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Robbins, S. P. (2006),組織行為學(李清芬,李雅婷,趙慕芬譯),
台北:華泰文化(原文於1994 年出版)。
Robert, K., & Angelo, K. (2005),組織行為(陳素勤譯),台北:麥格
羅‧希爾(原文於2004 年出版)。
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院校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
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
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網站(1999),躲避球來源[線上資料],來源:
http://ms2.pcps.tpc.edu.tw/~book/dodgeball/news.html [1999,
December 5]。
朱文彬(2006),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
小足球代表隊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秀穗(2001),運動團隊凝聚力,大專體育,52,130-137。
李柳汶(2003),大專甲組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
34,113-121。
李竹圍,石偉源,陳榮山,葉國輝(2006),高中大學手球隊選手知
覺教練領導行為比較之研究,北體學報,14,242-251。
李啟明(2008),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私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德治,童惠玲(2009),多變量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沈和芳(2005),學校本位的健康與體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
林縣山水國小四年級躲避球教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1),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文玲,林耀豐(2006),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中華
體育季刊,20(4),68-77。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清和(2001),教練心理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林銘群(2008),游泳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信任對凝聚力影
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周俊三(2003),台灣與中國大陸籃球選手家長式領導、動機氣候、
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
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范春源(1993),國小躲避球運動發展之我見-以體育教學的立場
言,學校體育雙月刊,13,40-45。
范春源(1994),躲避球運動傳入台灣國民小學歷史考源,中華民國
體育學報,18,69-78。
范春源(1995),日據時代台灣國民小學躱避球運動發展之研究,體
育學報,20,167-177。
洪啟昌(2003),學校權力結構改變與校長領導因應轉變,學校行
政,23,69-84。
洪光燦(2006),桌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以大專
選手為例,淡江體育,9,103-113。
高明峰(2004),不同高中職運動團隊之教練領導行為,花蓮師院學
報,18,215-224。
高三福,陳鈺芳(2006),要求與實際領導行為一致性、領導信任與
效能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4),63-77。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書局。
陳百川(1990),國小躲避球運動研究,教師之友,31,16-18。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
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陳長明,廖運榮(2002),競爭與合作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大專體
育,59,101-107。
陳鈺芳(2004),教練領導、領導信任及運動員效能:多元領導模式
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瓊茶(2005),凝聚力與運動表現的關係探討,大專體育,78,
146-152。
陳鈺芳,高三福(2007),教練領導行為一致性對運動員滿意度之影
響-領導信任的中介效果,體育學報,40(2),51-61。
陳建彰,林柏化(2007),甲組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爲與團隊凝
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50-168。
陳其昌,王俊明(2008),大專院校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
和運動目標取向對運動動機的影響,排球教練科學,12,
27-39。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潤書(1995),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志成,蔡守浦,賴正全(2003),團隊大小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
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33-45。
張文財(2003),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
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張家銘,徐欽賢,曾崑輝(2005),曲棍球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的組
織承諾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57-168。
張守中(2008),團體凝聚力的變化機制與影響因素,人文及社會科
學集刊,20(2),141-172。
張志青,吳忠政(2009),亞洲四強男子排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3,57-65。
康正男(2006),棒球總教練威權領導與球員效能之研究:職棒與業
餘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8(1),112-123。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11,60-62。
許立宏(2000),運動的公平競爭與欺騙,中華體育季刊,14(3),1-7。
黃寶雀(2001),團隊凝聚力對運動團隊的影響,大專體育,53,92-98。
黃惠芝(2008a),不同運動項目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
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145-156。
黃惠芝(2008b),競技體操與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爲與團隊
凝聚力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43-56。
葉志仙(2003),職業與業餘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滿意度之研
究,體育學報,35,83-93。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足感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秋豪(1996),運動表現與高中女子籃球隊團隊凝聚力之關系研
究,體育學報,21,219-229。
蔡進雄(2001),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對學校行政領導對學校行政領
導的啟示,學校行政,11,45-50。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
1,75-90。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滕德政(2002),柔弱是習自躲避球課?從新舊制運動的性別意涵比
較談起,學校體育,12(3),103-108。
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
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
賴姍姍(2004),運動員滿意度、團隊支持對團隊承諾、團隊凝聚力、
離隊傾向及練習表現之影響:以大專乙組游泳選手為例,
大專體育學刊,6(2),119-130。
賴世堤(2005),排球代表隊選手喜歡的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臺灣
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201-212。
蕭玉琴(2004),大專女子排球運動員之賽前狀態焦慮、領導信任、
自評表現與團隊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文全(198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書局。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書局。
謝孟瑞(2006),躲避球運動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
影響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顏明哲,張家昌(2006),運動團隊凝聚力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
報,6,114-120。
簡瑞宇(2006),大專網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參與動機及
訓練滿意度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8,65-86。
二、英文部分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urns, S. P.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aw.
Carron, A. V., Bray, S. R., & Eys, M. A. (2002). Teams cohesion and
team success in sport. Journal Sports Science, 20(2), 119-126.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arron, A. V. (1990). Group size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1, 286-304.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34-45.
Chemers, M. M. (1997).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Mahwah,
New Jersey:Erlbaum.
Dirks, K. T. (1999).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n work group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 445-455.
Dirks, K. T. (2000). Trust in leadership and tea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NCAA basketbal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 1004-1012.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Koontz, H., & Weihrich, H. (1988). Esseutials of management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Illinois:
Nelson-Hall.
McAllister, D. J. (1995). 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1), 24-59.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 behavior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Terry, P. C. (1984). The coaching preferences of elite athletes
competing at Universade 1983.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 9,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