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雅雲
研究生(外文):Ya-Yun Yang
論文名稱:社會特性對中產階級所得影響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come of Middle Class
指導教授:周宜強周宜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I-Chang Chow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畫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所得分配中產階級社會特性
外文關鍵詞:middle classincome distributionsocial characteris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產階級在健全發展國家中為十分重要的一群,其代表社會結構中大多數階層的樣貌,隨著不同社會環境所孕育出的文化與社會特性,亦造就具不同內涵的中產階級。穩定成長的中產階級不僅能促進社會和諧,更是支撐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來源,甚至影響整體所得分配情形。所得分配於國際上被廣泛運用在檢視國家整體經濟成長與否,所得分配不均不僅降低民眾消費能力,因而減少就業機會、影響薪資水準,導致中產階級向上或向下流動、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可說是近年來倍受重視的社會經濟議題。

本研究透過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相關社經資料,探討社會特性對我國中產階級所得之影響,利用實證研究中三個經常使用之中產階級所得標準界定主要研究對象,並採用多變量統計方法中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對教育程度、行業與職業三個變數進行假說檢定,觀察社會特性因子是否對中產階級所得造成顯著影響。更進一步彙整歷年三因子在不同中產階級所得區間下產生之變化,透過社會特性的變動掌握社會階層流動概況。
Middle class is the group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untry development and it represen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most people in our social structure. A stable middle class is goo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Some changes in our economic structure appear to contribute to influence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 class. The definition of middle class is still ambiguous; however,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s widely used as the measurement of middle clas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middle class is also observed for economic growth analysis. Moreover the income inequality will decrease the job opportunities and lower the wage level and consuming power, and then lead to the decline of middle class. Therefore the issues to see if the middle class is shrinking are highly regarded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come of middl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the income of middle class is defined by thre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ccup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are most used in empirical studies. Then the hypothesis tests and three-way ANOVA are applied for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come of middle clas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ocial class mobility 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nges a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中產階級基礎理論 7
第二節 所得分配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中產階級所得水準之定義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分析方法 24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資料背景說明 31
第二節 社會特性因子顯著性影響之檢定 34
第三節 統計分析結果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0
附錄一 家庭收支調查表 64
附錄二 家庭收支調查-過錄編碼簿 7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圖書
1.邊裕淵,1980,《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吳俊彥,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高立。
3.王國川,2002,《圖解SAS在變異數分析上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4.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5.林惠玲、陳正倉,2006,《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
6.大前研一,2006,《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台北:商周。
7.于宗先、王金利,2009,《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

(二)研究報告
8.莊文寬,2006,《我國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的演變》,行政院主計處。
9.王永慈、陳昭榮,2007,《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計畫。
10.劉黛君,2009,《台北市各行政區特性分析》,台北市主計處。
11.廖郁郡,2009,《所得分配衡量方式之比較》,行政院主計處。

(三)學位論文
12.李玉華,1984,「區域家庭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李奕君,1993,「教育水準與薪資分配均度之關係-臺灣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蘇詩偉,2001,「大量資料計算基本統計量之一個簡單程序」,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15.董秉彰,2003,「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育瑞,2004,「中產階級的形成對大陸經濟社會衝擊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賈唯業,2005,「臺灣家庭薪資所得分配的決定因素」,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18.陳靜姬,2008,「Kuznets假說之驗證:以台灣各縣市為例」,逢甲大學財稅學系碩士論文。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
19.彭倩文,1987,「社會運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3期,頁29-36。
20.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477-516。
21.蕭新煌,1990,「總論:台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1-15。
22.許嘉猷,1990,「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57-66。
23.蔡淑鈴,1990,「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77-91。
24.張茂桂,1990,「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189-209。
25.朱雲漢,1990,「中產階級與臺灣政治民主化」,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223。
26.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省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學學報,第2期,頁19-58。
27.蔡明璋,1995,「社會階層與物價膨脹:美國與臺灣的比較」,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第1-30頁。
28.曹添旺,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卷,第2期,頁181-219。
29.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臺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4期,頁39-63。
30.薛承泰,1997,「「中下階級」或「工人階級」?-主觀階級認同的社經基礎」,調查研究,第3期,頁5-49。
31.林金源、朱雲鵬,2000,「台灣個人工作報酬不均度的長期變化」,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經濟學會,頁57-75。
32.曹添旺、張植榕,2000,「臺灣家庭高低所得階層屬性分布與所得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第3期,頁 344-361。
33.林金源、朱雲鵬,2003,「移轉所得對台灣所得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3期,頁501-538。
34.鄭素珍,2003,「台灣產業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力變動之探討」,經濟研究,第3期,頁65-83。
35.蔡瑞明,2003,「台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台灣社會,台北:巨流,頁165-200。
36.成之約,2004,「部分時間工作發展與所得分配問題」,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221-237。
37.關秉寅,2006,「台灣社會的階級認同:潛在類別分析」,台灣社會學刊,第37期,頁169-206。
38.陳孟甫、林弘文,2007,「1994〜2005年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分析」,台灣經濟論衡,第5卷,第6期,頁1-22。
39.葉金標,2008,「臺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之探討」,財稅研究,第40卷,第1期,頁114-121。
40.李宜,2008,「台灣勞動市場與薪資所得」,經濟前瞻,第118期,頁36-44。
41.洪明皇、鄭文輝,2009,「台灣中層階級流失的成因與對策」,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頁105-124。

(五)政府出版品
42.行政院主計處,2006,《九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3.行政院主計處,2001,《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4.行政院主計處,1996,《八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5.行政院主計處,1991,《八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6.行政院主計處,1986,《七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7.行政院主計處,1981,《七十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48.行政院主計處,1976,《六十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二、外文部分

49.Mills, C. Wright,1953,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Kuznets,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5: 1-28.
51.Serge Mallet, 1975, Essays on The New Working Class, St. Louis: Telos Press.
52.Bob Kuttner, 1983, The Declining Middle, The Atlantic Monthly, 252,1: 60-72.
53.Thurow, Lester C., 1984,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Middle Class, New York Times,3: 2.
54.Rosenthal, N.H., 1985, The Shrinking Middle Class: Myth or Reality? Monthly Labor Review, 108,3: 3-10.
55.Nancy Birdsall, Carol Graham, and Stefano Pettinato, 2000, Stuck in The Tunnel: Is Globalization Mudding The Middle Class?, Luxemburg: Luxemb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56.Sun Way and Gindling,T.H., 2000,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Taiwan: 1978-1995, Journa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12,4: 597-629.
57.Rillaers.A., 2001, Edu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Role of a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4: 425-443.
58.Pressman,S., 2007,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41,1: 181-200.
59.Cashell, B.W., 2007, Who Are Middle Cla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60.Joseph G Eisenhauer, 2008, An Economic Definition of Middle Class,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 37,2: 103.

三、相關網站

61.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
62.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63.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http://survey.sinica.edu.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9.葉金標,2008,「臺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之探討」,財稅研究,第40卷,第1期,頁114-121。
2. 38.陳孟甫、林弘文,2007,「1994〜2005年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分析」,台灣經濟論衡,第5卷,第6期,頁1-22。
3. 36.成之約,2004,「部分時間工作發展與所得分配問題」,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221-237。
4. 34.鄭素珍,2003,「台灣產業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力變動之探討」,經濟研究,第3期,頁65-83。
5. 33.林金源、朱雲鵬,2003,「移轉所得對台灣所得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3期,頁501-538。
6. 32.曹添旺、張植榕,2000,「臺灣家庭高低所得階層屬性分布與所得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第3期,頁 344-361。
7. 30.薛承泰,1997,「「中下階級」或「工人階級」?-主觀階級認同的社經基礎」,調查研究,第3期,頁5-49。
8. 29.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臺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4期,頁39-63。
9. 28.曹添旺,1996,「臺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卷,第2期,頁181-219。
10. 26.林秋發、黃美玲,1994,「台灣省所得收入者所得分配之研究」,國立屏東商學學報,第2期,頁19-58。
11. 19.彭倩文,1987,「社會運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3期,頁29-36。
12. 8.莊文寬,2006,《我國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的演變》,行政院主計處。
13. 40.李宜,2008,「台灣勞動市場與薪資所得」,經濟前瞻,第118期,頁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