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王佩莉譯,N. Elias著,1998,《文明的進程I》,三聯書店,北京,pp.119-202。
2.尤美琪,2002,"超文本的歧路花園-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資訊社會研究2》,pp.1-28。3.朱立元主編,2001,《西方美學名著提要(二)》,昭明,台北。
4.汪民安,2002,《福柯的界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余碧平譯,Michel Foucault著,2005,《性經驗史》,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6.邵君牧譯,Sadoul著,1987,《卓別林傳》,人間,台北。
7.尚衡譯,Michel Foucault 著,1989,《性意識史(第一卷) 》,桂冠,台北。
8.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台北。
9.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五南出版社,台北。
10.林錚顗譯,後藤久著,2009,《西洋住居史: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博雅書屋,台北。
11.張漢裕譯,Max Weber,1960,《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協志工業叢書,台北。
12.張旭春譯,John O’Neill 著,2001,《五種身體》,弘志文化,台北,pp.51-52。
13.張衛東等譯,Dani Cavallaro著,2005,《文化理論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pp.156。
14.陳志梧譯,Gwendolyn Wright and Paul Rabinow著,1999,《空間的文化型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台北,pp.378。
15.陳政見,2008,《行為改變技術》,華都文化,台北。
16.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聯經,台北。
17.管筱明譯,圖珊.薩瑪著,2007,《布爾喬亞飲食史》,花城出版社,台北。
18.齊偉先,2008,"權力的身體與消費的身體:以身體為媒介的考察",《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5期,pp.126-127。19.劉北成譯,Michel Foucault 著,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台北。
20.蔡采秀譯,Barry Smart著,1998,《傅柯》,巨流,台北。
21.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pp.10-50。二、英文部份
1. Charles Patrick, 1965, "Fitzgerald, Barbarian beds: the origin of the chair in China" ,Canberra。
2. Crossley Nick, 2001, "The Social Body. Habit, Identity and Desire",London。
3. Elias Norbert, 1976, "Ü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Frankfurt ,Vol. II.。
4. Mary Douglas, 1970, "Natural Symbols",Harmond Sworth。
5. Shilling Chris,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 London,Newbury Park。
6. Shilling Chris, 2005, "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 Society",London, Thousand Oaks。
三、網路部份
1.空間移動經驗與屬性認同-重返布朗的暗夜森林 。
http://ir.lib.a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2611/1/CH10-conf.2009_kai01_01.pdf
2.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 的身體價值觀
研究。
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684
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