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藏經(依書名筆劃排序)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明〕德清述、高承埏補,《卍續藏》冊147。
《大方等如來藏經》,〔唐〕不空譯,《大正藏》冊16,第666號。
《大方廣如來藏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冊16,第667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0,第279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藏》冊9,第278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大正藏》冊19,第945號。
《大明高僧傳》,〔明〕如惺撰,《大正藏》冊50,第2062號。
《大威德陀羅尼經》,〔隋〕闍那崛多等,《大正藏》冊21,第1341號。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冊12,第374號。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5,第1509號。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四卷),〔宋〕慧然、蘊聞、道先錄,《卍正藏》冊59,新文豐。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宋〕蘊聞編,《大正藏》冊47,第1998A號。
《山菴雜錄》,〔明〕無慍述,《卍續藏》冊148。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唐〕裴休問、宗密答,《卍續藏》冊110。
《五燈全書》,〔清〕超永編輯,《卍續藏》冊141。
《五燈會元》,〔宋〕普濟集,《卍續藏》冊138。
《五燈會元續略》,〔明〕淨柱輯,《卍續藏》冊138。
《五燈嚴統》,〔明〕通容集,《卍續藏》冊13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宗寶編,《大正藏》冊48,第2008號。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元〕慈寂編,《磧砂藏》冊37,第1534號。
《天目明本禪師雜錄》,編者不詳,《卍續藏》冊122。
《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元〕善遇編,《卍續藏》冊122。
《太古普愚國師法語集》,韓國佛教太古宗釋大輪發行,1974年。
《少室六門》,編者不詳,《大正藏》冊48,第2009號。
《古林清茂禪師語錄》,〔元〕元浩、清欲、應槐編,《卍續藏》冊123。
《永嘉證道歌》,〔唐〕玄覺撰,《大正藏》冊48,第2014號。
《石屋清珙禪師語錄》,〔明〕至柔等編,《卍續藏》冊122。
《成唯識論》,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冊31,第1585號。
《死心悟新禪師語錄》(黃龍四家錄第三),《卍續藏》冊120。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大正藏》冊48,第2003號。
《佛祖統記》,〔宋〕志磐撰,《大正藏》冊49,第2035號。
《佛祖綱目》,〔明〕朱時恩著,《卍續藏》冊146。
《佛祖歷代通載》,〔元〕念常集,《大正藏》冊49,第2036號。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9,第262號。
《宋高僧傳》,〔宋〕贊寧等撰,《大正藏》冊50,第2061號。
《宏智禪師廣錄》,〔宋〕侍者等編,《大正藏》冊48,第2001號。
《宗統編年》,〔清〕紀蔭編纂,《卍續藏》冊147。
《宗鏡錄》,〔宋〕延壽集,《大正藏》冊48,第2016號。
《宗鑑法林》,〔清〕集雲堂編,《卍續藏》冊116。
《居士分燈錄》,〔明〕朱時恩輯,《卍續藏》冊147。
《法演禪師語錄》,〔宋〕才良等編,《大正藏》冊47,第1995號。
《治禪病祕要法》,〔劉宋〕沮渠京聲譯,《大正藏》冊15,第620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8,第235號。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唐〕法海集,《大正藏》冊48,第2007號。
《為霖道霈禪師秉拂語錄》,〔清〕太靖錄,《卍續藏》冊125。
《重雕補註禪苑清規》,〔宋〕宗頤集,《卍續藏》冊111。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藏》冊46,第1915號。
《徑石滴乳集》,〔清〕真在編、機雲重續,《卍續藏》冊117。
《恕中無慍禪師語錄》,〔明〕宗黼等編,《卍續藏》冊123。
《起信論疏》,〔新羅〕元曉撰,《大正藏》冊44,第1844號。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卍續藏》冊119。
《高峰大師語錄》,《嘉興藏》冊24,第146號。
《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元〕參學門人編、〔明〕靈隱弘禮重梓,《卍續藏》冊122。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元〕持正錄、洪喬祖編,《卍續藏》冊122。
《偃溪廣聞禪師語錄》,〔宋〕元清等編,《卍續藏》冊121。
《敕修百丈清規》,〔元〕德煇重編,《大正藏》冊48,第2025號。
《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宋〕昭如、希陵等編,《卍續藏》冊122。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冊51,第2076號。
《湛然圓澄禪師語錄》,〔明〕明凡錄、了元公等編,《卍續藏》冊126。
《無門關》,〔宋〕宗紹編,《大正藏》冊48,第2005號。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明〕弘瀚彙編、弘裕同集,《卍續藏》冊125。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宋〕紹隆等編,《大正藏》冊47,第1997號。
《新華嚴經論》,〔唐〕李通玄撰,《大正藏》冊36,第1739號。
《楞嚴經正見》,〔清〕濟時述,《卍續藏》冊91。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大正藏》冊47,第1986B號。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玄奘譯,《大正藏》冊30,第1579號。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宋〕正覺頌古〔元〕行秀評唱,《卍續藏》冊117。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4,第475號。
《緇門警訓》,〔明〕如巹續集,《大正藏》冊48,第2023號。
《增集續傳燈錄》,〔明〕文琇集,《卍續藏》冊142。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藏》冊46,第1911號。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宋〕宗鏡述、〔明〕覺連重集,《卍續藏》冊92。
《憨山老人夢遊集》,〔明〕福善日錄、通炯編輯,《卍續藏》冊127。
《禪宗決疑集》,〔元〕智徹述,《大正藏》冊48,第2021號。
《禪宗直指》,〔明〕石成金著,《卍續藏》冊112。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卍續藏》冊115。
《禪家龜鑑》,(朝鮮)退隱述,《卍續藏》冊112。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宗密述,《大正藏》冊48,第2015號。
《禪關策進》,〔明〕祩宏輯,《大正藏》冊48,第2024號。
《翼菴禪師語錄》,〔清〕善酇說,《嘉興藏》冊37,第B394號。
《聯燈會要》,〔宋〕悟明集,《卍續藏》冊136。
《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宋〕惟勉編次,《卍續藏》冊112。
《歸元直指集》,〔明〕宗本集,《卍續藏》冊108。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慧然集,《大正藏》冊47,第1985號。
《雜寶藏經》,〔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大正藏》冊04,第203號。
《龐居士語錄》,〔唐〕於頔編集,《卍續藏》冊120。
《證道歌註》,〔元〕永盛述、德弘編,《卍續藏》冊114。
《繼燈錄》,〔明〕元賢輯,《卍續藏》冊147。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大正藏》冊46,第1916號。
《續指月錄》,〔清〕聶先編輯,《卍續藏》冊143。
《續傳燈錄》,〔明〕居頂編,《大正藏》冊51,第2077號。
《續燈正統》,〔清〕性統編集,《卍續藏》冊144。
《續燈存稿》,〔清〕通問編定、施沛彙集,《卍續藏》冊145。
《觀心玄樞》,〔宋〕延壽撰,《卍續藏》冊114。
二、古籍(依書名筆劃排序)
《山右石刻叢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11,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元文類》,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1999。
《元史》冊1-7,〔明〕宋濂等撰,新校本二十五史,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印行。
《危太樸文續集》,〔元〕危素撰,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七),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西天目祖山志》,〔明〕釋廣賓撰、〔清〕釋際界增訂,《中國佛寺志》冊33,明文書局。
《宋史》冊1-18,〔元〕脫脫撰,新校本二十五史,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印行。
《兩浙名賢錄》,〔明〕徐象梅撰,明天啟元年徐氏光碧堂刻本。
《咸淳臨安志》,宋元地方志叢書七,大化書局。
《淨慈寺志》卷十,〔清〕釋際样撰,《中國佛寺志》冊18,明文書局。
《新譯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台北:三民書局,2002。
三、工具書(依書名筆劃排序)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謝壽昌等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1931初版)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全二冊),張撝之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99初版)
《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五十畑公正編、劉向仁譯,台北:明文書局,1992。(1986初版)
《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王德毅等編,台北:新文豐,1982。《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德芸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佛書解說大辭典》,小野玄妙編,台北:新文豐,1935。
《佛教漢梵大辭典》,平川彰編著,東京:霊友会,1997。
《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網路版,教育部,
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 2009/05/31
《梵和大辭典》,荻原雲來編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新版禪學大辭典》,禪學大辭典編纂所編著,東京:大修館書局,1985。
《萬姓統譜》,〔明〕凌迪知撰,開放古籍平台Accelon 3.60121 光碟版。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
《漢語大詞典》(全十三卷),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
《漢語大詞典》,繁體2.0光碟版,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
《禪宗詞典》,袁賓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禪林象器箋》,日僧無著道忠撰,收於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第6及7冊,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
《禪語辭書類聚》,禪文化研究所編,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91。
《韓國佛書解題辭典》,東國大學校仏教文化研究所編,東京:国書刊行会,1982。
《辭海》,康繼堯主編,台北:輔新書局,1986。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ed. by Charles O. Huck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The Korean Buddhist Canon: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ed. by Lewis R. Lancast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四、網頁(依單位筆劃排序)
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
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2006/11/15
花園大学国際禅学研究所,「禅籍データベース:禅籍の部:語録:
高峰原妙禅師語録」網頁,http://iriz.hanazono.ac.jp/frame/data_f00a.html 2006/04/15。
韓國長興郡網站,「宝林寺四天王像腹蔵高峰和尚禅要」網頁,
http://www.jangheung.go.kr/hm_culture/jcontent.asp?qgubun=yu&hnum=309&PageNo=&StartPage=1 2006/11/24。
五、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序)
于谷 1995 《禪宗語言和文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于凌波 1997 《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大野栄人 1994 《天台止観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
川瀨一馬 1970 《五山版の研究》2冊,東京:日本古書籍商協會。
冉雲華 1993 《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銓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冉雲華 1988 《宗密》,台北:東大圖書。
任宜敏 2005 《元代佛教史》,南投:南林出版社。
印順法師 1982a《佛在人間》,妙雲集下編之一,台北:正聞出版社。(1971初版)
印順法師 1982b《般若經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一,台北:正聞出版社。(1973初版)
有晃法師 2007 《元代中峰明本禪師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池田魯參 1997 《詳解摩訶止観(研究註釈篇)》,東京:大蔵出版。
吳立民主編 1998 《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治華 1994 《《楞嚴經》哲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杜繼文、魏道儒 1995 《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初版)
見一法師 2000 《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忽滑谷快天 1925 《禪學思想史》上/下卷,東京:玄黃社。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 1995《韓國禪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恆清法師 1997 《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 1992 《中國禪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初版)
洪修平 1994 《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 2006 《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
野口善敬 2005 《元代禅宗史研究》,京都:禅文化研究所。
陳平坤 2005 《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大千出版社。
陳阿屏 2007 《馬祖道一禪學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高華 1991 《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
開濟 1996 《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啟江 1997 《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臺灣商務。
黃連忠 2006 《敦博本六祖壇經校釋》,台北:萬卷樓。
黃連忠 2002 《禪宗公案體用思想之研究 》,台北:臺灣學生。
黑田亮 1940 《朝鮮旧書考》,東京:岩波書店。
楊惠南 1995 《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楊曾文 2006 《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著、梁永安譯 2004 《牛的印跡》,台北:商周出版。(2002初版)
聖嚴法師 2005a《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法鼓全集第七輯第十四冊,台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 2005b《法鼓家風》,法鼓全集第八輯第十一冊,台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 2005c《禪的生活》,法鼓全集第四輯第四冊,台北:法鼓文化。(1998初版)
聖嚴法師 2005d《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第四輯第三冊,台北:法鼓文化。(1993初版)
慧門法師 2004 《借殼指月:飛躍看話禪》(三),台北:慧炬出版社。
慧嶽法師 1974 《天臺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蔡榮婷 1986 《禪師啟悟法──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台北:文殊雜誌社。
鄭真熙 2002 《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鄧克銘 1986 《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東初出版社。
賴永海 1997 《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文化。(1990初版)
藤吉慈海 1970 《褝関策進》,褝の語録19,東京:筑摩書房。
Buswell, Robert E. 1992 The Zen Monastic Experi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pleau, Philip 2000 Three Pillars of Zen,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0 First ed.)
Ku San. 1977 Nine Mountains, Korea: Internaitional Meditation Center, Song Kwang Sa Monastery.
Levering, Miriam 1978 Ch’an Enlightenment For Laymen: Ta-hui and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The Sung,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rvrd.
Miura, Isshū and Sasaki, Ruth Fuller 1965 The Zen Koan:Its History and Use in Rinzai Zen, New York: Harcourt.
Park, Sung Bae 1983 Buddhist Faith and Sudden Enlightenmen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lütter, Morten 1998 Chan Buddhism in Song-Dynasty China(960-1279): The Rise of the Caodong Trad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n School,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六、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序)
入矢義高撰;蔡毅、劉建譯 1995 〈禪語散論——「乾屎橛」「麻三斤」〉,《俗語言研究》2,頁7-13。
任宜敏 1999 〈弘悟普度 名冠元世──高峰原妙禪學思想述論〉,《佛學研究》8,頁169-177。
吳汝鈞 1995 〈神會禪:靈知的光輝〉,《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吳汝鈞 1992 〈禪佛教哲學術語選釋〉,《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初版)
阿部肇一 1988 〈北宋の張商英と佛教〉,《宗教學論集》14,頁97-117。
柳田聖山 1963 〈看話禪における信と疑の問題〉,《佛教における信の問題》,京都:平楽寺書店。
許淑雅 2008 〈《高峰禪要》中參話頭的功能〉,《第十九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頁255-267。
許淑雅 2006 〈高峰原妙之「參禪三要」研究〉,《第17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頁257-276。
郭朝順 1997 〈「佛性」概念中的「有我論」與「無我論」〉,《「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頁97-122。
野口善敬 1986 〈明末に於ける「主人公」論爭──密雲圓悟の臨済禅の性格を巡つて〉,《哲學年報》45,頁149-182。
野川博之 2003 〈明末佛教在日本──以黃檗宗為中心〉,《圓光佛學學報》8,頁225-244。黃啟江 2004 〈泗州大聖僧伽傳奇新論──宋代佛教居士與僧伽崇拜〉,《佛學研究中心學報》9,頁181-220。黃繹勳 1998 〈宗密所述北宗及洪州宗教說的探討〉,《法光學壇》2,頁75-92。廖肇亨 2003 〈第一等偷懶沙門──雪嶠圓信與明末清初的禪宗〉,《東華漢學》創刊號,頁229-259。趙明濟著、李守愛譯 2004 〈韓國中世禪宗史的研究動向和課題(下)〉,《普門學報》24,頁23-48。德範法師 1997 〈《雜阿含經》「魔」的探微〉,《「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頁147-178。
蔣義斌 1991 〈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頁49-65。鄧克銘 2007 〈禪宗之「無心」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漢學研究》25:1,頁161-188。藤吉慈海 1982 〈禅定と解脫──中国の禅宗を中心として〉,《解脫》,仏教思想8,京都:平楽寺書店。(1988第二刷)
Buswell, Robert E. 20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ubt (Yiqing) into a Positive Emotion in Chinese Buddhist Meditation” in Love and Emo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 by Halvor Eifring, Leiden: Brills.
Buswell, Robert E. 1987 “The ‘Short-cut’ Approach of K’an-hua Medit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Practical Subitism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 by Peter N. Greg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wawii Press.
Gregory, Peter N. 1985 “Tsung-Mi and the single word ‘awareness’(chi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5:3, pp. 249-269.
Hsieh, Ding-hwa Evelyn 2005 “Doubt as A Unique Chan Approach to Cultivation and Enlightenment,” Paper for Zen Seminar at AAR 2005 Annual Meeting, Philadelphia,
http://www.acmuller.net/zen-sem/2005/hsieh.html 2005/12/30
Jorgensen, John 2004 “Chan School” i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ed. by Robert E. Buswell etc. New York:Macmillan.
Levering, Miriam 1999 “Miao-tao and Her Teacher Ta-hui”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by Peter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oceski, Mario 2004 “Mazu yulu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han Records of Sayings” in The Zen Canon, 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lütter, Morten 2000 “‘Before the Empty Eon’ versus ‘A Dog Has No Buddha-Nature’: Kung-an Use in the Tsao-Tung Tradition and Ta-hui’s Kung-an Introspection on Chan” in The Kōan, 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Dale S. 2000 “Kōan History: Transformative Languag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in The Kōan, ed. by Steven Heine and Dale S. W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u, Chun-Fang 1979 “Ta-hui Tsung-kao and Kung-an Ch’a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6, pp. 2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