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芳銘 (2006),「購併成長面對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策略」,《時英出版》,第1頁。
2、曾真真 (2008),「M&A R&D:研發存量、技術相似性與併購績效之關係,《管理評論》,第27卷,第4期,第65頁。3、何鴻鈞 (2002),「合資特性與營運績效關係之探討-大陸台商之實證分析」,《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
4、陳美華 (2005),「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65期,第133頁。
5、陳若暉、林任達 (2005),「台灣高科技及非高科技企業跟跨國購併對財務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原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二期。
6、伍忠賢 (2002),「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新陸出版,第142~143頁。
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0),「當前經濟情勢」,四月報。
8、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邁向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政策」。
9、林宏聲(2008),「以購併方法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友達光電為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第10頁。
10、黃振豐 何佳穎 (2002),「公司上市初期內部人持股變動與經營績效動關係之研究」,《當代會計》,第三卷,第一期,第252頁。
11、陳連勝 (2009),「因應市場國際化 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2、吳青松 (2004),「企業併購與重組」雙葉書廊,第564頁。
13、洪梓程 (2007),「公司規模與購併績效之相關性」,《政冶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吳南悌 (2007),「晶圓代工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研究」,《成功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論文》,第11~15頁。15、Christoph, G., K. Hussinger (2008), “Pre-empting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hrough firm acquisitions,”Dis cus si on , Paper No. 07-027.
16、Gary, G., M. Kahl, and R. J. Rosen (2008), “Eat or Be Eaten: A Theory of Mergers and Firm Siz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4, 3.
17、Kimberly M., E. T. H. Reus, and Bruce, T (2006), “Lamont the 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informational jus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lated acquisitions”.
18、Rappaport. (1998), “How can a shareholder value approach improve marketing's strategic influence?,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 58, 4.
19、Simon, J., Evenett (2003), “The Cross 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ave Of the Late 1990s,” World Trade Institute and CE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