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澤一彥,孫新主編,21世紀中日經濟合作與展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4年。
2.王文娟,「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東亞經貿投資研究),第16期,頁21,2002年。
3.田中景,彭越,「日本對西歐發展直接投資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第6期,頁50,2009年。
4.李紀珠,林靖,「從歐盟整合經驗看歐盟及大中華經濟體雙邊貿易之特徵」,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研)090-068號,2001年。
5.吳瑟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郭錦婷,「引力模式應用在雙邊貿易之分析-以亞太國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7.張蘊嶺,「東亞合作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當代亞太),第1期,頁10-11,2002年。
8.陳雯,「試析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對東盟區內貿易的影響」,(世界經濟),第12期,頁40-46,2002年。
9.陳俐利,「台商對外投資與出口貿易的替代互補關係-引力模型的驗證」,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0.陳明潔,「區域經濟整合對貿易流量影響之研究—引力模型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11.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世界經濟),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
12.黃政浩,「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國與日本之立場與實踐」,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3.諾拉克,霍特,垣中允,「東埔寨的貿易結構和貿易流動:一種引力模型」,第2期,頁38,2008年。
14.劉正章,「影響臺灣對外投資的因素-引力模型的驗證」,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15.劉孟俊,「中國大陸外人投資與兩岸貿易結構變遷」,第七屆東亞經濟學術會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2003年。
16.蕭建助,「東協加三安全合作的挑戰與未來發展」,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7.李國雄,「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12期,資料引自: http://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subpage7/200503/digest_list.php?number=14。
18.陳雅莉,中美日關係,路在何方?,全球防衛資訊網,資料引自:http://www.diic.com.tw/comment/940210/9404018-1.htm。
19.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暨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中華民國總會秘書處,資料引自:http://www.ctpecc.org.tw/00about/pecc.asp。
2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東亞各國貿易依存與結構分析,資料引自:http://www.cepd.gov.tw/ml.aspx?SNo=0008713。
21.國際貿易局,資料引自:http://cus93.trade.gov.tw/FSCI/。
22.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資料引自: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517。
23.財政部,資料引自:http://210.69.109.17/njswww/jsp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t2。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資料引自, http://tw.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url?doit=done&tt=url&trurl=http://www.fmprc.gov.cn/&lp=zh_zt&.intl=tw&fr=yfp。
25.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料引自:http://eatir.cier.edu.tw/total4.htm。
26.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資料引自:http://db.wtocenter.org.tw/tradeQuery.asp。
27.基智網,資料引自: http://www.funddj.com/y/yb/yp052000_%7BAF2CFCA0-1D4D-45B3-B4AC-CB3F61800604%7D.asp.htm。
28.Google地圖,資料引自:http://ditu.google.com/。
29.Frankel, Jeffrey A. (1997), Regional Trading Blocs in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0.Frankel, Jeffrey A., Stein, Ernesto, and Wei, Shang-Jin. (1998), “Continental Trading Blocs: Are They Natural or Supernatural?” in: Jeffrey A. Frankel. e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1.Hejazi, W. and A.E. Safarian (2001), “The Complementary between U.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ock and Trade,”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9(4), pp. 420-437.
32.Rahman, M. M. (2003),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Bangladesh’s Trade: The Gravity Model Approach,” University of Sydney, September 11-13-2003.
33.Wall, Howard J. (2002), “Has Japan Been Left Out in the Cold by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pp. 25-35.
34.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資料引自:http://www.aseansec.org/5020.htm。
3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資料引自: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8/02/weodata/weorept.aspx?sy=1997&ey=2009&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548,518,924,566,576,528,578,536,158,542,582&s=NGDPD,NGDPDPC,LP&grp=0&a=&pr.x=54&pr.y=12。
36.GEOBYTES,資料引自: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js=y&prev=_t&hl=zh-TW&ie=UTF-8&layout=1&eotf=1&u=http://geobytes.com/&sl=en&tl=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