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九把刀(2007)。《依然,九把刀透視網路文學演化史》。台北:蓋亞出版。
王曉蕾(2008)。從《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兩個中譯本看翻譯策略的選擇。《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5(4),128-130。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2001)。《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古孟玄(2007)。《紅樓夢》在西班牙文學多元系統之地位及中文西譯之干擾因素。《國立編譯館館刊》,35(4),65-74。李根芳(2007)。〈翻譯類暢銷書在台灣的文化政治〉。《翻譯與跨文化交流:轉向與拓展首屆海峽兩岸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論文集》,176-190。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運興(2001)。《語篇翻譯引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李全安(1990)。《文學翻譯275問》。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吳友詩、劉守世(譯) (1968)。《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水牛出版社。
金庸(1996)。《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社。
孟樊(2006)。《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臺北: 揚
智文化。
范伯群、孔慶東(2008)。《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
段峰(2006)。<蘇珊.巴斯內特文學翻譯思想述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88-92。
施咸榮、祁怡瑋(譯)(2007)。《麥田捕手》(原作著: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麥田出版。。
施鐵民 (David Steelman)(1996)。《麥田捕手註=Annotatioins for J.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台北:書林。
高陽(1993)。《八大胡同》。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袁小明(2009)。<“習性”調節下的塞林格文化立場研究>。《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 (2),44-47。
孫衛偉(2007)。<從多元系統理論看《簡.愛》的不同譯本>。《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42-45。
翁文信(2008)。《古龍一出,誰與爭鋒: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台北:風雲時代。
埃文-佐哈爾,伊塔馬(Itamar Even-Zohar)(2000)。<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中的位置>。《西方翻譯理論精選》,115-123,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莊柔玉譯)。
祥一出版編譯部(譯)(1988)。《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南:祥一出版。
張智瑚(編譯)(1991)。《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遠志出版。
張錦忠(2000)。<翻譯、《現代文學》與台灣文學複系統>。《中外文學》,29(5),216-26。
張錦忠(2001)。<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30(3),93-113。
張南峰、莊柔玉(2001)。<前言:多元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外文學》,30(3),7-17。張南峰(2001)。<為研究翻譯而設計的多元系統論精細版>。《中外文學》,30(3),173-187。陳雅香(譯)(1992)。《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南:漢風。
陳昭瑛(1995)。<一個文化中的考察>。《中外文學》,23(9),6-39。
陳德鴻、張南峰編(2000)。《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陳謙(編輯)(2001)。《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出版事業部.集思書城出版。
陳潔瑩(2001)。<以史為網,多元互通─嚴復翻譯之系統研究>。《中外文學》,30(3),37-59。舒國治(1998)。《讀金庸偶得》。台北:遠流出版。
葉石濤 (1992)。《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
葉石濤(1997)。《臺灣文學入門:臺灣文學五十七問》。高雄:春暉。
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
聯合。
賈長安(譯)(1978)。《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遠景出版。
賈長安(譯)(1994)。《麥田捕手》(原作者:J.D. Salinger) (原著出版年:1951)。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葉洪生、林保淳(2005)。《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出版。
劉亮雅(2006)。<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34(10),62-82。劉秀美(2001)。《五十年來的臺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
鄭明娳(1993)。《通俗文學》。台北:揚智。
鄭振鐸(1996)。《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東方。
譚素琴(2007)。<以多元系統論看文學轉型期的歸化異化>。《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4(3),111-114。
蘇惠昭(2007)。<台灣圖書和雜誌出版現況>。《出版情報》,一、二月號。
英文部份
Alsen, E. (2002). A reader’s guide to J.D. Salinger. Westport:
Greenwood.
Even-Zohar, I. (1978). Universals of Literary Contacts. 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 pp. 49-53 . Tel Aviv: Porter Institute.
Even-Zohar, Itamar. (1990). Polysystem Stud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Even-Zohar, Itamar. (2000).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In 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alinger, J.D. (1951).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Shuttleworth, Mark (1998). Polysystem Theory. Mona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
網路部份
一把刀實用查詢大全 http://tw.18dao.net
小魚愛大海
http://www.cooo.net/2008/11/07/extraordinary-ordinary-finale/
天涯問答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07dbd79bce41999
時代閱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am(SellItems)&id=AK0002
漢典 http://www.zdic.net/cd/jd/10/ZdicE8ZdicB5ZdicB7208017.htm
Even-Zohar, Itamar. (1990).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ysystem.” 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 Today. 11.1 : 9-26, 45-51.
http://www.tau.ac.il/~itamarez/works/books/ez-pss199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