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4: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蕙如
研究生(外文):Hui-Ju Yang
論文名稱:宗教型非營利組織推廣生命教育初探:以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by Non-profit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Fu Chi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指導教授:劉阿榮劉阿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A-Ron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福智信念生命教育
外文關鍵詞:Non-profit religious organization''Fu Chibelieflif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0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宗教型非營利組織推廣生命教育初探:以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


學生:楊蕙如 指導教授:劉阿榮博士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摘 要

本論文研製之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主要是在瞭解福智團體如何傳達其理念,進而影響教師之信念。在研究的方法上,研究者選擇質性研究;研究的對象上,主要以教師為主。除了在團體內的教師外,亦加入未參加此團體的教師,共15位,以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式,深入瞭解教師的內心信念,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宗教團體—福智在文教方面的努力,不但吸引教師前往參加所辦理的活動外,在深受其感動之餘,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信念。
二、福智雖為佛教團體,但活動內容多針對教師所設計的,像生命教育、德育教育等,一般教師對其接受度較高。
三、有些受訪者為福智教師,福智對他們而言,除了讓自我專業的提升,亦是能夠實踐佛法的地方。在這裡,大家彼此間都有相當高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對其活動辦理之內容、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及政府對其非營利組織提供之資源提出建議,並建議未來研究之方向。


關鍵字: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福智、信念、生命教育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by Non-profit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Fu Chi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Graduate Student: Yang, Hui-Ju Advisor: Professor Liu, A-Ron

Yuan Z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Informatic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how Fu Chi organization disseminates its concepts for influencing teacher’s belief. In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was to choos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 research objects, teachers are the main target. Through semi-structured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at focused on 15 teacher members from the organization and out of the organization to attain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interviewed teachers’ beliefs, the findings are described as below:

1. The efforts of Fu Chi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alm has drawn teachers’ attention and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all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organization. Teacher based participants were deeply moved by the activities they participated in, and were even influenced for their teaching beliefs.
2. Although Fu Chi is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ll its activities or programs such as lif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re designed in the light of teachers’ needs that makes teacher members have much interest in them.
3. Some interviewees from Fu Chi teacher group expressed that Fu Chi was a place where provided them an opportunity of self-promotion in their individual specialty and practicing Buddha dharma concurrently. A high cohesive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exists in the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may give further suggestions to activity or program content, direc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governmental resource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Non-profit religious organization, Fu Chi, belief, life education
目 錄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3
第二章 理論探討 37
第一節 有關宗教教育之概念與發展 37
第二節 生命教育推廣之相關意義 43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之相關理論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與實施 60
第一節 福智文教基金會教育理念之內涵 60
第二節 福智生命教育推廣之層面 7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3
第四節 研究實施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 82
第一節 教師參與福智動機之分析 82
第二節 教師信念影響之分析 96
第三節 教師對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看法之分析 110
第四節 受訪者對福智非營利組織運作之觀感分析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42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 訪談問卷(一) 152
附錄二 訪談問卷(二) 153
附錄三 訪談問卷(三) 154
附錄四 訪談問卷(四) 155
附錄五 全國教師福智成長營參加人數統計表 156
附錄六 教育基本法 157
附錄七 私立學校法部分條文 161
附錄八 1997年至2008年福智文教基金會大事紀 16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永泉(1997)。《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之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永泉(2000)。〈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頁99-125。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之回顧與整合〉,《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0期,頁36-44。
王順民(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兼論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6-61。
王順民(2000)。〈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與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類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78-92。
王怡甯(2000)。《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初版一刷。臺北:洪葉文化。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頁15-36。
王士峰、蔡伯洲(2008)。〈佛教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華醫學報》,第28期,頁83-102。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第15卷第4期,頁8-11。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管理》。初版二刷。臺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李奉儒、吳芝儀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李奉儒(1997)。〈後現代倫理學與德育蘊義〉。載於林錦英(主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頁51-62。臺北:師大書苑。
李奉儒(2002)。《對話教學論:Jurgen Habermas 與 Paulo Freire 的溝通與對話》。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十月主辦之「當代教育哲學」專題研討會,臺北。
李奉儒(2004)。《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philosophy of education:an analytical approach》。初版一刷。臺北:揚智文化。
李衍忠(2003)。〈歷史軌跡〉,《福智之聲》,第144期第145期合刊,頁10-15。
餘漢儀(1998)。〈女性主義的倫理與政治〉。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初版十四刷。臺北:巨流。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培儷、陸宛蘋(2002)。〈臺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第4期,頁159-211。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界月(2004)。《生命的軌跡與脈動-福智教育園區全職志工觀點轉換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憲(2007)。〈當前的教育問題與改革〉。載於徐宗林(主編),《教育導論》,頁423-426。臺北:五南。
何福田(2006)。〈推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1-8。臺北:心理。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塗爾幹原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
林本炫(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初版一刷。臺北:巨流。
林偉文(1997)。《國民中學教師心理學信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涵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載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82。臺北:輔仁大學。
林江亮、郭弘卿、張秋桂(2006)。〈宗教財團法人之設立與監督〉,《稅務旬刊》,第1972期,頁37-43。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三民。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初版一刷。臺北:亞太圖書。
邱雅蘭(2006)。《宗教團體重建教師信念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初版十四刷。臺北:巨流。
侯睿章(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敬文(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1)。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1998)原著。〈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73-104。初版十四刷。臺北:揚智文化。
高寶華(2006)。《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管理》。二版一刷。臺北:華立圖書。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合著。《質性研究概論》。一版。臺北:巨流。
徐宗林(2007)。《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寰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初版一刷。臺北:洪葉文化。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林(2004)。《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初版一刷。臺北:洪葉文化。
陳怡如、莊明貞譯(2006),Corrine Glesne原著。《質性研究導論》。臺北:高點。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77-96。臺北:心理。
郭實渝(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77-296。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勝(1993)。〈宗教〉。載於李明、黃紹倫(主編),《社會學新論》,頁207-236。臺北:台灣商務。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張金田(2007)。《大溪地區文化產業之永續發展》。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0-35。
梁斐文(2005)。〈宗教型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頁206-215。
馮燕(2004)。〈臺灣非營利組織公益自律機制之建立〉,《第三部門學刊》,第1期,頁97-125。
黃光雄主譯(2001),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合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文化。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雯等人譯(2003),Benjamin F.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合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臺北:韋伯。
黃琦崴(2005)。《佛教團體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敷(2007)。《國小三年級福智教師生命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謙(2004)。〈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思與言》,42卷第3期,頁45-67。
彭妮絲(2006)。〈國小兒童讀經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福智教育園區國小二年級為例〉,《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5期,頁112-145。
詹火生(1987)〈宗教倫理與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第38期,頁24-25。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臺北:渤海堂。
解典衛(2000)。〈從E世代問題談生命教育〉,《福智之友》,第30期,頁6-10。
溫曉風(2004)。《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初版十四刷。臺北:巨流。
劉阿榮(2004)。〈宗教民族主義與文明衝突〉,《宗教哲學》,第31期,頁67-85。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初版二刷。臺北:雙葉書廊。
編輯室(2000)。〈百年大計與希望工程〉,《福智之友》,第9期,頁12-19。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10卷第3期,頁1-14。
蔡文輝等人合著(2006)。《社會學原理》。初版一刷。臺北:五南。
蔡纓勳(2006)。〈釋日常之儒家思想與教育〉,《興大中文學報》,12月號,頁103-116。
蔡靚萱(2008)。〈寫萬名中產階級生命的福智事業〉,《財訊》,第319期,頁170-17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初版一刷。臺北:心理。
瞿海源等人主持(1995)。《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教育部。
龍秀敏(2005)。《非營利組織之文化推廣:以宗教型創價學會的角色與功能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得龍(2007)。〈淺談學校的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師友月刊》,第475期,頁49-53。
盧建潤(2008)。《孔子生命教育與宗教體證》。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初版一刷。臺北:巨流。
魏志旭(1997)。《非營利組織財務之政治社會學分析:以台灣私立大學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慈怡(1992)。〈佛教教育原理〉,《普門雜誌》,一月號,頁83-85。
釋如證(2003)。〈智者足跡〉,《福智之聲》,第144期第145期合刊,頁22-29。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研究倫理》,頁195-221。初版十四刷。臺北:巨流。
嚴祥鸞(1998)。〈女性主義的倫理與政治〉。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3-137。初版。臺北:三民。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允晨。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頁145-189。

貳、英文部分

Babbie, E. R. C.(2005).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Wadsworth Pub Co.,.
Berg, B. L.(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Gay, L. R. and P. Airasian(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Hall.
Hansmann, H. 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 89.
Lofland, J. and Lofland, L. H. (1984).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cMurty, Steven L., F. Ellen Netting, and Peter M. Kettner (1990).“Critical Inputs and Strategic Choice in Non-profit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4,3:67-82.
Phenix, P.H. (1971).“The Role of Religion”in G. F.Kneller(ed.),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N.Y. : John Wiley& Sons.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PrenticeHall Press.

參、網路資料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網站(http://www2.tzuchi.org.tw/tc-brief/index.htm)。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網站(http://www.npo.org.tw/)。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
福智文教網站(http://educational.blisswisdom.org/)。
福智之聲網站(http://www.bwmc.org.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永泉(2000)。〈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頁99-125。
2. 方永泉(2000)。〈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頁99-125。
3. 王順民(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兼論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6-61。
4. 王順民(1999)。〈非營利組織及其相關議題的討論—兼論臺灣地區非營利組織的構造意義〉,《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6-61。
5. 王順民(2000)。〈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與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類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78-92。
6. 王順民(2000)。〈有關社會福利資源開拓與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類組織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78-92。
7.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頁15-36。
8.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頁15-36。
9. 王士峰、蔡伯洲(2008)。〈佛教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華醫學報》,第28期,頁83-102。
10. 王士峰、蔡伯洲(2008)。〈佛教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華醫學報》,第28期,頁83-102。
11. 吳培儷、陸宛蘋(2002)。〈臺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第4期,頁159-211。
12. 吳培儷、陸宛蘋(2002)。〈臺灣非營利部門之現況與組織運作分析〉,《康寧學報》,第4期,頁159-211。
13. 林江亮、郭弘卿、張秋桂(2006)。〈宗教財團法人之設立與監督〉,《稅務旬刊》,第1972期,頁37-43。
14. 林江亮、郭弘卿、張秋桂(2006)。〈宗教財團法人之設立與監督〉,《稅務旬刊》,第1972期,頁37-43。
15.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