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書目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
學研究。6:354-376。
內政部(1995)。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刊。
內政部社會司(1996)。中華民國84年國家建設研究會。社會福利研究分組會實
錄。
內政部(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社區發展季刊。110:517-
526。
內政部(2005)。社區照顧模式比較分析。「打造跨界平台,社區照顧一起來」研討
會會議實錄。
內政部社會司(2007)。北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論壇暨成果交流觀摩會大會導覽手
冊。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文
化出版社。
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
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行政院94年5月18日院台內字第
0940016301號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農業統計年報。
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2006)。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
婦女之評估結果。社區發展季刊。113:143-160。
宋麗玉(2008)。優點個案管理。新竹市政府九十七年度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教育訓練
研習手冊。
沈慶盈(2008)。復原力與社會工作。應用心理研究。39:1-10。
李聲吼(2007)。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42。
李建興(2000)。社區資源。社會工作辭典:頁25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社。
杜立偉(1999)。關西土地公田野初探。新竹文獻雜誌創刊號。新竹縣政府。呂民璿(2002)。社會工作個案研究:方法、探討與處遇。台北市:洪葉文化。
呂椿偉(2008)。台北縣市政府執行「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治理模式之
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為例。內政部社會司
研究報告。
林勝義(1999)。如何以社區發展方式推動福利社區化-蘇澳經驗。社區發展季刊。87:52-57。
林明禛(2006)。從多元資源網絡談老人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115:141-149。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蘭因(2007)。資源網絡建構之探討-從立心基金會老人服務經驗出發。天主教輔仁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蘭因(2007)。萬華社區動員網絡與協力結盟。社區化的福利服務。台北市:松慧。
林蘭因、羅秀華、王潔媛(2007)。照顧老人的外展服務。社區化的福利服務。台北
市:松慧。
林志哲(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第43卷。1:1-8。
尚榮安 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邱創森(2008)。關西太和宮的小故事。牛欄河畔。第23期。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
會。
邱創森(2008)。關西金錦山的義民廟。牛欄河畔。第24期。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
會。
洪德仁、周家慧(2007)。營造一個讓人感到幸福健康的社區建構北投社區健康福祉網
絡的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16:193-212。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輔導季刊。第41卷。2:37-45。
施教裕(1998)。老人福利社區化之理念與運作實務-以社區獨居老人為例。全國獨居
老人需求與社區照顧研討觀摩會手冊。內政部。
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和問題探討(上、下)。社會福利月刊(141、142):16-39,18-24。
施教裕(1999)。埔里福利社區化的工作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87:72-109。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阿
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客家文化論文集。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
市:心理出版社。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正中書局。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
會。
徐立忠(1997)。高齡學導論。台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翁毓秀(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台南市安平區為例。內政部社會
司研究報告。
翁毓秀(2000)。高齡化社會。社會工作辭典:頁453。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翁慧圓(2006)。兒童福利專業資源網絡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173-185。黃松林(2005)。如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理念與實務。南投:內政部社會福利工
作人員研習中心。
黃松林、許秀月(2006)。社區照顧哲學觀點與健康促進實務。南投:內政部社會福利
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黃國憲(2000)。關西鎮誌。關西鎮公所。
黃源協(1999)。福利社區化的迷思與省思-以鹿港實驗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121-134。
黃源協(2006)。社會資源網絡建構與個案管理實務-以中部四區為例。社區發展季
刊。115:65-77。
黃敦敬、楊長青(2005)。從新竹縣立文化中心來看傳統客家建築。新竹文獻。21:78-91。
黃文彥(2006)。合作與參與:社區發展的困境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15:408-418。
許榮宗(2000)。社區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辭典:頁259。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許釗涓、蔡素芬、李慧玲(2006)。高雄市社會福利資源網絡與行銷策略。社區發展季
刊。115:21-29。
陳武雄(1997)。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政策規劃與具體作法。社區發展季刊。77:7-12。
陳明珍(2005)。從資源網絡連結看社區照顧網之建構—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實施運
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476-49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錦煌(2006)。幸福之網:社區照顧之社區式服務。台北市:內政部。
陳玉蟾(2007)。「社區愛鄉博覽會」後記。牛欄河畔。第20期。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
化協會。
陳建松(2007)。桃園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輔導經驗。桃園縣政府。
郭靜晃(2006)。親職教育之內容分析與網絡建立。社區發展季刊。115:39-52。張維安、謝世忠(2004)。台灣客家族群史。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秀玉(2004)。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研究-社會工作優勢觀點。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張秀玉(2005)。從增強權能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嬰幼兒其家庭之處遇方法。社區發展季
刊。109:486-500。
張秀玉(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
張英陣(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內政部社會
司研究報告。
張英陣、李慕恩(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推動原則與模式-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87:110-120。
張英陣(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市:洪業文化。
張淑華(2005)。社區參與式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角色之探討-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
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卷。5:
56-73。
曾中明(2006)。弱勢者照顧資源網絡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15:8-20。彭振雄(2006)。從調查傳統建築看關西人文風貌。牛欄河畔。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2007)。新竹縣耕地面積年報表。
萬育維(1998)。福利社區化之理論與原則。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市:社區營
造學會。
萬育維(2000)。福利社區化。社會工作辭典:頁675。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萬育維(2001)。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出版社。
萬育維(2007)。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瑩(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內政部社會司
研究報告。
楊瑩(1999)。社區工作模式在福利社區化過程中之運用-以鹿港實驗計畫為例。社區
發展季刊。87:35-51。
楊明勳(2007)。話說東興社區。牛欄河畔。第17期。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蔡美慧譯(2001)。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實務指南與工作手冊。喜瑪拉雅研究發展
基金會。
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324-334。
趙珍妮(2006)。高齡化社會社區照顧的困境與現況探討—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的運
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281-298。
趙善如、趙仁愛譯(2001)。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社。
趙善如(2006)。從復原力觀點解析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
刊。114:147-158。
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2007)。社區照顧關懷
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7:186-217。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弘煌(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為例。內政部社會
司研究報告。
劉弘煌(1999)。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台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
展季刊。87:58-71。
劉珠利(2007)。協助受創傷女性復原的新潮流-著重宗教與靈性的社會工作實務。社
區發展季刊。117:98-129。
鄭琳倩、許水鳳(2007)。新移民家庭服務。社區化的福利服務。台北市:松慧。
薛琴(2003)。關西太和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新竹縣文化局。
賴兩陽(2006)。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洪葉文化出版社。
賴兩陽(2007)。國家、社區與行動研究:桃園縣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的省思。台灣社區
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教授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羅玉琴(2007)。關西的傳統行業-打鐵店。第19期。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論文。
羅秀華(2007)。社區結盟的本土實踐。台北市:松慧文化。
羅秀華、張美珠(2007)。社區化的福利服務。台北市:松慧文化。
蕭金源(2005)。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運作之評論—以六甲鄉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9:492-504。
蕭玉煌(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時代意義與政策規劃。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
北市:社區營造學會。
蕭文高(2007)。台灣社區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關漢中、張美珠等(1995)。台北市萬華區老人社區照顧實驗計劃尋回艋舺的愛成果報
告。「台港社區照顧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內政部社會司、台北市政府社會
局。
鐘文君(2002)。以增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童福利期刊。3:169-178。
二、英文參考書目
Brun, C. & Rapp, R. C. (2001). Strengths-based case management: Individuals’ perspectives on strengths and the case manager relationship. Social Work, 46(3), 278-288.
Cohen, B. (1999). Intervention and supervision in strengths-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Families in Society, Sept/Oct, 1-17.
Dejong, P. & Miller, S. D. (1995). How to interview for client strengths. Social Work, 40(6), 729-736.
Graybeal,C. (2001). Strengths-based social work assessment:Transforming the dominant paradigm.Families in Society,82(3),233-242.
Hurdle, D. E.(2002). Native Hawaiian traditional healing:Culturally based interven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47(2),183-191.
Long, D. D., Tice, C. J., Morrison, J. D.(2006) .Macro Social Work Practice:A
Rapp, C. A. (1998).The Strengths Model.Oxford University Press,N.Y.
Saleebey, D.(1992).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Longman, N.Y.
Saleebey, D.(1996).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Longman, N.Y.
Sullivan, W. P. (1992). Reclaiming the community: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and deinstitutionalizeation. Social Work, 37(3), 2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