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靖媗
研究生(外文):Jing-Hsuan Chen
論文名稱:全球暖化下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區位選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Model of Selecting Livable Location In The Mudstone of Southwestern Taiwan Under Global Warming
指導教授:紀雲曜紀雲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區位選址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網路層級分析法地理資訊系統
外文關鍵詞:location selectionmudstone of southwesternlivableANPG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西南部沿海為都市快速發展地區,工商業發達,人口密集,在全球暖化持續效應下,西南沿海地區之環境將逐漸改變,沿海都會地區洪水發生可能性將大幅上升,屆時,在洪水威脅下,我國西南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區必受影響,必要時必須放棄原居住的低地逐漸往麓山帶遷移,而西南部麓山帶多為泥岩區,地形處於丘陵地,地勢較高、缺少水源、地質災害不少、氣温較高,為使西南部泥岩區能成為未來的避災安居之地,選擇較佳的適居之地乃是未雨綢繆的必要方法。
本文主要目的為建立一套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區位選評模式。本研究採三階段專家問卷並運用網路層級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在考量各項評估準則間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前提下,彙整專家群體決策求取各項評估準則之權重值。研究結果顯示所建立之區位選評模式包含「安全」、「健康」、「便利」、「舒適」與「社會經濟」5個構面,5個構面下共包含24個評估準則。經由專家學者問卷調查結果,安全構面的權重比例為0.528;健康構面的權重比例為0.199;便利構面的權重比例為0.111;舒適構面的權重比例為0.092;社會經濟構面的權重比例為0.07。本文利用所發展出的適宜人居區位選評模式,針對研究區域內190個村里進行優先順序排序。本文建構之ANP區位選評模式及排序可作為西南部泥岩地區在進行適宜人居區位選址時之參考與應用。
The southwestern costal area in Taiwan is a rapid-developing urban area, with prospe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dense population. Continually affected by global warming,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western costal area will gradually change. The probability of flood occurring along the costal urban area will increase sharply. Threatened by flood, densely populated costal area in southwestern Taiwan will be definitely influenced. If necessary, people in that area have to give up the lowlands and gradually move to foothills. Foothill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are mostly mudstone and hilly terrain, with higher ground, short of water, lo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higher temperature. In order to make southwestern mudstone area the future place to live and escape disasters, choosing suitable living areas is a proactive and necessary approach.
In this paper, a model is developed to assess livable location for the mudstone of southwestern. A three-step expert questionnaire and the ANP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method were used to overcome the inter-correlation of each impact criteria for refining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also generate the weight value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location selection assessment modes, including security, health, convenience, comfortable and socio-economic, five factors and 24 criterions. As shown results, the weights of security mode is 0.528, the weights of health mode is 0.199, the weights of convenience mode is 0.111, the weights of comfortable mode is 0.092, the weights of socio-economic mode is 0.07. The model for selecting livable location, developed by this study, ranks the 190 villages in the studying area. The proposed model of location selection can be reference for livable Location in the mudstone of southwestern Taiwan.
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照片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內容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全球暖化之現象 6
2.2 全球暖化下對居住環境之影響 8
2.3 台灣西南部泥岩地區 9
2.4 適宜人居指標之探討與準則初擬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3.1 修正式德爾菲法 18
3.2 網路層級分析法 20
3.3 地理資訊系統 27
第四章 問卷調查與分析 30
4.1 問卷設計 30
4.2 問卷結果與分析 35
4.3 評估準則釋義及操作 50
4.4 評估準則之評分 61
第五章 研究區域空間整合與分析 79
5.1 研究區域相關圖層資料蒐集 79
5.2 研究區域準則評估結果 80
5.3 結果與討論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5
6.1 結論 115
6.2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8
附錄一 122
附錄二 129
附錄三 135
附錄四 145
附錄五 161

表目錄
表2-3-1 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地層之岩石特性 11
表2-4-1 WHO定義之居住環境指標 12
表2-4-2 永續指標評量系統整理一覽表 16
表2-4-3 評估準則初擬表 17
表3-2-1 ANP法尺度定義與說明表 23
表3-2-2 隨機指標(RI)表 25
表3-1-1地理資訊系統應用領域 29
表4-1-1 第一階段各評估構面適當性範例表 31
表4-1-2 第二階段準則相依關係調查範例表 33
表4-1-3 第三階段對偶比較範例表 34
表4-2-1 第一階段評估構面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7
表4-2-2 第一階段「安全」影響準則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7
表4-2-3 第一階段「健康」影響準則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8
表4-2-4 第一階段「便利」影響準則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8
表4-2-5 第一階段「舒適」影響準則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9
表4-2-6 第一階段「社會經濟」影響準則問卷調查比率彙整表 39
表4-2-7專家評定準則之相依關係次數統計 41
表4-2-8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評估準則權重值 46
表4-2-9 AHP及ANP評估準則權重值比較 49
表4-4-1 整體評估準則之等級得分表 76
表5-1-1 基本資料類別與來源一覽表 79
表5-2-2 活動斷層評估結果表 81
表5-2-3 崩塌地評估結果表 82
表5-2-4 坡度評估結果表 83
表5-2-5 坡向評估結果表 84
表5-2-6 水系密度評估結果表 85
表5-2-7 地質災害歷史評估結果表 86
表5-2-8 水庫水質評估結果表 87
表5-2-9 河川水質評估結果表 88
表5-2-10 鄰避設施密度評估結果表 89
表5-2-11 工廠登記現有家數評估結果表 90
表5-2-12 至市中心距離評估結果表 91
表5-2-13 主要道路密度評估結果表 92
表5-2-14 自來水普及率評估結果表 93
表5-2-15 公共設施密度評估結果表 94
表5-2-16 降兩量評估結果表 95
表5-2-17 通風量評估結果表 96
表5-2-18 氣溫評估結果表 97
表5-2-19 綠覆率評估結果表 98
表5-2-20 限制開發用地面積評估結果表 99
表5-2-21 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評估結果表 100
表5-2-22 耕地面積評估結果表 101
表5-2-23 人口密度的成長評估結果表 102
表5-2-24 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成果評估結果表 103
表5-3-1 評估準則與總分之相關分析表 113
表5-3-2 安全與非安全構面下總分排序相關分析表 114

圖目錄
圖1-3-1 研究範圍圖 3
圖1-4-1 研究流程圖 5
圖2-1-1 溫室效應剖析圖 7
圖2-1-2 每年全球平均溫度觀察記錄圖 8
圖2-3-1 台灣西南部泥岩分佈範圍圖 10
圖2-4-1 高雄旗山地區災害潛勢圖套疊崩塌地圖 14
圖3-1-1 德爾菲法與修正式德爾菲法之流程圖比較 19
圖3-2-1 ANP法決策流程圖 21
圖3-2-2 ANP網路層級架構例示圖 22
圖4-1-1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區位選評初步階層圖 32
圖4-2-1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區位選評第一階段模式 40
圖4-2-2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區位選評第二階段模式 42
圖4-2-3 Super Decisions操作網路階層架構圖 43
圖4-2-4 Super Decisions一致性檢定操作圖 44
圖4-2-5 ANP決策群體之評估構面權重值 45
圖4-2-6 AHP及ANP評估準則權重值比較圖 47
圖4-3-1 土石流潛勢溪流分佈圖 50
圖4-3-2 活動斷層分佈圖 51
圖4-3-3 崩塌地分佈圖 51
圖4-3-4 平均坡度操作圖 52
圖4-3-5 坡向操作圖 52
圖4-3-6 流域水系分佈圖 53
圖4-3-7 水庫位置分佈圖 54
圖4-3-8 市中心位置圖 56
圖4-3-9 主要道路分佈圖 56
圖4-3-10 等雨量線繪製圖 57
圖4-3-11 雨量觀測站位置圖 57
圖4-3-12 通風量計算示意圖 58
圖4-3-13 各村里山谷剖面線繪製圖 58
圖4-3-14 等溫線繪製圖 59
圖4-3-15 氣溫觀測站位置圖 59
圖4-4-1 土石流潛勢溪流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1
圖4-4-2 崩塌地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2
圖4-4-3 坡度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3
圖4-4-4 水系密度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4
圖4-4-5 鄰避設施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66
圖4-4-6 工廠登記現有家數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66
圖4-4-7 至市中心距離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7
圖4-4-8 主要道路密度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68
圖4-4-9 自來水普及率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68
圖4-4-10 公共設施密度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69
圖4-4-11 降雨量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70
圖4-4-12 通風量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70
圖4-4-13 氣溫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71
圖4-4-14 綠覆率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72
圖4-4-15 限制開發用地面積村里資料分佈曲線圖 72
圖4-4-16 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73
圖4-4-17 耕地面積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74
圖4-4-18 人口密度的成長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74
圖4-4-19 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成果鄉鎮資料分佈曲線圖 75
圖5-2-1 土石流潛勢溪流評估結果分佈圖 80
圖5-2-2 活動斷層評估結果分佈圖 81
圖5-2-3 崩塌地評估結果分佈圖 82
圖5-2-4 坡度評估結果分佈圖 83
圖5-2-5 坡向評估結果分佈圖 84
圖5-2-6 水系密度評估結果分佈圖 85
圖5-2-7 地質災害歷史評估結果分佈圖 86
圖5-2-8 水庫水質評估結果分佈圖 87
圖5-2-9 河川水質評估結果分佈圖 88
圖5-2-10 鄰避設施密度評估結果分佈圖 89
圖5-2-11 工廠登記現有家數評估結果分佈圖 90
圖5-2-12 至市中心距離評估結果分佈圖 91
圖5-2-13 主要道路密度評估結果分佈圖 92
圖5-2-14 自來水普及率評估結果分佈圖 93
圖5-2-15 公共設施密度評估結果分佈圖 94
圖5-2-16 降雨量評估結果分佈圖 95
圖5-2-17 通風量評估結果分佈圖 96
圖5-2-18 氣溫評估結果分佈圖 97
圖5-2-19 綠覆率評估結果分佈圖 98
圖5-2-20 限制開發用地面積評估結果分佈圖 99
圖5-2-21 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評估結果分佈圖 100
圖5-2-22 耕地面積評估結果分佈圖 101
圖5-2-23 人口密度的成長評估結果分佈圖 102
圖5-2-24 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成果評估結果分佈圖 103
圖5-3-1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評估結果統計圖 104
圖5-3-2 西南部泥岩地區適宜人居評估結果分佈圖 105

照片目錄
照片5-3-1 楠西鄉東勢村實地拍攝 106
照片5-3-2 玉井鄉實地拍攝 107
照片5-3-3 東山鄉南勢村災害歷史 109
照片5-3-4 白河鎮關嶺里與楠化鄉關山村災害歷史 110
照片5-3-5 楠化鄉玉山村災害歷史 11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書籍
1.何春蓀(1997),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許志義(1994),多目標決策,台北:五南。
3.潘國樑(1999),山坡地永續利用,台北:詹氏。
4.潘國樑(1991),坡地開發與調查,台北:詹氏。
5.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出版,台北。
6.黃敏郎、劉守恆(2009),地理資訊系統基礎操作實務,台北:松崗。
7.淺見泰司(2001),住環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8.Heimstra, N. W. & Mcfarling, L. H. (1987),環境心理學(第二版,王錦堂譯),台北:茂榮。
期刊論文
1.田永銘、張惠文、王仁正(1994),泥岩穩定處理成效探討,地工技術,48,83-94。
2.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48,35-47。
3.李德河、林宏明、楊沂恩(2002),泥岩邊坡之穩定處理,地工技術,94,41-52。
4.陳時祖(1994),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48,25-33。
5.林昭遠、王美欣(1999),台灣西南部泥岩分布區裸地成因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0(1),13-23。
6.耿文博(1981),台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1,1-31。
7.邱創益、尹承達(1987),泥岩崩塌裸露地綠化試驗,屏東農專,28,115-131。
8.楊沂恩、李德河、陳盟文、林宏明(2006),台灣西南部泥岩邊坡沖蝕防護之觀測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7(4),399-414。
9.張文忠(2007),城市內部居住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地理科學,127(1),17-23。
10.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11.王乃弘(1999),民眾偏好醫院類型之研究-AHP 法之應用,管理學報,16(4),661-681。
研討會中發表之論文
1.張政亮(2005),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坡地敏感區之調查與分析─以高屏溪和大甲溪上游為例,第三屆土地研究「國土規劃與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2.董金進、阮亞興(2003),惡地創生機─泥岩地區之自然生態工法,泥岩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
3.蔡光榮、王弘智、林金炳(2002),大高雄都會區域坡地之地工環境災害,台灣西南地區地質災害研討會論文集。
學位論文
1.許建龍(1993),高層集合住宅居住環境品質問題的探討-以台中市五期重劃區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2.高景宜(2007),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3.謝玉樺(2007),南投地區土石流發生潛勢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4.孫青雯(1994),台中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5.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6.沈哲平(2008),台北山坡地災損潛勢分析與歷史災害驗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7.楊謙柔(2009),都市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8.林鴻宇(2003),六標準差專案遴選準則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9.賴怡涵(2006),企業預算資金配置之個案研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
技術報告
1.李德河、許琦、林振平(1991),台灣西南部泥岩地區坡地崩壞潛能綜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68號。
2.蔡光榮(1988),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6-36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顏富士、陳家駿(1989),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地貌與風化侵蝕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25號。
4.朱子偉、林鎮洋、鄭光炎、陳偉堯、郭欣怡(2007),環都市周邊山坡地防災與生態工法之研究成果報告書(2),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5.鄭光炎、陳偉堯、林鎮洋(2005),環都市周邊山坡地防災與生態工法之研究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6.李德河(1992),泥岩地區公路邊坡保護措施調查研究(國科會防災研究報告),72-86。
電子媒體資料
1.農委會水保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
2.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
3.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4.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http://www.wra06.gov.tw/default.asp
5.營建署地理資訊系統查詢http://gisapsrv01.cpami.gov.tw/fcu-gis/default.asp
6.行政環境保護署水質查詢http://wqshow.epa.gov.tw/

【英文部份】
1.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Saaty, T. L.(1996), The Analytic Networks Process: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Pittsburgh: RWS Publications.
3.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4.Saaty, T. L.(1988),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Pittsburgh, PA.
5.Satty. T. L. and Kearns, K. P.(1991)Analytical plan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ystems, 19-62.
6.Saaty, T. L.(2001)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
7.Linstone, H. A., and M. Turoff (2002)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 Massachusetts.
8.Beynon, M.(2002), An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s of priority values from alternative comparison scales within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ional Research, 140, pp.104-117.
9.Masini, E.(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10.Murry J. W. & Hammons, J. O.(1995),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11.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0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10-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1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