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 毛巾工廠大公開(2008)。2010年3月26日,取自
http://www.sltowel.com.tw/web/pub_OP.asp
2. 日本怪獸購物網(2006)。2010年5月3日,取自
http://www.jpmon.com/jp5/search.asp?tag=keyword&keystr=毛
巾蛋糕&src=vip_5885587
3.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伯德‧史密特著。體驗行銷,
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4. 工廠兼營觀光服務作業要點(2007)。2010年5月13日,取自
http://www.taiwanplace21.org/news/20070701.htm
5. 吳凱琳(譯)(2000)。Clayton M. Christensen著。創新的兩難-
企業面對新科技的掙扎與抉擇,台北:商周出版。
6. 林溫正(2000)。台灣傳統集團企業轉型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7. 林瓊香、洪雅雯(2010)。老樹根魔法木工坊-哈木將的創意
經營。光華管理個案收錄庫。
8. 林明毅(2008)。管理創新之探討-以台灣茂迪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9. 林德國(譯)(2001)。Emanuel Rosen著。口碑行銷:如何引爆
口耳相傳的神奇威力,台北:遠流出版。
10. 夏業良和魯煒(譯)(2003)。B. Joseph Pine II,& James H. Gilmore
著。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台北:經濟新
潮社。
11. 胡政源(2005)。科技創新管理。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12. 洪輝嵩(2006)。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策略與願景。台北:經濟部工
業局專題報告。
13. 劉常勇(1998)。管理教學中的個案教學。教育研究資訊,6(2),101-114。
14. 徐作聖(1999)。策略致勝:科技產業競爭優勢策略分析的新模式。
台北:遠流出版。
15. 康錦超(譯)(2006)。Everett M. Rogers著。創新的擴散,台北:
遠流出版。
16. 涂師孔(譯)(2000)。森口八郎著。開拓中小企業的活路-企業轉
型成功實例,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17. 袁素萍(2003)。企業轉型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18. 紡拓會(2009)。台灣紡織工業概況。2010年4月28日,取自
http://news.textiles.org.tw/
19. 陳梧桐(2002)。經營策略之創新管理-以IC企業為例。國立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20. 陳金玉(2004)。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突與溝通-新竹
市「內湖老街景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玄奘人文社會學
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21. 黃慧君(2005)。台灣傳統產業升級與創新模式之研究-以紡織業為
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22. 黃應欽(2006)。創新科技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23. 經濟部工業局(2008)。工廠觀光化產業輔導-申請輔導作業手冊。
南投:經濟部中部辦公室。
24.穎創設計行銷公司(2009)。2010年5月25日,取自
http://www.mghdimi.com.tw/
25. 蕭富峰和李田樹(譯)(2002)。彼得‧杜拉克著。創新與創業
精神,台北:臉譜出版社。
26. 盧風而(2004)。產品創新對行銷績效與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以行
動電話手機為例。育達商學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苗栗縣。
27. 賴忠孝(2005)。科技產業的創新策略管理之研究-以台灣華通電腦
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28.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詳細參觀訊息(2008)。2010年3月26日,取
自http://www.sltowel.com.tw/tourism/
英文部份
1. Afuah, A.(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etz, F.(1987). Managing Technology-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 New York :
Prentice-Hall.
3. Bibeault, D. B.(1988). How Managers Turn Losers into Winners.
New York: McGraw-Hill.
4. Chesbrough, H.W.(2003).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New Y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5. Drucker, P. D.(1999).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Harper Business.
6. Frankel, E. G.(199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 Kluwer.
7. Haner, U.E.(2002). Innovation qual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80),
31-37.
8. Holt, K.(1988).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innovation, Vol.(12), 53-56.
9. Joyce , W. & Tim , R.(1995).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10. Kalakota, R. & Robinson, M.(1999). e-Business: Roadmap for
Success, 1st ed. Addison-Wesley.
11. Kilmann, R. H., Covin, T. J.,and Associates(1988).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Revitalizing Organization for a Competitive
World. Jossey-Bass.
12. Kimberly, J. R. & Quinn, R. E.(1984).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3. Levy, A. & Merry, U.(1986). Organizational Transfermation. New
York: Trager.
14. Savioz, P. & Sannemann, E.(1999).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IEEE, Vol.(2), 137-143.
15. Schumann, P.A., et al.(1994). Innovate: Straight Path to Quality,
Customer Delight &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McGraw-Hill.
16. Shaheen, G. T.(1994).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 Chieh
Executive,Vol.(3), 2-5.
17. Vrakking , W. J.(1990).Th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23(2), 93-102.
18. Zaltman, G ., et al.(1973).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