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于曦穎,2005,"云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內部旅遊解說系統的改善",《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21(6) PP.554-556。
2.王素貞,2004,"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3.王淮真,2001,"旅客對導覽解說滿意度之研究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4.王德昌,2007,"阿里磅生態農場生態旅遊觀眾對人員解說滿意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5.王輝,2005,"錦州市旅遊解說系統的構建",《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28 (2) PP.41-43。
6.王錦堂譯,哈爾普林.勞倫斯 (Halprin,Lawrence)著, 1983,《人類環境中的創造過程─RSVP 環》,臺隆書店出版,台北。
7.王鑫,1986,《陽明山國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8.王鑫,1987,《解說系統規劃說明書》,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台北。
9.王鑫,1989,《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10.危芷芬譯,Francis T. McAndrew著,2005,《環境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1.江嘉慧,2007,"海洋生態環境解說之重要性與表現評估─以澎湖水族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2.何秀煌,1997,《傳統.現代與記號學:語言文化和理論的移植》,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3.何森元,2003,"探索林務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4.吳定遠譯,柏森(A. H. Basson),奧康諾(D. J. O''Connor)著,1987,《符號邏輯入門》,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15.吳忠宏,2001,"解說在自然保育上的應用",《自然保育季刊》,(36) PP.6-13。16.吳明勳,2007,"自然中心環境教育運作歷程之探討 —以梅峰農場自然生態體驗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17.吳春秀,1996,"博物館觀眾研究—以故宮博物館玉器陳列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18.宋思葦,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觀眾中心觀眾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9.李幼蒸,1997,《哲學符號學 》,唐山出版社,台北。
20.李約德,2003,"影像空間中場景的營造-以敘事設計理論建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21.杜薇,2006,"展示、導覽與人類生活想像—探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導覽解說與文化想像",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22.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 PP.17-21。23.林文毅,2003,"農村景觀空間之符號學分析-以田尾鄉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24.林妤璘,2007,"埤塘資源作為國小環境教育場所之可行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碩士論文,台北。25.林宜君,2003,"太魯閣國家公園兒童環境教育館觀眾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26.林昂儀,2002,"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步道解說效果之探討",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27.林俊良,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說》, 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28.林錦屏,1999,"室內生態園系統應用於科技博物館植物活體展示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29.林聰哲,2008,"南投縣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 PP.35-56 。30.邱小芬,2003,"台南市國民小學植栽、相關教學設施與綠面和現況調查",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科教學碩士論文,台南。31.邱尚美,2009,景觀敘事應用於植物園潛力之評估,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32.邱韻璇,2006,"玉山國家公園步道解說牌主旨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33.倪進誠,2004,"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社會科教育學報》,(7) PP. 53-87。34.涂卉,2004,"鹿港福興穀倉再利用為遊客中心設計-以景觀敘事體的手法呈現",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35.涂卉,2008,"歷史場所的景觀敘事呈現—以鹿港福興穀倉再利用為遊客中心之案例操作",《造園景觀學報》,14(2) PP.35-52。 36.涂淑薰,2003,"植物展示規劃設計之探討",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37.涂榮德,2000,"科學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與互動式展示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38.馬若喬,2005,"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39.張立明,2006,"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解說系統的構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6(2) PP.88-92。
40.張佑銘,2000,"展覽溫室使用後評估-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熱帶雨林溫室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台中。41.張明洵、林玥秀,2002,《解說概論》,揚智文化,台北。
42.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 PP.55-64。43.張莉欣,2002,"伊甸植物園植物解說手法之介紹與剖析",《造園季刊》,(43) PP.75-84。44.張莉欣,2002-2003,"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園為例",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1-2313-B-324-001-,NSC92-2313-B-324-002-。45.張莉欣,2003,"由歷史角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 PP.31-38。46.張莉欣,2004,"景觀敘事應用於恆春熱帶植物園解說教育功能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3-2313-B-324-003-。
47.張莉欣,2009,"植物園解說教育模式建立與景觀敘事應用潛力評估之研究",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6-2415-H-324-006-SS2。
48.張莉欣、曾于寧,2005,"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園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9(3)PP.63-88。49.張靜,2005,"峨眉山生態旅遊解說系統規劃設計",《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20(8) PP.78-80。
50.張錦華譯,John Fiske著,2000,《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51.莊郁婷,2006,"參觀者對動態展示之操作偏好探討—以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52.莊惠如,2005,"由景觀敘事的觀點探討林圯埔的文化觀光發展策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53.許世璋,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泰雅展示館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1) PP.103-118。54.許世璋、高思明譯,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著,2006,《解說我們的襲產》,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5.許立群,2006,"旅遊意象對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花蓮海洋公園為例",《遠東學報》,23(3) PP.565-590。
56.陳希煌,2001,《觀光農園公共設施物圖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
57.陳建志,2008,"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展示設施與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動物園學報》,(20) PP.51-66。58.陳柏良,2006,"以譜記理論探討六十四卦所轉譯之生活空間計畫-以老人公園設計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59.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新竹。60.陳茵美,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61.陳茵美,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62.陳欽育,2001,"博物館理想的展示呈現",《博物館學季刊》,3(15) PP.25-38。63.郭瓊瑩,2001,《風景區公共設施準則規劃設計準則彙編》,交通觀光局,台北。
64.郭麗娟,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植物解說能力培訓歷程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65.陳麗娟,2003,"國小學童適用之校園植物解說牌的設計與研究-以台中縣某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66.傅元幟、林晏州,2003,"植物園之規劃與功能之研究",《造園學季刊》,(49) PP.35-40。67.曾于寧,2004,"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公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68.曾紅鷹,2007,"考察香港環境教育設施及實踐有感",《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9) PP.75-77。
69.程禮怡,1999,"解說牌之規劃及製作-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動物園學報季刊》, 15(3) PP.65-77。70.黃于珊,2001,"博物館展示環境與參觀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71.黃世孟,2000,《城市景觀圖集1》,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
72.黃美雯,2002,"台南縣鹽份地帶遊憩解說與觀眾意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73.黃慧子,2002,"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意圖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74.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揚智文化,台北。
75.楊賀捷,2005,"懷舊之景觀敘事-金瓜石礦業景觀設計",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76.葉美秀,1986,"園景中告示牌之設計原則",《造園季刊》,1(2) PP.37-41。77.葉書秀,2007,"台北探索館展示與成人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78.廖明毅,2006,"景觀敘事應用於恆春熱帶植物園解說教育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79.漢寶德,1995,"展示評量的科學",《博物館學季刊》,9(1) PP.1。
80.漢寶德,2004,《展示規劃 -理論與實務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81.趙小菁,2004,"從符號學製碼的觀點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研究",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82.劉千慈,2005,"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效果之研究-以金包里大路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83.劉幸真,1996,"博物館展示區內觀眾參觀行為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0(4) PP.69-78。84.劉建宏,2005,"自然觀的探討-以福山研究中心工作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85.蔡淑惠,2000,"國中生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展示設施之解說效果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中。86.鄭文泉,2004,"立象盡意:從符號學的角度論楷體漢字的形上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87.鄭宸維,2001,"旅遊地點屬性與解說方式對國家公園認同程度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88.鄭燿忠,2005,"解說牌誌規劃設計之理論與應用-以嘉義縣奮瑞古道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89.賴明洲,1993,"國家植物園規劃及可行性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90.賴明洲,1998,"科技博物館展示空間之規劃設計",《東海學報》,39 PP.15-37。
91.謝丹,2001,"博物館,我們的記憶中心",《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5) PP.72-76。
92.謝英宗,2001,"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犀化石展」觀眾行為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5(3) PP.93-100。93.韓雲婷,2007,"從「用心理論」探討國家公園之解說導覽設施-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94.羅月英,2006,"羅山有機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在環境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95.關華山譯,鄒塞(John Zeisel)著,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英文文獻
1.Aldridge,D.,1972,"Upgrading park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World Conference on National Parks,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WYO.
2.Bitgood,S.,1988,"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xhibit design and visitor behavior",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20(4)PP.474-491.
3.Bitgood,S.,1994,"Designing Effective Exhibits:Criteria for Success,Exhibit Design Approaches,and Research Strategies",Visitor Behavior,9(4) PP.4-15.
4.Chang,L.S.,Bisgrove,R.J.and Liao,M.Y.,2008,"Improving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botanic gardens by employing landscape narrativ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86(3-4) PP.233-247.
5.Edwards,R.Y.,1965,"Park interpretation",Park News,1(1) PP.11-16.
6.Ham,S.H.,1992,"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Colorado:North American Press.
7.Lewis,C.I.,Langford,C.H.,1932,"Symbolic Logic",New York
8.Moscardo,G.,1998,"Interpretation and Sustainable Tourism:Functions, examples and principles",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9(1) PP.2-13
9.Potteiger,M.and Purinton,J,1998,"Landscape narratives:140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New York。
10.Sharpe, G.W. ,1982 ,"Selecting The Interpretive Media",Interpreting the Environment,PP.100-123.
11.Tilden,F.,1975,"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Carolina,University of North,Carolina Press.
12.Wager,J.A.,1976,"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1(1) PP.1-8.
13.Zeman,J.,1977,"Peirce,s theory of signs,in Sebeok",T.(ed.)
參考網站
1.(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與研究動物保育專欄新加坡動物園的解說設施)http://www.zoo.gov.tw/column/column.asp?c=79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http://ecotech.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4&Itemid=108
3.(台北植物園)http://tpbg.tfri.gov.tw/Default.aspx?tabid=40
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附屬植物園) http://www.nmns.edu.tw/nmns/04exhibit/BotanicalGarden/
5.(恆春熱帶植物園)http://tfrihc.myweb.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