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1: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宜臻
研究生(外文):Yi-Chen Lee
論文名稱:都市設計審議執行成效之探討-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Urban Design Review:A Case Study of Public Open Space Systems in the New Civic Center of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劉立偉劉立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Wei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畫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都市設計審議都市設計台中市新市政中心開放空間
外文關鍵詞:urban designurban design reviewopen spaceNew Civic Center of Taichung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台灣地區對都市環境品質的要求大幅提升,都市設計為現今都市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法令條文雖稱完備,在各縣市之推動也行之有年,但各界對於都市設計的認知是否明確仍待評估,尤其是各縣市制定都市設計審議機制與成立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的執行成效,目前尚缺乏檢證。台灣最早落實都市設計審議的地區是在1980年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並成為日後各縣市操作都市設計審議時的參考依據。
台灣在執行都市設計管制,有一般性及重點式的規範,本研究主要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為整體之研究地區,屬重點式之都市設計審議方式,在1996年新市政中心細部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中提出以道路寬度為基準留設帶狀開放空間,並指定其退縮空間尺度與增設迴廊及騎樓尺度,預留寬敞的開放空間提供市民使用。
本研究透過專家學者問卷,明確地檢視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已建成部分的公共開放空間。首先,利用文獻回顧及田野調查將開放空間中所需評估之項目因子列出,進行專家學者的評選;第二,接著利用評選出之因子進行層級分析(AHP)專家學者問卷,計算出各評估項目之重要性;第三,利用研究調查區內之建成個案共13例,提供照片由專家學者評分;最後,將專家學者評估結果與層級分析問卷之重要性進行比較。
本研究針對台中市都市設計的審議制度成效進行探討,並以新市政中心公共開放空間的形塑作為討論的主軸。雖台中市政府訂定了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但在開放空間系統的建構上,藉由單一個案的審理方式來達成整體性的串連,成效相當有限,無法考慮到基地本身與鄰地、街廓與街廓間之關係、指定退縮空間的尺度利用、以及都市景觀的整體配置等結果。因此,本研究檢證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已建成之建築個案採用都市設計審議公共開放空間之執行成效,並強調整體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性。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in Taiwan. Urban design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urban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urban design regulations have been enacted and implemented in local governments for years, the recognition of urban design in urban development is still unclear, especi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review mechanism and urban design review board. Hsin-Yi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was the first in Taiwan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urban design review in 1980. This case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all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when implementing the review of urban design afterwards.
There are two standards of implementing urban design mechanisms in Taiwan: general and specific. This research mainly regards the special area of New Civic Center of Taichung City as the study area, which is the specific area of urban design review. In 1996, the first overall review of urban planning of the new government center’s detail plan proposed the use of road width as the standard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open space. In addition, the scales of the retreating space, winding corridor, and balcony were also designated to reserve spacious open space for the public.
This research uses a scholar and professional survey to examine the completed public open space in New Civic Center of Taichung City. Firs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field work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item factors that were needed to assess the public open space, and then the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help to select the suitable factors. Second, the chosen factor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the AHP questionnaire to calculate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ed items. Third, 13 finished cases regarding the study and investigated areas were used by means of providing photographs for the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Finally, scholar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HP questionnaire were discussed comparatively.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urban design review mechanisms in Taichung, whe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open space in New Civic Center was the main discussion part.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has stipulated review system of urban design. With regar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space system, only the review of one single case was used, so the effects of the overall connection were very limited.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t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cks and the scale use of designated retreating spaces, and the whole configur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were not yet considere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 of public open space in urban design review that was used by the completed case of New Civic Center’s special area,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hole public open space needs to be emphasiz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作流程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法令 8
第二節 都市設計之相關理論 13
第三節 都市設計審議 18
第三章 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之發展
第一節 台中市之都市發展 26
第二節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之發展與變遷 34
第三節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現況分析 38
第四節 台中市都市設計審議 44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調查地區 5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57
第三節 問卷設計 62
第四節 問卷發放與回收時程 71
第五章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調查分析
第一節 評估項目問卷結果分析 73
第二節 AHP問卷結果分析 79
第三節 建築基地個案調查結果分析 85
第四節 建築基地個案之評估因子重要性 106
第五節 建築基地整體調查分析 1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 專家學者問卷人員名單 127
附錄二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之探討-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為例」之研究專家問卷(一) 128
附錄三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之專家問卷(二) 136
附錄四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之專家問卷(三) 141



圖目錄
圖1-2-1 整體研究範圍 3
圖1-2-2 個案研究範圍 4
圖2-3-1 台北市審議之一般程序流程圖 24
圖3-1-1 1911年都市計畫歷程 30
圖3-1-2 1935年都市計畫歷程 31
圖3-1-3 2004年都市計畫歷程 32
圖3-3-1 土地使用分區圖 39
圖3-3-2 交通系統與環境特性 41
圖3-3-3 公共開放空間指定退縮 43
圖3-4-1 台中市建築應送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一般作業程序 46
圖4-1-1 個案研究調查範圍 54
圖4-1-2 研究調查地區完工進度 55
圖4-1-3 個案編號及退縮空間 56
圖4-2-1 AHP層級結構圖 59
圖4-2-2 研究問卷流程 61
圖4-3-1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組成要項架構圖 66
圖4-3-2 因子組成架構圖之初擬 66
圖4-3-3 本研究所建立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分析層級程序法之層級結構 68
圖5-1-1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因子確立 77
圖5-3-1 街廓A個案一問卷統計 86
圖5-3-2 街廓A個案二問卷統計 87
圖5-3-3 街廓A個案三問卷統計 89
圖5-3-4 街廓A個案四問卷統計 90
圖5-3-5 街廓A個案五問卷統計 92
圖5-3-6 街廓B個案一問卷統計 93
圖5-3-7 街廓B個案二問卷統計 95
圖5-3-8 街廓B個案三問卷統計 96
圖5-3-9 街廓C個案一問卷統計 98
圖5-3-10 街廓C個案二問卷統計 99
圖5-3-11 街廓C個案三問卷統計 101
圖5-3-12 街廓C個案四問卷統計 102
圖5-3-13 街廓C個案五問卷統計 104
圖5-5-1 街廓A現況示意圖 115
圖5-5-2 街廓B現況示意圖 116
圖5-5-3 街廓C現況示意圖 117


表目錄
表2-1-1 現行中央法規有關都市設計法源之條文一覽表 9
表2-1-2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施工篇第十五章 10
表2-2-1 場所舒適指標 16
表2-2-2 景觀優美指標 16
表2-3-1 台北市都市設計委員會職掌項目 23
表3-3-1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土地使用分區 38
表3-3-2 聯外道路 40
表3-3-3 區內道路 40
表3-3-4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周邊環境 41
表3-4-1 新市政中心及附近地區之審議指導原則 48
表3-4-2 規範性及原則性之審查內容 50
表4-1-1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變更前後面積對照 53
表4-1-2 土地使用強度分配表 53
表4-1-3 街廓內之個案施工進度 55
表4-2-1 AHP評估尺度意義說明表 58
表4-2-2 平均隨機指標值(RI)表 60
表4-3-1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準則初擬 67
表4-3-2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準則定義說明 69
表4-4-1 發送問卷統計 71
表4-4-2 問卷發放回收之統計 72
表5-1-1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之評估要項統計 73
表5-1-2 開放空間之公共性之評估因子統計 74
表5-1-3 人行連貫性之評估因子統計 74
表5-1-4 綠美化豐富性之評估因子統計 75
表5-1-5 環境整體性之評估因子統計 75
表5-1-6 確定都市設計審議成效之評估準則 78
表5-2-1 都市設計審議成效評估要項權重 79
表5-2-2 開放空間之公共性評估因子之權重 80
表5-2-3 人行連貫性評估因子之權重 80
表5-2-4 綠美化適宜性評估因子之權重 81
表5-2-5 環境整體性評估因子之權重 81
表5-2-6 評估因子之重要排序 82
表5-2-7 權重分析結果 84
表5-3-1 街廓A個案一照片 85
表5-3-2 街廓A個案一問卷統計 86
表5-3-3 街廓A個案二照片 87
表5-3-4 街廓A個案二問卷統計 88
表5-3-5 街廓A個案三照片 88
表5-3-6 街廓A個案三問卷統計 89
表5-3-7 街廓A個案四照片 90
表5-3-8 街廓A個案四問卷統計 91
表5-3-9 街廓A個案五照片 91
表5-3-10 街廓A個案五問卷統計 92
表5-3-11 街廓B個案一照片 93
表5-3-12 街廓B個案一問卷統計 94
表5-3-13 街廓B個案二照片 94
表5-3-14 街廓B個案二問卷統計 95
表5-3-15 街廓B個案三照片 96
表5-3-16 街廓B個案三問卷統計 97
表5-3-17 街廓C個案一照片 97
表5-3-18 街廓C個案一問卷統計 98
表5-3-19 街廓C個案二照片 99
表5-3-20 街廓C個案二問卷統計 100
表5-3-21 街廓C個案三照片 100
表5-3-22 街廓C個案三問卷統計 101
表5-3-23 街廓C個案四照片 102
表5-3-24 街廓C個案四問卷統計 103
表5-3-25 街廓C個案五照片 103
表5-3-26 街廓C個案五問卷統計 104
表5-4-1 街廓A個案一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6
表5-4-2 街廓A個案二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7
表5-4-3 街廓A個案三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7
表5-4-4 街廓A個案四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8
表5-4-5 街廓A個案五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8
表5-4-6 街廓B個案一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9
表5-4-7 街廓B個案二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09
表5-4-8 街廓B個案三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0
表5-4-9 街廓C個案一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0
表5-4-10 街廓C個案二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1
表5-4-11 街廓C個案三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1
表5-4-12 街廓C個案四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2
表5-4-13 街廓C個案五評估因子之重要性 112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1.Alexander, C. (1997),「新的都市設計理論」,黃瑞茂譯,台北:六和出版社。
2.Bentley, I. , Alcock, A. , Murrain, P. , McGlynn, S. and Smith, G. (1999),「共鳴的環境」,陳淑珍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3.Lynch, K. (1981),「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宋伯欽譯,台北:臺隆書店。
4.Lynch, K. (2004),「優質城市型態Good City From」,鄧華、陳朝暉、林慶怡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5.Madanipour, A. (1999),「都市空間設計」,張俊賢、余培威譯,台北:六和出版社。
6.Moughtin, C. (1998),「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王淑宜譯,台北:創興出版社。
7.Trancik, R. (1991),「找尋失落的空間」,謝慶達譯,台北:創興出版社。
8.內政部營建署(2008),「全國都計建管會議成果報告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9.方良玉(1994),「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之研究台中干城重劃區個案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學士論文。
10.王价巨(1998),「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王俊傑(2006),「都市計畫公共空間生產過程之公共性研究─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台中市政府(2005),「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概要」,台中:台中市政府。
13.台中市政府都發局(2008),「台中市都市空間整體發展先期規劃-台中市景觀綱要計畫」,高雄: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
14.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
15.何健銘(2003),「都市廣場開放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6.吳宗錤(1995),「新竹市都市設計制度與景觀管理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吳建德(2005),「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綱立(2006),從西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看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定位,「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55期,第111-146頁。
19.東昇工程顧問公司(2007),「台中市西屯區潮洋庄暨大姑婆串景工程規劃設計案期末報告書」,台中:台中市政府。
20.林怡秀(2008),「都市綠園道發展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明慧(2004),「台北市都市設計綱要計畫架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台北:創興出版社。
23.林欽榮(1996),都市設計與都市計畫暨建築管理作業體系整合之擬議架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學報」,第1期,第221-239頁。
24.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洪培晟(2003),「高雄市都市競爭優勢之探討—以鑽石模式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洪得娟(1994),「景觀建築」,台北:地景企業。
27.張嘉玲(2004),「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張樞(2000),「圖說建築」,台北:建築季刊雜誌社。
29.許育瑞(2002),「新市區建設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都市設計規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0.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台北:創興出版社。
31.陳威廷(2001),「以都市設計之觀點探討台灣現行開發手段之問題─以台南市五期重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陳荊洲(2003),「實施都市設計地區景觀計畫之研究─以新市區建設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陳婉婷(2002),「民間開發業配合都市設計審議機制執行之現況研究─以台中市新市政專用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曾梓峰(2006),台中市景觀綱要計畫之初探,「台中市都市景觀研討會會議資料」,高雄:高雄國立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35.曾漢洲(1999),「國土計畫法通過後計畫審議機制建構之研究─以重大建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6.賀士麃(2005),台北市都市設計制度之研究,「南亞學報」,第25期,第31-44頁。
37.馮正民、林楨家(199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8.黃景旺(1999),「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實施都市設計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9.黃瑞茂(1993),台北市都市設計發展經驗回顧(上),「建築師雜誌」,第226期,第66-75頁。
40.黃瑞茂(1993),台北市都市設計發展經驗回顧(下),「建築師雜誌」,第228期,第80-87頁。
41.黃瑞茂(1998),台北市都市設計實踐與相關議題的浮現,「空間雜誌」,第103期,第113-126頁。
42.楊敏芝(1996),都市開放空間設計指標建立之研究,「朝陽學報」,第1期,第147-169頁。
43.楊婷如(2005),「都市設計管制下信義計畫區都市空間型塑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4.劉家銘(2005),「河岸發展親水公園開發潛力評估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蔡侑妤(2007),「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發展歷程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6.鄭建科(2003),「都市公共開放空間之環境品質與社會生產─台北西門町地區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7.賴韋廷(2008),「從開發者角度探討高價住宅之開發投資特性─以台中新市政中心及國美館鄰近地區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8.謝伯昌(1995),「都市開放空間模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9.謝松林(2006),「鋼構通信鐵塔防蝕能力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0.鍾文煌(2001),「台中市都市設計審議機制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鍾英瑞(1999),「都市設計規範形成之研究─從預期成效到設計規範」,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2.簡培如(2006),「二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網址
1.台中市政府(2008),http://www.tccg.gov.tw/。
2.台中市政府都市發展處,http://work.tccg.gov.tw/UrbanIndex_NEW/Web/Index.aspx。
3.台中市都市設計服務網(2010),http://211.22.139.197:8080/SB/web_page/SBA010100.jsp。
4.台中市都市設計審議資訊系統(2008),http://www.eztrust.com.tw/city/。
5.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http://www.udd.taipei.gov.tw/。
6.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2009),國政研究報告,都市發展與都市更新,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15.htm。
7.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http://urban-web.kcg.gov.tw/ksnew/index.jsp。
8.淡江大學建築系(2009),城市中的開放空間,http://www.arch.tku.edu.tw/。
9.營建署全球資訊網(2008),http://www.cpami.gov.tw/web/index.php。

貳、英文文獻
1.Downs, A. (1998). Urban affairs and urban policy,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 Edward Elgar.
2.Ellin, N. (1996). Postmodern Urban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3.Heckscher, A. (1977). Open Space: The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Harper & Row.
4.Krier, R. (1979). Urban Space,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5.Lynch, K. (1971). Site Planning, 2nd ed., The M.I.T.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