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書籍部分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7),社會記者與警方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方怡文、周慶祥(2002),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尤英夫(1987),新聞法論(上),台北:生活雜誌社。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洪鈞(1987),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中。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士曼文化。
立法院公報(2000),第89卷第39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2009),第98卷第14期院會紀錄。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汪子錫(2007),警察與傳播關係研究,台北:米羅文化。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
林東茂(2006),刑法綜覽,台北:一品。林俊益(2008),刑事訴訟法概論 (下),台北:新學林。
林紀東(1981),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
姚惠忠(2006),公共關係學: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徐西森等人(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徐宗國譯(1998),Strauss, A. &Corbin, J.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荊溪人(1994),新聞編輯學,台北:台灣商務。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黃富源、侯友宜(2002),談判與危機處理,台北:元照。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3),犯罪學理論,台北:三民。
黃朝義(2004),犯罪偵查論,台北:漢興。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貞銘(1992),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
戴華山(1988),社會責任與新聞自律,台北:黎明。羅文輝譯(1992),Hulteng, J. L.著,信差的動機,台北:遠流。
二、期刊部分
王敏順(1995),紮根理論研究法之評述,規劃學報,第22期,頁27-44。
吳巡龍(2007),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頁245-258。車慶餘(1998),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台北市國小學生影響效果之探討,傳播文化,第6期,頁135-166。林秀怡(2005),警察機關如何落實偵查不公開,中華警政研究學會,頁105-112。林佳範(2010),論兩公約對憲法人權保障的補充-一個初步架構的探討,全國律師,2月號,頁23-41。
林恆志(2002),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第48卷第7期,頁31-46。胡幼偉(1997),談犯罪新聞的報導型態,新聞鏡周刊,第468期,頁6-8。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涂偉俊(2009),偵查不公開專案成果說明,全國律師,9月號,頁67-70。陳世敏(1988),社會新聞的趨向:新聞現實與社會現實之間,新聞學研究,第40期,頁141-166。陳怡安(2001),連線暴力電動玩具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第19期。(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9/19-18.htm)
陳運財(2009),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9月號,頁27-35。傅美惠(2006),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第50卷第2期,頁66-108。彭國能(2009),「偵查不公開」-保障當事人權利的工具還是制約辯護權利的緊箍咒,全國律師,9月號,頁7-10。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頁5-42。黃宗仁(1998),積極結合媒體提升警察形象,警光雜誌,第498期,頁62-64。
黃朝義(2003),偵查概念與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頁66-74。
葉毓蘭(2009),警察正義、偵查不公開與人權保障,警光雜誌,第640期,頁86-93。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台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第45集,頁39-56。薛心鎔(1998),報紙媒體兩強變鼎足-由報業競爭新情勢談媒體自處之道,新聞鏡周刊,第479期,頁6-11。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學研究,第70期,頁59-96。三、論文部分
紀效正(1989),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立杰(2007),警察機關「偵查不公開」原則與媒體「新聞自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昇(2007),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衝突之權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宗仁(2002),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北市刑事警察與社會記者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黃茗芬(2000),論犯罪新聞的專業表現-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白曉燕命案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憲文(2004),報紙犯罪新聞之報導手法對閱聽人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外文部分
Altheide, D. L. & Snow, R. P. (1979). Media logic. Beverly Hills Sage.
Berner, R.T. (1992). The process of writing new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ibnall, S. (1975). The crime reporter: A study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Sociology, 9(1).
Dunwoody, S. & Scott, B.T. (1982). Scientists as mass media sources. Journalism Quarterly, 59(1).
Gans, H.J. (1980).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Y.: Vintage Books.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 and source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Hackett, R. A. (1985). Aspects of source bias in Canadian TV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62(2).
Lanson, J. & Stephens, M. (1994). Writing and reporting the new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nd ed.).
Martin, S.R. (1988). Proximity of event as factor in selection of news sourc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5(4).
Mawby, R.C.(2010). Police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crime reporting and the shaping of policing news. Policing and Society, 20(1).
McMains, M. J. & Mullins,W. C. (1996). Crisis negotiations. Anderson Publishing Co.
Strentz, H. (1989). News reporters and news sources.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nd ed.).
Windhauser, J. W., Seiter, J. & Winfree, L. T. (1990). Crime news in the Lousiana Press, 1980 vs. 1985, Journalism Quarterly, 67(1).
Wolfsfeld, G. (1984). Symbiosis of press and protest: An exchange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