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6: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文富
研究生(外文):Wen-Fu Cheng
論文名稱:從羅爾斯正義觀論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政策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olicy of Elementary Schools Merger from John Rawls’s Conception of Justice
指導教授:林永崇林永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Chu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羅爾斯學校整併教育機會教育經濟正義二原則差異原則無知之幕
外文關鍵詞:John Rawlsschool mergereducational opportunityeconomics of education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difference principleveil of ignor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台灣早期經濟起飛,都市化使人口往市區流動,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問題,造成偏遠地區與鄉村學校規模縮小,甚至招生不足自然廢校。政府於1987年開始意識到小規模學校的教育成本問題;以經濟觀點來看,學校規模過小不符合經濟效益,學校整併乃成為政府節省成本的考量項目之一。整併初期仍以民意為主要考量,但各縣市政府在財政的壓力之下,以學校最適規模經濟研究為基礎,開始積極進行整併。
學校在最適規模經濟的考量下,學校效能是否真能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是否真能提高?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是否能用經濟效益來考量?本文以羅爾斯正義觀檢視學校整併政策,乃因羅爾斯提出正義二原則內涵對效益觀點修正,同時不反對追求效益的精神,並考慮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社會最不利者的狀況下做出決策,確立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被剝奪。本文根據正義二原則,檢視學校整併政策之教育經濟規模相關理論,以及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決策過程等問題。
教育的作用在於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使人民享有社會文化與參與社會事務,提供每個人自身的價值感與自信感。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國家應滿足所有公民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並以法律條文保障之;相對於學校整併政策以考量經濟效益為主,忽略不同區域少數民眾對教育的需求。羅爾斯用無知之幕掩蓋每個人的社會位置,在每個人都有可能成這些少數民眾的狀況下,是否仍同意學校整併政策。同時,我國法律對弱勢與偏遠地區學校皆明文規定,經費要優先且從寬編列,與羅爾斯強調對於天生不利的社會成員,應提供更多教育經費與訓練培養,讓這些人在獲取社會各項地位、職位與財貨的機會平等之概念相同。整併政策缺乏考慮社會不利者真正之需求,除非能夠透過較多的關注在教育有利者,同時也能提升不利者的狀態,這種互惠的狀況下,整併政策是被允許的。也就是說,整併學校以後,雙方都能真正受益,教育資源更豐沛、學習效能提升,對雙方的學生有利,那麼整併政策就具有正當性且符合社會正義。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during early years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of many areas, causing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downtown areas. The low-birth rate problem that is becoming worse in recent years has further shrunken the scale of many schools located in remote and rural areas. Some of these schools were even closed due to insufficient enrollment of students. As early as 1987, our government was aware of the cost of education in small schools.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small schools are not economically effective, and school merger is one of the options consider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duce the cost of educ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merging schools, public opinions should always be prioritized. However, due to financial pressure, all local governments have no choice but to merge schools based on the optimal economic scale of schools.
Under considerations of the optimal scale of economy, can school effectiveness be enhanced through merger? Can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be improved? Can students’ right to education be evaluated by economic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chool merger policy based on John Rawls’s conception of justice. John Rawls proposed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to rectify the view of economic benefits. John Rawls did not oppose the pursuit of effectiveness but he also argued that everyone could be the least-advantaged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uggesting that no one can be deprived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ditions for life. Based on John Rawls’s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heories supporting integration and merging of school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scale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issues related to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are to facilitate social mobility, allow people to enjoy social culture and be involved in social affairs, and create a sense of self value and confidence in everyo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 government of any nation should satisfy its citizens’ needs for education and protect their right to education through stipulation of laws. School merger is a policy that considers only economic effectiveness and ignores the needs for education among the minority in remote areas. John Rawls proposed that principles of justice should be decided on the condition that people are behind a veil of ignorance. That is to say, if all people are blinded to their social positions and every one of them is likely to become the minority, will they still agree with the school merger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our nation, budgets should be prioritized and particularly extended for the disadvantaged and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The intent of these laws is consistent with John Rawls’s idea that more budgets and training should be offered to members who are born disadvantaged, allowing them to access all offices, positions, and wealt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The school merger policy ignores the needs of 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 Such policy is permitted only when the disadvantaged can be benefited while more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advantaged. In other words, school merger can still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legitimacy and social justice if it can benefit both the advantaged and the disadvantaged, enrich education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ll of them,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目 錄
誌謝…………………………………………………………………….Ⅰ
摘要…………………………………………….………………………Ⅱ
ABSTRACT…………………….…………………………………...…Ⅲ
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10
第四節 預期成果……….………………………………………. 13
第二章 羅爾斯正義論之要義……………….………………………. 14
第一節 羅爾斯正義相關理論……………….……………..…... 14
第二節 正義的基本理念……….……………………………..... 17
第三節 正義二原則……………….……………………………. 24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台灣國民小學學校整併問題分析………………………….. 34
第一節 學校整併政策沿革………………………….…………. 34
第二節 教育機會均等之爭議………………………………...... 40
第三節 學校規模經濟考量與整併政策.………………………. 45
第四節 缺乏正義基礎的整併政策.……………………………. 52
第四章 正義導向的學校整併……………………………………….. 54
第一節 從正義理念思考學校整併過程……………………….. 54
第二節 從無知之幕反省義務教育………………………….…. 59
第三節 從正義二原則檢視整併政策…….……………………. 62
第四節 效益與正義的衝突……………………………….……. 73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75
第一節 超越效益的正義考量.…………………………………. 75
第二節 預期成果檢視…………….……………………………. 77
第三節 未來展望……………….………………………………. 78
參考文獻…………….………………………………………………... 79
附錄一………….……………………………………………………... 84
參考書目
一、專書
Gensler, Harry J.著,周伯恆譯,《倫理學入門》,台北:韋伯,1999年。
Rachels, Jame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awls, John,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awls, John著,李少軍等譯,《正義論》,台北:桂冠,2003年。
Rawls, John著,李國維等譯,《萬民法》,台北:聯經,2005年。
Rawls, John著,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上海:三聯,2002年。
Rawls, John著,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2002年。
吳老德,《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台北:五南,2001年。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點,2002年。
何懷宏,《公平的正義:解讀羅爾斯『正義論』》,山東:人民,2002年。
林火旺,《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2004年。
林文達,《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1984年。
侯世昌、楊銀興,《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2005年。
許添明,《教育財政制度新論》,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
郭添財,《教育規模經濟》,台南:漢風,1997年。
張芳全,《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張福建,〈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其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收錄於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281-304。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楊瑩,《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蓋浙生,《教育財政學》,台北:東華,1989年。
蓋浙生,《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1993年。
趙敦華,《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1988年。
應奇,《羅爾斯》,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戴華,〈個人與社會正義:探討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道德人」〉,收錄於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257-280。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二、期刊、會議論文
王貿、蘇源恭,〈患寡又患不均?為地方教育財政把脈〉,《教育沙龍系列五》,2009年,頁3-10。
吳政達,〈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9卷第1期,2006年,頁23-41。
吳勁甫,〈從羅爾的正義觀談教育機會均等〉,《學校行政》第25期,2003年,頁53-63。
邱玉蟾,〈澳洲少子化時代之學校裁併調整-個案審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74期,2007年,頁151-166。
巫有鎰、黃毅志,〈山地原住民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台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9卷第1期,2009年,頁41-89。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2005年,頁35-52。
林永崇,〈目的論與義務論交會點-康德論促進他人的幸福為目的〉,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2008年度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8年10月25-26日。
林永崇,〈邁向「法權-公民社會」的鴻溝-羅爾斯對康德政治哲學的批評〉,發表於第11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年3月28-29日。
林永崇,〈哈伯瑪斯與羅爾斯的辯論:道德與政治的關係〉,發表於「文化哲學論壇」,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年6月11日。
林秀珍,〈西方的正義概念初探〉,《鵝湖月刊》第268期,1997年,頁49-56。
林孟儀、林妙玲,〈上學好難〉,《遠見》第243期,2006年,頁149-160。
徐易男,〈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第37期,2005年,頁182-195。
陳奎熹,〈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第25期,1996年,頁4-6。
陳麗如,〈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第9期,2005年,頁121-152。
陳幸仁、王雅玄,〈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頁1-30。
商永齡,〈超額教師處理機制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第58期,2008年,頁198-215。
張茂源,〈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第31期,2004年,頁266-275。
張鐸嚴,〈從羅爾斯正義論談成人終身教育的社會意義〉,《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93年,頁139-152。
張國聖,〈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通識研究集刊》第4期,2003年,頁1-18。
張彩鳳,〈梨山首設國中學子就近升學〉台中:國語日報,檢索日期:2010.5.12,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588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歷年暨97~111學年度學生數推估〉,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9.12.05,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縣市別校數民80~98學年度〉,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10.5.02,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黃俊傑,〈「小校整併」政策省思〉,《國教之友》第59卷第4期,2008年,頁71-78。
黃俊傑,〈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第56期,2008年,頁155-169。
曾南薰,〈小型學校整併必要性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第11期,2004年,頁19-26。
葉運偉,〈從學校經營規模談學校整併---屏東縣小型學校合併計畫為例〉,《教育政策論壇》第11期,2004年,頁12-18。
鐘巧如,〈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國民小學學校經營規模調整評估〉,《學校行政》第44期,2006年,頁187-204。
三、學位論文
何肯忞,《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高雄: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美慧,《小型國民小學家長面臨學校整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炳銅,《台北縣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台北:國北師初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郭添財,《臺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模之衡量》,台北:政治大學教育學類博士論文,1996年。
郭慶發,《國民小學學校規模、組織鬆散結合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北師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賢舜,《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崇桓,《嘉義縣國民小學學校素質因素及學校經營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嘉義:嘉義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溫意琳,《花蓮縣小規模國民小學廢校政策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金山,《台灣人口成長與國民小學校數調整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政達,〈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9卷第1期,2006年,頁23-41。
2. 吳政達,〈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9卷第1期,2006年,頁23-41。
3. 吳勁甫,〈從羅爾的正義觀談教育機會均等〉,《學校行政》第25期,2003年,頁53-63。
4. 吳勁甫,〈從羅爾的正義觀談教育機會均等〉,《學校行政》第25期,2003年,頁53-63。
5. 邱玉蟾,〈澳洲少子化時代之學校裁併調整-個案審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74期,2007年,頁151-166。
6. 邱玉蟾,〈澳洲少子化時代之學校裁併調整-個案審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74期,2007年,頁151-166。
7.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2005年,頁35-52。
8.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2005年,頁35-52。
9. 林秀珍,〈西方的正義概念初探〉,《鵝湖月刊》第268期,1997年,頁49-56。
10. 林秀珍,〈西方的正義概念初探〉,《鵝湖月刊》第268期,1997年,頁49-56。
11. 徐易男,〈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第37期,2005年,頁182-195。
12. 徐易男,〈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第37期,2005年,頁182-195。
13. 陳麗如,〈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第9期,2005年,頁121-152。
14. 陳麗如,〈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第9期,2005年,頁121-152。
15. 商永齡,〈超額教師處理機制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第58期,2008年,頁19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