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1988)。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1992)。測驗編製與分析技術在學習診斷上的應用。教育研究,28,44-60。
余民寧(1994)。測驗編製與分析技術在學習診斷上的應用。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303-327。台北:臺灣書店。
余民寧(1998)。S-P表分析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多元教學評量,29-43。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呂宜玲(2001)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論文。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推展。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5,5-14。沈碩彬(2008)。從認知負荷理論談英語教學之實施。研習資訊雙月刊,25(2),51-57。林文昌(2003)。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教育研究所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林禾堅(2008)。運用電腦遊戲模式網路輔助教學於國小自然科技領域學習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志峰(2008)。教導型組織理念運用於同儕教導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邵美雀(2002)。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俞筱鈞(1993)。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系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十冊)。台北市:臺灣書店。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8)。各級學校可用測驗使用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徐宗林(199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五南。
陳月惠(2008)。運用數位教材教學對於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志偉(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章(2007)。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對數學解題表現、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東華(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郭為藩(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市:五南。
康軒出版社(2008)。康軒版數學領域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台北市:康軒。
莊貴枝、王慧娟、蔡志強(2007)。從學習認知負荷與多媒體設計原則談教學媒體設計。雲林國教,49,79-85頁。
張淑玲(2005)。科學家故事繪本電子書教學對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雪梅(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
張逸婷(2001)。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雅玲(2000)。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許睦昌(2005)。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除法問題解題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電子商務學報,2(2),45-60頁。
莊耀嘉(1995)。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甯自強(1993)。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1)─數概念類型研究(1)。台北市。
程柏豪(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黃美凰(2005)。電腦多媒體輔助學習對保母人員技能檢定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黃鴻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應用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趙紫雲(2008)。建構取向之數位科技輔助教學於國小數學領域分數單元學習成效之分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蔡佳蓁(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復文。
鄧傳慧(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學習效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賴明煜(2006)。以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提升兒童自然寫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賴燕慶(2007)。科學與數學統整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簡單機械」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Clark, L. & Starr, I.(198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New
York: Macmillan.
Kalyuga, S., Ayres, P., Chandler, P., & Sweller, J.(2003). The 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23-31.
Lesh, R. E. and others.(1979). 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Proceedings of
Applied Problem Solving (Mathematics) Conferenc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Ohio, (ERIC NO:ED180816).
Mayer, R. E. & Moreno, R.(1998). A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Princip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M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Los Angeles,
CA.
Marcus, N., Cooper, M., & Sweller, J (1996). Understanding instruction. Journal of
Wducayional Psychology, 88(1), 49-63.
Mayer, R. E.(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aas, F. G. W.(1992).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attaining transfer of problem-solving skill
in statistics: A cognitive 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429-434.
Paas, F. G. W., & Van Merriënboer J. J. G. (1994). 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 solving: A cognitive 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122-133.
Schooler, J. W. and Engstler-Schooler, T. Y.(1990). Verbal Overshadowing of Visual
Memories: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1),
36-71.
Sweller, J.(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 257-285.
Sweller, J.(1989). Cognitive technology: Some procedures for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457-466.
Sweller, J.(1990). On the limited evidence for the strategi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matics Education, 21(5), 411-415.
Sweller, J.(1993). Some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1-8.
Sweller, J.(1994). Cognitive load theory,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295-312.
Sweller, J.and Chandler, P.(1994).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85-233.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 251-296.
Vaughan, T.(1993). Multimedia: Making i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Ward, M. and Sweller, J.(1990). Structuring effective worked exampl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7, 1-39.
Yeung, A. S., Jin, P. & Sweller, J.(1997). Cognitive load and leaner expertise:
Split-attention and redundancy effects in reading with explanatory not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