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17: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紀浩成
研究生(外文):Hao-Cheng Chi
論文名稱:以符號互動論探討社區大學學員學習行為-以南投社區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Symbolic Interaction Model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The Case of Nantou Community College
指導教授:徐茂練徐茂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w-Liann Sh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社區大學符號互動論紮根理論
外文關鍵詞:symbolic interactionismgrounded theoryCommunity Colle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2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1998年,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成立。12年來,社區大學已遍及全國各地,參與學習的人數成長到24萬人。由於社區大學的普及化,也帶動了全民的終身學習風氣。
社區大學雖然學員人數不斷的成長,但因為使用了大學的名號,而實質上並不同於一般大學,也延伸出三個迷思:(1)扮演的角色不明確。(2)課程規劃與學員需求有落差。(3)多數學員參與學習並非為了取得大學學位。社區大學的學員,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也因此對社區大學出現多種不同的看法。
本研究運用符號互動理論,探討南投縣社區大學學員的學習行為,以瞭解學員對於社區大學的看法,本研究以南投縣社區大學的學員為研究對象,並針對10位學員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學員參與社區大學的學習過程,並運用紮根理論編碼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依據逐字稿內容找出背景脈絡、指涉對象、自我反思、學習成效及符號等構面。

本研究也得出三大命題:
一、學員認為社區大學具有「充電所、公共論壇、人際場合、學校、非教育類單位、補習班」等多重符號,學員對於社區大學相關的對象與課程教學亦有不同的解釋。
二、不同教育程度的學員,對於社區大學相關對象與課程教學的符號解釋不同。
三、學員處於不同的學習行為或學習階段時,對社區大學相關對象與課程教學的符號解釋也不同。

根據研究所得到的命題,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社區大學的經營應考量市場區隔,避免學員只將社區大學視為「充電所」的功能。
二、社區大學應提供學員選修學分的課程建議。
三、社區大學主辦單位應主動參與學員的學習行為。
In 1998, Taiwan’s first community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in Taipei City. 12 years later, community colleges abound in Taiwan, with 240,000 enrolled students. The popularity of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wan encourage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felong learning.

Despite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their enrolled students, the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wan, literally known as colleges but distinguished from the real ones, bring about three myths, namely (1) not clearly definition of role playing, (2) the gap between curriculum design and student need, and (3) most students go to community colleges not necessarily for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Henc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hold different perceptions about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college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behavior and perceptions about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Nantou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Data are collected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0 students from Nantou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Moreo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view transcripts, data are analyzed by coding methods from grounded theory to identify symbolic dimensions about their interpreta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 Symbolic dimensions include context, referent objects, self-reflec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yields three propositions as follows:
1. Students hold multiple symbolic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a community college.
2. Students’ symbolic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a community college vary with their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3. Students’ symbolic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a community college vary with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According to above conclus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1. Oper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should take account of market segmentation, so as to prevent students from seeing a community college only as a symbol of a refresher.
2. Community colleges should offer credit-earning elective courses.
3. The organizers of community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社區大學背景現況及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成人學習相關理論 20
第三節 符號互動論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 37
第二節 紮根理論進行步驟 45
第三節 信賴度的考量 54
第四章 實證結果 56
第一節 南投縣社區大學簡介 56
第二節 開放編碼 60
第三節 主軸編碼 - 全體樣本 64
第四節 主軸編碼 - 不同教育程度的比較 79
第五節 主軸編碼 - 學習行為 91
第六節 研究命題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7
附錄:訪談問卷 133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 8
圖2-1 Mead的符號互動論思想淵源 29
圖2-2 符號互動論示意圖 31
圖2-3 符號互動概念關聯圖 35
圖3-1 紮根理論執行程序 46
圖4-1 學員學習行為之構面 66
圖4-2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學習行為 67
圖4-3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影響學習行為的背景脈絡因素 68
圖4-4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學習行為過程中指涉的對象 70
圖4-5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學習行為過程中的自我反思 72
圖4-6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對學習成效的評估 74
圖4-7 構面與主軸編碼之關聯性-對社區大學的看法 76


表目錄
表2-1 我國社區大學規劃之內涵 17
表2-2 專家學者對自我導向學習的定義 25
表3-1 質性研究的主要策略比較 40
表3-2 訪談者的相關基本資料 47
表3-3 類別、性質與面向的舉例 51
表4-1 開放編碼與說明 61
表4-2 主軸編碼與構面的關聯 64
表4-3 主軸編碼與說明 65
表4-4 不同教育程度與學習行為階段關係表 80
表4-5 不同教育程度與影響學習行為的背景脈絡因素關係表 81
表4-6 不同教育程度與學習行為過程中指涉的對象關係表 83
表4-7 不同教育程度與學習行為過程中的自我反思關係表 84
表4-8 不同教育程度與對學習成效的評估關係表 86
表4-9 不同教育程度與對社區大學的看法關係表 88
表4-10 不同教育程度學員對社區大學的看法 116
表4-11 不同學習階段學員對社區大學的看法 118
一、中文部分
1.內政部(2010)。內政統計年報-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台北:內政部
2.王政彥(2000)。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社區。台北市:師大書苑,19-43。
3.全促會(2010)。網址:http://www.napcu.org.tw/website/
4.吳明烈(1998)。一九九0年代兩項重要的學習社會報告書。成人教育雙月刊,42,42-50。
5.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 Strauss & J. Corbin(1998)。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6.李美華譯(1998),Babbie Earl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7.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30,頁20-45。
8.林清江(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9.南投縣社區大學資訊網(2010)。南投縣社區大學的成立、發展及特色。http://ntcun.ntct.edu.tw/Ntcun/Common/Course/Courses.aspx
10.南投縣政府網站(2010)。主計處-南投縣98年人力資源概況。http://www.nantou.gov.tw/big5/index.asp
11.紀筱儀(2005)。社區大學作為終身學習與高等教育整合的法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碩士論文。
12.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13.胡夢鯨(1998)。我國邁向學習社會過程中的障礙與克服途徑。成人教育,46,7-14。
14.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15.張家銘(1992)。符號互動論的奠基者—米德,載於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書局。
16.教育部(1948)。大學法。台北:教育部。
17.教育部(1998)。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18.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台北:教育部。
19.教育部(2004)。我國社區大學之現況與未來定位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20.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21.教育部(2010)。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台北:教育部。
22.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3.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24.陳靜怡(2003)。組織氣候認知、員工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 - 以某國際快遞公司為例
25.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6.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20-22頁
27.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第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大會手冊。台北。
28.黃武雄(2004)。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台北市:左岸文化。
29.黃武雄、阮小芳(1998)。民間版社區大學計畫書。教育資料文摘,42(3),13~24。
30.黃富順(2000)。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31.黃曬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揚智出版公司。
32.楊碧雲(2008)。社區學習方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台北:師大書苑。
33.詹棟樑(1990)。成人學習問題。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台北市:台灣書店。
3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35.蔡文輝(1979)。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p203。
36.蔡文輝(1994)。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
37.蔡東鐘(1999)。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4),p33-45。
38.蔡傳暉(1999)。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的籌辦經驗。學習型社區與終身教育研討會大會手冊,1~2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39.蕭錫錡、張仁家(1997)。自我導向學習的本質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成人教育,40期,頁37-42。
40.鍾蔚起(1989)。簡介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育文粹,18,頁18-29。
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