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書籍
1.何春蓀(1997),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許志義(1994),多目標決策,台北:五南。
3.潘國樑(1999),山坡地永續利用,台北:詹氏。
4.潘國樑(1991),坡地開發與調查,台北:詹氏。
5.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出版,台北。
6.黃敏郎、劉守恆(2009),地理資訊系統基礎操作實務,台北:松崗。
7.淺見泰司(2001),住環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8.Heimstra, N. W. & Mcfarling, L. H. (1987),環境心理學(第二版,王錦堂譯),台北:茂榮。
期刊論文
1.田永銘、張惠文、王仁正(1994),泥岩穩定處理成效探討,地工技術,48,83-94。2.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48,35-47。3.李德河、林宏明、楊沂恩(2002),泥岩邊坡之穩定處理,地工技術,94,41-52。4.陳時祖(1994),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48,25-33。5.林昭遠、王美欣(1999),台灣西南部泥岩分布區裸地成因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0(1),13-23。6.耿文博(1981),台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1,1-31。
7.邱創益、尹承達(1987),泥岩崩塌裸露地綠化試驗,屏東農專,28,115-131。
8.楊沂恩、李德河、陳盟文、林宏明(2006),台灣西南部泥岩邊坡沖蝕防護之觀測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7(4),399-414。9.張文忠(2007),城市內部居住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地理科學,127(1),17-23。
10.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11.王乃弘(1999),民眾偏好醫院類型之研究-AHP 法之應用,管理學報,16(4),661-681。研討會中發表之論文
1.張政亮(2005),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坡地敏感區之調查與分析─以高屏溪和大甲溪上游為例,第三屆土地研究「國土規劃與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2.董金進、阮亞興(2003),惡地創生機─泥岩地區之自然生態工法,泥岩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
3.蔡光榮、王弘智、林金炳(2002),大高雄都會區域坡地之地工環境災害,台灣西南地區地質災害研討會論文集。
學位論文
1.許建龍(1993),高層集合住宅居住環境品質問題的探討-以台中市五期重劃區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2.高景宜(2007),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3.謝玉樺(2007),南投地區土石流發生潛勢分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4.孫青雯(1994),台中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5.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6.沈哲平(2008),台北山坡地災損潛勢分析與歷史災害驗證,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7.楊謙柔(2009),都市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8.林鴻宇(2003),六標準差專案遴選準則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9.賴怡涵(2006),企業預算資金配置之個案研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
技術報告
1.李德河、許琦、林振平(1991),台灣西南部泥岩地區坡地崩壞潛能綜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9-68號。
2.蔡光榮(1988),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6-36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顏富士、陳家駿(1989),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地貌與風化侵蝕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25號。
4.朱子偉、林鎮洋、鄭光炎、陳偉堯、郭欣怡(2007),環都市周邊山坡地防災與生態工法之研究成果報告書(2),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5.鄭光炎、陳偉堯、林鎮洋(2005),環都市周邊山坡地防災與生態工法之研究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6.李德河(1992),泥岩地區公路邊坡保護措施調查研究(國科會防災研究報告),72-86。
電子媒體資料
1.農委會水保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
2.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
3.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4.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http://www.wra06.gov.tw/default.asp
5.營建署地理資訊系統查詢http://gisapsrv01.cpami.gov.tw/fcu-gis/default.asp
6.行政環境保護署水質查詢http://wqshow.epa.gov.tw/
【英文部份】
1.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Saaty, T. L.(1996), The Analytic Networks Process: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Pittsburgh: RWS Publications.
3.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4.Saaty, T. L.(1988),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Pittsburgh, PA.
5.Satty. T. L. and Kearns, K. P.(1991)Analytical plan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ystems, 19-62.
6.Saaty, T. L.(2001)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RWS Publication.
7.Linstone, H. A., and M. Turoff (2002)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 Massachusetts.
8.Beynon, M.(2002), An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s of priority values from alternative comparison scales within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ional Research, 140, pp.104-117.
9.Masini, E.(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10.Murry J. W. & Hammons, J. O.(1995),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11.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0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10-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SBN 97805218801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