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說明】書目之排列,為清楚見出學術研究的脈絡發展,分為古代典籍、近代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四部分,排列順序說明於各項目後,出版年月,統一以西元為主。
一、古代典籍部份:(按朝代順序排序,朝代相同者次序依出版時間排序)
周.荀況原著:《荀子集解》,(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1月)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周.韓非原著、陳奇猷撰《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7月)
周.孫武撰、林子編著:《孫子兵法》,(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
周.墨翟著、王冬珍/王讚源校注《墨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5月)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秦.孔鮒撰、宋.宋咸注:《孔叢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秦.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漢‧劉向原著、盧元駿註譯:《新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4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漢.陸賈原著、王利器校注:《新語》,(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
漢.司馬遷著、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台北:世界出版社,1992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王充原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漢.劉向編、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1月
晉.葛洪著、李中華譯注:《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東華書局,1967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集注:《李太白詩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台三版)
唐.杜佑:《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唐.杜牧撰:《樊川文集》,(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宋.蘇軾著:《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朱熹匯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7年)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8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書社,1994年5月)
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二、近代專著部份:(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台北:天肯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王保珍:《中國文學家傳》,(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基倫、洪淑苓:《四史導讀》,(台北:臺灣書局,1999年8月)
王雲:《古典文學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6月)
王運熙、顧易生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五刷)
王齊:《中國古代遊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田人隆:《窮究天人通古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6月)
史仲文、胡曉林:《中國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丘述堯:《史記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1月)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1月)
任天豪:《史記英雄列傳》,(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吳見思:《史記論文》,(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吳福助:《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6月三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9月)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9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4月)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4月)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杜正勝:《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李宗侗:《歷史的剖面》,(台北:文星書局,1965年3月)
李勉:《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
李景星:《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李震、陳廷元:《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6年10月)
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李曉箏:《緃橫辯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5月)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3月初版四刷)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7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5月)
林炎成:《中國的舌戰》,(台北:金陵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9月)
林芳蘭:《史事人物和典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6月再版)
林達禮:《中國五千年大事紀》,(台南:大孚書局,1990年10月)
林達禮:《中國五千年》,(台南:大孚書局,2006年3月)
林蓮:《中國歷史講話》,(香港:上海書局,1966年8月)
門冀華編著:《圖治名臣—王安石》,(台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香港:南國出版社,年不詳)
胡念貽:《論史記的文學價值》,(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年12月)
姚苧田:《史記菁華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2月)
姚祖恩:《史記精華錄》,(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2月二版)
徐文珊:《史記評介》,(台北:維新出版社,1980年再版)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8月)
張習孔、林岷:《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張維嶽:《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6月)
陳文德:《戰國寡頭競爭》,(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8月)
陳玟玟:《中國史話》,(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年10月)
陶希聖:《辯士與游俠》,(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
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大受:《中國史綱要》,(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9年8月八版)
黃大受:《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黃兆強:《廿二史劄記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3月)
黃沛榮:《史記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9月三版)
湯承業:《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0年6月)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0年8月)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先秦史》,(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9月)
傅樂成編:《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1998年2月二版)
楊世文、鄭曄:《縱橫家的智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4月)
楊寬:《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
楊燕起/陳可表/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
裴默衣:《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8年8月)
劉紀曜:《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10月)
劉惠孫:《中國文化史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澤華:《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黎建球:《中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
蔡信發:《話說史記》,(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5年10月)
鄭惠文:《改變中國歷史的故事》,(台北:莊嚴出版社,1987年)
鄭樑生:《司馬遷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11月)
樊樹志:《歷史長河》,(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3月)
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台北:台灣省立師範大學,1963年7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5月五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4月)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9月)
霍雨佳:《英雄逐鹿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6月)
賴漢屏:《史記評賞》,(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
蕭公彥:《史記:多采深情的人間》,(台北:慧眾文化出版社,1992年6月)
鍾克昌:《雋永的說辭 戰國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
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滙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韓兆琦選注:《史記選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初版)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韓復智:《中國史論集》,(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8月)
蘇俊良:《漢代典章制度》,(長春:吉林出版社,2002年)
顧頡剛:《史林雜誌初編》,(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8月)
三、學位論文部份:(按博士碩士、出版時間排序)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褚錦婷:《戰國游士的興起—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出現的社會史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陳凱莉:《唐代遊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年)郭璽瑜:《尋找一個位置--中國古代士階層的角色問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張強:《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李洪源:《《史記.游俠列傳》析論》,(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繆曉敏:《春秋戰國之際的士人》,(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3月)
謝佑昌:《東周中期邦交與士德》,(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陳天生:《《史記》戰國四公子列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四、期刊論文部份:(按出版時間排序)
蕭良章:〈讀信陵君救趙論〉,《生力月刊》第三期,1970年6月
何烈:〈中國牛耕技術的起源〉,《大陸雜誌》第55卷第4期,1977年10月許倬雲:〈兩周農作技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卷,1977年
劉澤華:〈戰國時期的士〉,《歷史研究》第四期,1987年
李李:〈史記信陵君列傳之人物析評〉,《中國語文》,1988年9月張岱年:〈稷下學宮的歷史意義〉,《管子學刊》第1期,1994年
韓雲波:〈試論先秦游俠〉,《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
簡綉鈺:〈從〈馮諼客孟嘗君〉一文看馮諼與孟嘗君〉,《國文天地》10卷1期,1994年6月王澤民:〈春秋時代士階層的崛起及其社會文化性格〉,《西北民族學院》第4期,1995年
趙慧峰,〈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錄用制〉,《中國行政管理》,1996年4月
王光福、司秀英:〈孟嘗君父子功過考〉,《管子學刊》第1期,1996年
魏聰祺:〈論戰國四公子養士態度與門客回報〉,《台中師院學報》第11期,1997年11月
周光慶:〈歷史的風采:稷下學宮與稷下先生〉,《荊州師專學報》第1期,1998年
杜成憲、金勇:〈稷下學宮新論〉,《黃淮學刊》第14卷第1期,1998年3月
譚學書、賈永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爭奪戰和人才流動〉,《成都市委黨校學報》第5期,2001年
劉德貴:〈戰國養士風尚及其影響〉,《合肥教育學院學報》19卷2期,2002年
寧松夫:〈試論先秦時代的用賢機制〉,《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魏聰祺:〈馮諼客孟嘗君事件評析〉,《台中師院學報》第17期,2003年6月
袁禮華:〈論春秋戰國時期的游說拜官〉,《南昌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
鄢烈山:〈門客文化探源〉,《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6月
方建春、曹鳳琴:〈春秋戰國時期幕府制度的起源〉,《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7月
劉蓉:〈春秋時代的私徒屬〉,《史學集刊》第4期,陝西延安大學,2004年10月
張忠智、莊桂英:〈鑑往知來—史記魏公子列傳新論〉,《遠東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10月
黃夏玉:〈中國科舉制以前官吏選拔制度的嬗變〉,《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
李西亞:〈戰國四君子與呂不韋門客的比較及其啟示〉,《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
黃芸:〈「托於私門」和「托於諸侯」略論戰國養士之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12月
王靜:〈論史記對戰國四公子人物的塑造〉,《大眾文藝》,文史哲出版,2006年
楊甯寧:〈社會變遷條件下的春秋戰國食客〉,《思想戰線》第3期第32卷,廣西大學中文系,2006年
楊甯寧:〈古代的「食客」定義與身份辨析〉,《閱讀與寫作》,廣西大學中文系,2006年6月
楊志文、包小忠:〈對井田制興起和衰落的一種契約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第5卷,2006年
李生:〈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展原因新探〉,《唐山師範學報》第28卷第6期,2006年11月
鐘雲星:〈從「養士」的異質看司馬遷的人文關懷〉,《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
李華雍、韓維志:〈論先秦文學中獨立家臣形象的意義〉,《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 ,2008年
王倩影:〈淺析戰國四君子養士與秦之用人〉,河南師範大學《今日南國》第112期,2008年12月
王淳:〈戰國四封君怎麼又成了四公子〉,《史學月刊》第2期,2009年
王燕:〈出奔現象與春秋社會變動〉,《燕山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