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尹玫君,劉蓁蓁(1997)。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0,21-80。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王淑如、王欲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33-39。王肇幫、許有真(2004)。應用概念圖於網路教學系統之學習成效診斷。教學科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田冠鈞(2004)。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數位學習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25,17。江豐光(2003)。教學軟體設計製作—國小數學科形狀單元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4(4),39-41。
何榮桂、郭再興(1996)。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
利亞蒨(2002)。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清基、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五南。
呂宜玲(2002)。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分班碩士論文,台南。巫靜宜(199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李春雄(2003)。數位教材研習會。高雄:高雄市私立復興中學。
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台北。
沈中偉( 1995)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36,12-25。
孟瑛如、吳東光(1999)。數學學習障礙與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應用。特殊教育,72,13-18。
孟瑛如、周育廉、袁媛、吳東光(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多媒體學習系統的開發與建構:一步驟乘除法文字題。國小特殊教育,32,81-92。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林文昌(2003)。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教育研究所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新竹。林永吉(1990)。師鐸電腦輔助教學編輯系統CAITOOL。松崗,2-3。
林禾堅(2007)。電腦遊戲模式網路輔助教學對國小自然科天氣單元學習成就、學習態度與學習保留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邱貴發、鐘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23-29。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市:華彩。
洪雪芬(2002)。e-Learning 融入數學領域教師進修之實施與探討。教育研究月刊,99,100-109。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徐新逸、廖珮如(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馬秀蘭、吳德邦(1998)。幫助國小學生加強數學解題能力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開發研究。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數理教育組,87,1465-1500
張文菁(2006)。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盈盈(2002)。多媒體在國小數學教學上之應用。國教天地,150,47-50。張敬宜(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九卷,3, 235-252。張新仁 (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252-271。張儷齡(2001)。網際空間國中數學多媒體教材內容與呈現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教育部 (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智慧型個人化網路教學系統開發平台之研製,TANET2001研討會。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412
莊貴枝、陳月惠(2006)。應用數位教材教學對於學生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大學舉辦之「數典藏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94 - 510),台北市。
莊貴枝、趙紫雲、林禾堅、陳栩軍(2007)。應用數位教材對國小自然領域學習成效之分析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2007第二屆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1-337),嘉義縣。
許定邦(2002)。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許宛琪(2005)。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許楨哲(2003)。實際建置線上網路競賽系統:以數學競賽網站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4(4),42-45。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昕周、林華、周倩(1997)。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學習環境研究,ICCAI’97,頁237-243。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雙月刊,58期,頁7-24。
陳月惠(2007)。運用數位教材教學對於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陳玉玲( 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陳麗華、林陳涌( 1997)。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科學教育月刊,198,2-12陳立祥(1999)。教育部推展資訊教育政策。資訊科技在中小學教育之應用研討會手冊,私立淡江大學。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153-163。
陳年興、洪雪芬( 2002)。K12數位學校的教與學-網路教學的基礎與應用。高雄市:師路。
陳伶伶(2005)。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之加、減、乘法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陳杭生(1993) 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陳建安、詹勳國(2003)。小三「分數和小數」CAI 光碟教學之研究。資訊與教育,93,87-97。陳麗華(1997)。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18,26-34。程柏豪(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黃光雄(2000)教學理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武元、陳年興、葛建志、蔡俊彥、王錦裕(2002)。多媒體討論互動系統在數學教育應用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1,15-32。黃毅英(1997)。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台北,九章。
黃錫昭(2004)。情境教學模式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購物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楊玉麟(2005)。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楊家興(1996)。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育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楊國德( 1998)。網路學習科技與終身學習社會。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楊錦潭(1996)。媒體教學與數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7,3-9。廖唐徹(2007) 互動式教學系統於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雲林。翟本瑞(2001)。資訊社會中教育模式變遷之研究:網路文化。台北市:揚智。
與圖書館學,31(1),55-66。
趙紫雲(2007)。建構取向之數位科技輔助教學於國小數學領域分數單元學習成效之分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樂為良(譯)(2002)。Rosenberg, Marc. J 著。E-learning 提升個人競爭力、強化企業優勢的終極學習策略(E-learning:strag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蔡秉恆(2002)。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碩士論文,屏東。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p129-139。蔡錫濤、楊美雪(1996)。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0,48-53。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鄭晉昌 (1993)。 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之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視聽教育學報,1,61-91。
鄭瑞春(1991)。視聽教學媒體在小學數學科教學上的應用。國教月刊,37(9,10),31-35。
戴進隆(2002)。串流媒體式網路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戴錦秀(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謝哲仁(2001)。動態電腦幾何教學建構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9,199-211。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a7.shtml
顏龍源(1996)。Internet 上遠距教學系統設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譚寧君(2003)。一個有生命的評量機制─電子歷程檔案在國小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9-66。
鐘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樹椽(1994)。問題引導式電腦合作學習在槓桿學習成就上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學報,8, 57-83。
二、西文部分
Bork, A.(1985). Personal computers for educ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8, 32-41.
Choi, J-J.&Hannafin, M. (1995).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 Roles,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3(2), 65–80.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
Driscoll, M. P.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enni, W., & Beardon, T. (2001).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to challenge and inspire: The NRICH project. Australian Mathematics Teacher, 57(3), 22-29.
Kelly,T.L(1939)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30,17-24
Khan, B. H.(1997).Web-Based Instruction(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Khan,B.H.(Ed),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5-18.
Kindley R.W.:(2002).Scenario-based e-learning: a step beyond traditional e-learning http://www.astd.org/LC/2002/0502_kindley.htm
Kredl, K. A. & Lieberman, D. A. (1988). Computer and learning: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4)367-389.
Kulik, J .A. & Kulik, C. C. (1987).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2, 222-230.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MHiroaki Ogata and Yoneo Yano(2004)。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04),Vaxjo, Sweden。
Moor, J. & Zazkis, R. (2000).Learning mathematics in a virtual classroom:Reflection on experiment.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19(2),89-113.
Olkun, S. (2003). Comparing computer versus concrete manipulatives in learning 2D geometry.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22(1),43-56.
Papert, S. (1980). Mindstorms:Children, computer,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Basic Book.
Rieber, L. & Hannafin, M. J. (1989).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animation elaboratio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on factualand application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science less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 431-444.
Simsek, A., & Tsai, B. (1992).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group composition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during interactive videodisc instruction.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9(3), 86-91
Suchman, L. A.(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n, A. & Gillani, B. B.(1997).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Khan, B. H.(Ed), 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1-46.
Usiskin, Z. (1993).Lessons from the chicago mathematics projec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