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田又方(2005)。陽光國小校園空間建構歷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慧(2003)。921 震災重建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南投縣(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卿雲(2005)。從學童環境知覺探討校園教育情境—以南投新校園運動重建校園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彥融(2008)。國民小學校舍建築的風格及演變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憲德 (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節能計畫。臺北:詹氏書局。
林武佐(2008)。生命教育中的身體辯證—以梅洛龐蒂與莊子的觀點為例。國際通識學刊,1,73-83。姜志輝(譯)(2001)。(法)Maurice Merleau-Ponty著。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倪梁康(譯)(2000)。Edmund Husserl著。邏輯研究第二卷(上)—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臺北:時報文化。
教育部(2001a)。新校園運動特輯。臺北:教育部。
陳明珠(2001)。從梅洛龐蒂之身體現象學論及傳播的身體。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169-189。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教育部。
張筱雲(2002)。國小學童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任遠(2005)。南投縣立延平國小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用後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畢恆達(2005)。權力、性別與空間—校園空間中人權實現之可能。教育研究月刊,136,5-9。
陳怡君(2007)。校園空間的視覺偏好研究—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進來(2009)。校園建築規劃及其用後評估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在紳(2009)。以Merleau-Ponty身體現象學反思現象學觀點課程理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志朗(2001)。願春風拂過孩子的面額—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輯於教育部921災後重建成果--新校園運動特輯。臺北:教育部。
曾光宗(2005)。以兒童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與空間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36,66-82。湯志民(2005)。人權與教育空間的規劃—兼談政大附中的踐行。教育研究月刊,136,10-18。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曾旭正(2008)。校園空間營造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74,39-48。黃文喜(2008)。九二一震後國小新校園空間使用、休閒活動之滿意度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漢寶德(2005)。談校園營造。教師天地,139,4-8。劉金山(2004)。從哲學之主體與空間互動觀點談學校建築規劃—以梅洛龐蒂的身體存有論出發。中等教育,55(4),79-89。
鄭可及(2004)。以三體環境共生理念探討校園規劃模式—以臺北市延平、永安國民小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錚雲(譯)(2005)。Dermot Moran著。現象學導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潘小雪(2006)。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11(5),47-78。劉國英(2009,11月)。身體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現象及其哲學意涵。身體、認知與意義IV哲學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蕭火在(2004)。國小學童對校園環境滿意度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中教育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蕙鄉(2006)。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李明霞(2006)。參與式設計之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基隆市碇內國小之創意空間規劃之研究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龔卓軍(2006)。身體部屬—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
Google電子地圖(2010)。葫蘆墩國民小學衛星空照圖。2010年6月22日, 擷取自:http://maps.google.com.tw/maps?tab=ml
二、英文部分
Frankfurt a. M (1979). M. Heidegger, 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s. GA 20, S. 184.
Friedman, R. M. (1975). Merleau-ponty’s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Philosophy Today. Fall, 476-485.
Husserl, E. (1989).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Book 2: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constitution (Richard Rojcewicz & André Schuwer, Trans.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Hua IX, Den Haag(1962). Husserl: Phä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S. 300.
Kowalski, T. J. (1989). 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 New York: Praeger.
Landes, J. L., & Sumption, M. R.(1974). Citizen’s workbook for evaluating School buildings. Danville, IL: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and Publishers, Inc.
Merleau-Ponty, Maurice. (1962). 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C. Smith, Trans. Trans.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5)
Mos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21.
Merleau-Ponty, Maurice. (1989).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Colin Smith,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Pilotta, J. and Michunas. A. (1990).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ts phenomenological foundation. Hillsdale and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p. 74.
Von Meiss, Pierre. (1990).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 to Place.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