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2: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秉宏
研究生(外文):Ping-Hung Lin
論文名稱:以線性迴歸法推論產品造形可行解答
論文名稱(外文):A product form inference model based on linear regression
指導教授:張建成張建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Che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產品造形設計語意差異分析法線性迴歸內插法與外插法
外文關鍵詞:product form design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SD)linear regressinintra-plorationextra-plo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產品的發想與造形設計是設計師不可缺乏的,設計師往往藉由視覺感官,運用與整合數位化設計資訊的工具,產生更有創意及符合消費者需求之產品。在設計發想階段,若能提供設計師某種輔助造形意象發展之工具,則有助於設計師參照消費者需求,得到所需要的造形意象。在產品造形感性研究和線性迴歸的基礎下,本研究研擬一個產品造形風格推論模式,藉助內插法與外插法的觀念,由現行的產品造形意象推論不同程度的風格造形。
本研究提出一個包含四個步驟的產品造形風格推論模式,步驟一,蒐集產品樣本與風格意象,透過語意差異分析法,建立消費者之風格意象資料庫。步驟二,建立產品造形之型態分析表,進行數量化I類分析產品設計因子對目標風格之效益。步驟三,使用窮舉法萃取重要設計因子,從線性迴歸公式進行內插與外插產品造形風格之推論。最後,建立推論樣本原型,針對所推論之內插與外插產品造形解答,以語意差異分析法驗證之推論,做為產品設計師發展造形的參考。為驗證產品造形風格推論模式,本研究以直立式手機的造形性因素向度和感性風格意象為案例,發展同一風格層面不同的造形意象。

關鍵字:產品造形設計、語意差異分析法、線性迴歸、內插法與外插法
Designers cannot do without product idea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product form. In most cases, designers will apply digitalized tool to create products that are creative and able to meet the consumer’s needs through the visual channel of sense. During the idea development stage, it will be helpful for designers to work out a suitable product image according to the consumer’s needs if some assistant tool can be offered for the inference of suitable product images. Based upon the Kansei studies of product form and linear regression concept, the author proposed a product form inference model for specific styles. With the help of intro-and-extra-interploration, different product images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resent product images.
Four steps were adopted in the product form inferenc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First, representative product image samples and image words were collected to build up the product styling image database through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Next, morphological chart was set up for the analysis of product form, from which a quantification type I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utilities of different design factors of product form for the goal image. Third, an exhausitive searching from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goal image. From the relatively important design factors, typical images along the goal image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manipulaton of important design factors by the applicaton of intra-ploration and extra-ploration. Finally, typical product image samples for the specific image were built up from computer graphics software and evaluated by target users.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duct form inference model, bar type mobile phone design was sued as a practical example for the inference of form and emotional goal images. Different alternatives of mobile phones were generated form the procedure.

Keywords:product form design,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SD), linear regressin, intra-ploration, extra-ploration
目 錄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背景 2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範圍界定與限制 4
1.4.1 研究範圍界定 4
1.4.2 研究限制 5
1.5 研究架構與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感性工學 7
2.2 產品造形分析 10
2.3 風格認知研究 12
2.4 行動電話相關文獻研究 15
2.5 造形形變 17
2.6 內插法與外插法 18
2.7 產品造形內插與外插可行解答推論模式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3.1 蒐集與篩選產品樣本 22
3.2 蒐集與挑選風格意象語彙 24
3.3 SD語意差異分析法 24
3.4 先期測試問卷調查 25
3.5 先期測試問卷調查之資料篩選 26
3.6 正式測試問卷調查 28
3.7 型態分析 28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30
4.1 直立式手機整體造形風格分析 31
4.2 直立式手機偏好度相關分析 33
4.3 直立式手機造形特徵分析 34
4.4 直立式手機風格定位分析 38
4.5 直立式手機造形性因素之產品造形推論 42
4.6 直立式手機感性風格意象之產品造形推論 60
4.7 直立式手機造形分析與推論結果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5.1 研究結論 78
5.2 本研究對學術研究和實務設計的具體貢獻 80
5.3 本研究之侷限與不足 80
5.4 後續研究與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中文部分 82
英文部分 85
附 錄 87
附錄一 先期測試之問卷調查 87
附錄二 正式測試之問卷調查 108
附錄三 結果驗證之問卷調查 121
附錄四 30個直立式手機樣本特徵與資訊 123
個人簡介 124
中文部分:
1.Baxter Mike(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張建成 譯,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2.SOLSO(1998),認知心理學,吳玲玲 譯,台北市:商智文化。
3.Virginia Postrel(維吉妮亞.帕斯楚)(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閻蕙群、陳俐雯 譯,台北市:商智文化。
4.王宗興(2002),自行車車架造形特徵對意象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白雲同(2003),行動電話造形特徵對於消費者辨識與分類特性的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6.周君瑞、陳鴻源、劉家成、陳國祥、張育銘、管倖生、鄧怡莘(2000),電動刮鬍刀產品造形與感性之關連性研究,工業設計,第103 期,明志技術學院。
7.周君瑞(2001),複合感性意象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周君瑞、陳國祥(2003),感性化產品造形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2003年4月。
9.林忠志(2003),應用特徵導向與類神經網路於產品造形衍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汪宗慶(2005),產品識別造形文法規則的推導與應用-以NOKIA行動電話演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林桓瑜(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於意象圖表的建構與應用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高清漢(2002),從風格原型-看泳鏡造形特徵與意象的關係,設計學報第7卷第1期2002年2月。
13.張建成(2000),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14.張建成、吳俊杰、劉淑君(2007),系列化產品造形風格與設計手法研究以OLYMPUS數位相機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4期2007年12月。
15.陳俊智、莊明振(2006),以行動電話為例探討灰色田口方法於產品美感品質最佳設計研究,設計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年3月。
16.陳坤淼、陳玲鈴(2007),即時繪圖虛擬原型與實體模型之產品造形真實度認知研究-以汽車造形設計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3月。
17.陳怡貞(2002),消費者採用行為與意象感受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陳璽任(2007),消費者對不同相似程度產品觀察模式之探討-以手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莊雅量、陳玲鈴(2007),擴充性感性意象調查與分析系統,設計學報第12卷第3期2007年9月。
20.莊明振、蕭坤安(1996),建構圈椅風格的造形要素及其操作之探討,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1996年7月。
21.莊明振、馬永川(2001),以微電子產品為例探討產品意象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設計學報第6卷第1期2001年1月。
22.莊明振、陳俊智(2004),產品形態特徵與構成關係影響消費者感性評價之研究,設計學報第9卷第3期2004年8月。
23.莊柏宣(2006),形變造形之情感意象預測與探討-以沙發椅造形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4.張文智、陳旻樺(2004),產品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之相關性研究,設計學報第9卷第3期2004年9月。
25.梅宜冬(2003),從感性觀點探討數位產品造形意象特質-以數位攝影機為例,大業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黃台生(2007),產品造形意象元素設計系統之研究-以行動影音產品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4期2007年12月。
27.黃美菁(2000),行動電話偏好意象建構造形法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彭鎧立(2000),風格是必要的信仰,台北市:皇冠叢書。
29.鄧建國、莊明振(2008),應用情感喚醒的造形聯想設計模式探討,設計學報第13卷第3期2008年9月。
30.游曉貞、陳國祥、鄧怡莘(2007),Mackintosh座椅風格型態建構研究,設計學報第12卷第3期2007年9月。
31.蔡明錡(2000),電腦輔助產品造形設計模式於網際網路上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2.練季旺(2003),消費者對產品造形偏好之推論模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3.劉峪瑄(2006),產品造形視覺舒適因素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4.盧彥年(2008),產品造形引發象徵性意象之研究,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5.蕭坤安、陳建雄(2003),造形影響辨識與記憶之研究,設計學報第8卷第1期2003年3月。
36.蕭坤安、陳玲鈴(2005),造形形變於產品造形情感意象上的探討-以壺類產品為例,設計學報第10卷第3期2005年9月。
37.蕭坤安(2006),產品造形情感意象的認知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38.蕭坤安(2006),造形複雜度認知與視覺記憶關係之探討,設計學報第11卷第4期2006年12月。
39.謝政峰(2002),產品造形屬性對使用者感官意象的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0.魏雅萍(2000),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對造形認知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1.Hua-Cheng Chang, Hsin-Hsi Lai, Yu-Ming Chang(2006). Expression modes used by consumers in conveying desire for product form: A case study of a c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36 p.3–10.
2.Hsin-Hsi Lai, Yang-Cheng Lin, Chung-Hsing Yeh(2005). Form design of product image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 models.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32 p.2689–2711.
3.Hsin-Hsi Lai, Yang-Cheng Lin, Chung-Hsing Yeh, Chien-Hung Wei(2006). User-oriented design for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n product design.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100 p.253–267.
4.Jean-Francois Petiot, Bernard Yannou(2004).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for a better comprehension spec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roduct seman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33 p.507-525.
5.Kun-An Hsiao, Lin-Lin Chen(2006).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roduct sh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36 p.553-564
6.Kyungmee Choi, Changrim Jun(2007).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Kansei factors of tactile sense regard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Applied Ergonomics 38 p.53–63.
7.Ming-Chuen Chuang, Yung-Chuan Ma(2001). Expressing the expected product images in product design of micro-electronic produ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7 p.233-245.
8.Ming C. Chuang, Chien C. Chang, Shang H. Hsu(2001). Perceptual factors underlying user preferences toward product form of mobile pho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7 p.247-28.
9.Shang H. Hsu, Ming C. Chuang, Chien C. Chang(2004). A semantic differential study of designers' and users' product form per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5 p.375-391.
10.Yang-Cheng Lin, Hsin-Hsi Lai, Chung-Hsing Yeh(2007). Consumer-oriented product form design based on fuzzy logic: A case study of mobile pho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37 p.531–5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 周君瑞、陳鴻源、劉家成、陳國祥、張育銘、管倖生、鄧怡莘(2000),電動刮鬍刀產品造形與感性之關連性研究,工業設計,第103 期,明志技術學院。
2. 6. 周君瑞、陳鴻源、劉家成、陳國祥、張育銘、管倖生、鄧怡莘(2000),電動刮鬍刀產品造形與感性之關連性研究,工業設計,第103 期,明志技術學院。
3. 8. 周君瑞、陳國祥(2003),感性化產品造形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2003年4月。
4. 8. 周君瑞、陳國祥(2003),感性化產品造形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2003年4月。
5. 12. 高清漢(2002),從風格原型-看泳鏡造形特徵與意象的關係,設計學報第7卷第1期2002年2月。
6. 12. 高清漢(2002),從風格原型-看泳鏡造形特徵與意象的關係,設計學報第7卷第1期2002年2月。
7. 14. 張建成、吳俊杰、劉淑君(2007),系列化產品造形風格與設計手法研究以OLYMPUS數位相機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4期2007年12月。
8. 14. 張建成、吳俊杰、劉淑君(2007),系列化產品造形風格與設計手法研究以OLYMPUS數位相機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4期2007年12月。
9. 15. 陳俊智、莊明振(2006),以行動電話為例探討灰色田口方法於產品美感品質最佳設計研究,設計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年3月。
10. 15. 陳俊智、莊明振(2006),以行動電話為例探討灰色田口方法於產品美感品質最佳設計研究,設計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年3月。
11. 16. 陳坤淼、陳玲鈴(2007),即時繪圖虛擬原型與實體模型之產品造形真實度認知研究-以汽車造形設計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3月。
12. 16. 陳坤淼、陳玲鈴(2007),即時繪圖虛擬原型與實體模型之產品造形真實度認知研究-以汽車造形設計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1期2007年3月。
13. 19. 莊雅量、陳玲鈴(2007),擴充性感性意象調查與分析系統,設計學報第12卷第3期2007年9月。
14. 19. 莊雅量、陳玲鈴(2007),擴充性感性意象調查與分析系統,設計學報第12卷第3期2007年9月。
15. 20. 莊明振、蕭坤安(1996),建構圈椅風格的造形要素及其操作之探討,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199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