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
Gensler, Harry J.著,周伯恆譯,《倫理學入門》,台北:韋伯,1999年。
Rachels, Jame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3.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awls, John,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awls, John著,李少軍等譯,《正義論》,台北:桂冠,2003年。
Rawls, John著,李國維等譯,《萬民法》,台北:聯經,2005年。
Rawls, John著,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上海:三聯,2002年。
Rawls, John著,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2002年。
吳老德,《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台北:五南,2001年。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點,2002年。
何懷宏,《公平的正義:解讀羅爾斯『正義論』》,山東:人民,2002年。
林火旺,《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2004年。
林文達,《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1984年。
侯世昌、楊銀興,《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2005年。
許添明,《教育財政制度新論》,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
郭添財,《教育規模經濟》,台南:漢風,1997年。
張芳全,《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張福建,〈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其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收錄於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281-304。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楊瑩,《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蓋浙生,《教育財政學》,台北:東華,1989年。
蓋浙生,《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1993年。
趙敦華,《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1988年。
應奇,《羅爾斯》,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戴華,〈個人與社會正義:探討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道德人」〉,收錄於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257-280。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二、期刊、會議論文
王貿、蘇源恭,〈患寡又患不均?為地方教育財政把脈〉,《教育沙龍系列五》,2009年,頁3-10。
吳政達,〈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9卷第1期,2006年,頁23-41。吳勁甫,〈從羅爾的正義觀談教育機會均等〉,《學校行政》第25期,2003年,頁53-63。邱玉蟾,〈澳洲少子化時代之學校裁併調整-個案審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74期,2007年,頁151-166。巫有鎰、黃毅志,〈山地原住民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台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9卷第1期,2009年,頁41-89。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2005年,頁35-52。林永崇,〈目的論與義務論交會點-康德論促進他人的幸福為目的〉,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2008年度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8年10月25-26日。
林永崇,〈邁向「法權-公民社會」的鴻溝-羅爾斯對康德政治哲學的批評〉,發表於第11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年3月28-29日。
林永崇,〈哈伯瑪斯與羅爾斯的辯論:道德與政治的關係〉,發表於「文化哲學論壇」,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年6月11日。
林秀珍,〈西方的正義概念初探〉,《鵝湖月刊》第268期,1997年,頁49-56。林孟儀、林妙玲,〈上學好難〉,《遠見》第243期,2006年,頁149-160。
徐易男,〈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第37期,2005年,頁182-195。陳奎熹,〈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第25期,1996年,頁4-6。
陳麗如,〈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第9期,2005年,頁121-152。陳幸仁、王雅玄,〈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頁1-30。
商永齡,〈超額教師處理機制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第58期,2008年,頁198-215。張茂源,〈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第31期,2004年,頁266-275。張鐸嚴,〈從羅爾斯正義論談成人終身教育的社會意義〉,《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93年,頁139-152。
張國聖,〈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通識研究集刊》第4期,2003年,頁1-18。張彩鳳,〈梨山首設國中學子就近升學〉台中:國語日報,檢索日期:2010.5.12,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6588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歷年暨97~111學年度學生數推估〉,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9.12.05,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縣市別校數民80~98學年度〉,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10.5.02,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黃俊傑,〈「小校整併」政策省思〉,《國教之友》第59卷第4期,2008年,頁71-78。
黃俊傑,〈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第56期,2008年,頁155-169。曾南薰,〈小型學校整併必要性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第11期,2004年,頁19-26。
葉運偉,〈從學校經營規模談學校整併---屏東縣小型學校合併計畫為例〉,《教育政策論壇》第11期,2004年,頁12-18。
鐘巧如,〈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國民小學學校經營規模調整評估〉,《學校行政》第44期,2006年,頁187-204。三、學位論文
何肯忞,《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高雄: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吳美慧,《小型國民小學家長面臨學校整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吳炳銅,《台北縣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台北:國北師初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郭添財,《臺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模之衡量》,台北:政治大學教育學類博士論文,1996年。郭慶發,《國民小學學校規模、組織鬆散結合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國北師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賢舜,《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黃崇桓,《嘉義縣國民小學學校素質因素及學校經營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嘉義:嘉義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溫意琳,《花蓮縣小規模國民小學廢校政策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劉金山,《台灣人口成長與國民小學校數調整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