i/i0400.asp?code=0406013
臺北市衛生局(2003)。照顧服務員訓練實施計畫。2008年10月20日,引自http://tpeir.health.gov.tw/tpe_ltc_p/ltc_web/train_plan.htm
臺灣失智症協會(2008)。日間照護中心。2008年10月13日,引自http://www.tada2002.org.tw/index_news.php?ncid=4&nc2id=34
臺灣失智症協會(2009)。認識失智症:失智是什麼? 2009年3月10日,引自http://www.tada2002.org.tw/
劉文禎(2007)。規律的身體活動對中老年人重要性之探討。2009年10月14日,引自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download/eresource/tplpub_lifelong/0036/pdf/02.pdf
劉惠賢、徐亞瑛(2004)。老人居家安全:預防跌倒。健康世界,218,80-82。劉慧俐(2002a)。健康促進:成功老化之匙。高雄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通訊15。2008年11月14日,引自http://w4.kcg.gov.tw
劉慧俐(2002b)。在地老化:二十一世紀老人長期照護願景。2008年10月29日,引自http://w4.kcg.gov.tw
蔡佳良、黃啟煌(2004)。從肌力訓練的角度來看運動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大專體育,72,185-191。蔡詠琪(2005)。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蔡碩倉、謝雅萍、蘇慶昌(2008)。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經營模式之比 較分析。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02-313。
蕭淑芬(2003)。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記錄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諾達運動文化編輯組(2006)。基礎體適能訓練全書。臺北市:諾達運動行銷有限公司。
賴正全(2003)。老年人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關係探討。大專體育,65,169-175。謝美娥(2001)。成年子女與照顧失能老年父母之影響:一個量化的探討並以臺北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57-112。鍾佩珍、曾芬郁(2009)。體適能運動對都會區中老年人體能之成效探討。臺灣醫學,13(2),133-140。鍾佩容、邱啟潤。有氧運動介入對機構肥胖老人生理與體能之影響。高雄護理雜誌,24(1),1-11。簡玉坤(2004)。老年人心理壓力及因應之道:生物、心理、社會整合模式。護理雜誌,51(3),11-14。顏敏玲、陳玉敏(2008)。安養機構老人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實證護理,4(2),89-98。二、英文部分
Best-Martini, E., & Botenhanen-DiGenova, K. A. (2003). Exercise for frail elder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rown, M., Sinacore, D. R., Ehsani, A. A., Binder, E. F., Holloszy, J.O., & Kohrt, W. M. (2000). Low-intensity exercise as a modifier of physical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81(7), 960-965.
Cotton, R. T., Ekeroth, C. J., & Yancy, H. (1998). Exercise for older adults: ACE's guide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s. San Diego, IL: Human Kinetics.
Daley, M. J. & Spinks, W. L. (2000). Exercise, mobility and aging. Sports Medicine, 29(1), 1-12.
Feland, J. B., Myrer, J. W., Schulthies, S. S., Fellingham, G. W., & Measom, G. W. (2001). The effect of duration of stretching of the hamstring muscle group for increasing range of motion in people aged 65 years or older. Physical Therapy, 81(5), 1110-1117.
Gillett, P. A., White, A. T., & Caserta, M. S. (1996). Effect of exercise and/or fitness education on fitness in older, sedentary, obese women.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4(1), 42-55.
Handy, J. & Bellome, J. (1996). Adult day services: The next frontier. Caring, 15 (12), 24-33.
Hunter, S. (1992). Adult day care: Promoting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18, 17-20.
Jette, A. M., Harris, B. A., Sleeper, L., Lachman, M. E., Heislein, D., Giorgetti, M., & Levenson, C. (1996). 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nondisabled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4(6), 644-649.
Jones, C. J., Rikli, R. E., Max, J., & Noffal, G. (1998).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chair sit-and-reach test as a measure of hamstring flexibility in older adults. Research Quarterly Exercise and Sport, 69(4), 338-343.
Konradi, D. B. & Anglin, L. T. (2003). Walking for exercise self-efficacy appraisal process: Use of a focus group methodolog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9(5), 29-37.
Lan, C., Lai, J. S., Chen, S. Y. & Wong, M. K. (1998). 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rly: 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0(3), 345-351.
Leach, R. E. (2000).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Orthopade, 29(11), 936-940.
Mills, E. M. (1994). The effect of low-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flexibility, and balance among sedentary elderly persons. Nursing Research, 43(4), 207-211.
Morris, J. N. (1997). Resist old age: Exercise. World Health, 50(4), 6-7.
National Adult Day Services Association. (2007).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8, from http://www.nadsa.org/adsfacts/default.asp
Nicholson, C. M., Czernwicz, S., Mandilas, G., Rudolph, I., & Geryling, M. J. (1997). The role of chair exercises for older adults following hip fracture. 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89, 1131-1138.
Resnick, B. & Spellbring, A. M. (2000). Understanding what motivates older adults to exercis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6(3), 34-42.
Rikli, R. E. & Jones, C. J. (2001). Senior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
Ritchie, L. (2003). Adult day care: Northerm perspectives. Public Health Nursing, 20(20), 120-131.
Rowe, J. W. & Kahn, R. L. (1997). Succee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Ruuskanen, J. M. & Parkatti, T. (1994).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2(9), 987-991.
Torkelson, C. (2004). Sit back and exercise. American Fitness, 22(6), 27-28.
Van Norman, K. A. (1995). Exercise programming for older adult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olinsky, F. D., Stump, T. E., & Clark, D. O. (1995).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among older adults. The Gerontologist, 35(4), 451-46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Country context. Retrieved June 10, 2009, from http://www.wpro.who.int/countries/2008/kor/
Zarit, S. H., Stephens, M. A. P., Townsend, A., & Greene, R. (1998). Stress reduction for family caregivers: Effects of adult day care u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53B, S267-S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