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圖書
1.邊裕淵,1980,《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吳俊彥,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高立。
3.王國川,2002,《圖解SAS在變異數分析上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4.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5.林惠玲、陳正倉,2006,《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
6.大前研一,2006,《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台北:商周。
7.于宗先、王金利,2009,《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
(二)研究報告
8.莊文寬,2006,《我國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的演變》,行政院主計處。9.王永慈、陳昭榮,2007,《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計畫。
10.劉黛君,2009,《台北市各行政區特性分析》,台北市主計處。
11.廖郁郡,2009,《所得分配衡量方式之比較》,行政院主計處。
(三)學位論文
12.李玉華,1984,「區域家庭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3.李奕君,1993,「教育水準與薪資分配均度之關係-臺灣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蘇詩偉,2001,「大量資料計算基本統計量之一個簡單程序」,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5.董秉彰,2003,「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林育瑞,2004,「中產階級的形成對大陸經濟社會衝擊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7.賈唯業,2005,「臺灣家庭薪資所得分配的決定因素」,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18.陳靜姬,2008,「Kuznets假說之驗證:以台灣各縣市為例」,逢甲大學財稅學系碩士論文。(四)期刊、研討會論文
19.彭倩文,1987,「社會運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3期,頁29-36。20.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477-516。
21.蕭新煌,1990,「總論:台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1-15。
22.許嘉猷,1990,「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57-66。
23.蔡淑鈴,1990,「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77-91。
24.張茂桂,1990,「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189-209。
25.朱雲漢,1990,「中產階級與臺灣政治民主化」,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223。
26.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省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學學報,第2期,頁19-58。27.蔡明璋,1995,「社會階層與物價膨脹:美國與臺灣的比較」,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第1-30頁。
28.曹添旺,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卷,第2期,頁181-219。29.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臺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4期,頁39-63。30.薛承泰,1997,「「中下階級」或「工人階級」?-主觀階級認同的社經基礎」,調查研究,第3期,頁5-49。31.林金源、朱雲鵬,2000,「台灣個人工作報酬不均度的長期變化」,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經濟學會,頁57-75。
32.曹添旺、張植榕,2000,「臺灣家庭高低所得階層屬性分布與所得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第3期,頁 344-361。33.林金源、朱雲鵬,2003,「移轉所得對台灣所得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3期,頁501-538。34.鄭素珍,2003,「台灣產業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力變動之探討」,經濟研究,第3期,頁65-83。35.蔡瑞明,2003,「台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台灣社會,台北:巨流,頁165-200。
36.成之約,2004,「部分時間工作發展與所得分配問題」,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221-237。37.關秉寅,2006,「台灣社會的階級認同:潛在類別分析」,台灣社會學刊,第37期,頁169-206。
38.陳孟甫、林弘文,2007,「1994〜2005年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分析」,台灣經濟論衡,第5卷,第6期,頁1-22。39.葉金標,2008,「臺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之探討」,財稅研究,第40卷,第1期,頁114-121。40.李宜,2008,「台灣勞動市場與薪資所得」,經濟前瞻,第118期,頁36-44。41.洪明皇、鄭文輝,2009,「台灣中層階級流失的成因與對策」,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頁105-124。
(五)政府出版品
42.行政院主計處,2006,《九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3.行政院主計處,2001,《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4.行政院主計處,1996,《八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5.行政院主計處,1991,《八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6.行政院主計處,1986,《七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7.行政院主計處,1981,《七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8.行政院主計處,1976,《六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二、外文部分
49.Mills, C. Wright,1953,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Kuznets,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5: 1-28.
51.Serge Mallet, 1975, Essays on The New Working Class, St. Louis: Telos Press.
52.Bob Kuttner, 1983, The Declining Middle, The Atlantic Monthly, 252,1: 60-72.
53.Thurow, Lester C., 1984,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Middle Class, New York Times,3: 2.
54.Rosenthal, N.H., 1985, The Shrinking Middle Class: Myth or Reality? Monthly Labor Review, 108,3: 3-10.
55.Nancy Birdsall, Carol Graham, and Stefano Pettinato, 2000, Stuck in The Tunnel: Is Globalization Mudding The Middle Class?, Luxemburg: Luxemb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56.Sun Way and Gindling,T.H., 2000,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Taiwan: 1978-1995, Journa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12,4: 597-629.
57.Rillaers.A., 2001, Edu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Role of a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4: 425-443.
58.Pressman,S., 2007,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41,1: 181-200.
59.Cashell, B.W., 2007, Who Are Middle Cla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60.Joseph G Eisenhauer, 2008, An Economic Definition of Middle Class,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 37,2: 103.
三、相關網站
61.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
62.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63.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http://survey.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