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文本資料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名家出版社,1981 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1~3冊,台北:里仁書局,1980 年。
二、古籍資料(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 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班固:《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漢)司馬遷撰 (劉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 : 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向撰 (清)梁端校注:《列女傳》,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戴德,高明注譯:《大戴禮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班固著,陳立注:《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注,(晉) 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楊勇注:《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出版社, 1988年。
(唐)宋若華撰,(唐)宋若昭釋:《宋尚宮女論語》,清麓叢書, 清刊本。
(唐)鄭氏撰:《女孝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97 年。
(宋)朱熹:《詩經集傳》,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宋) 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李善長編:《明律集解附例》,台北: 成文出版社,1969 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1。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
(明)陸圻《新婦譜》《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槩》,《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明)馮夢龍:《智囊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 年。
(明)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歸有光著:《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呂坤:《閨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清)羊朱翁:《耳郵》,《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88年。
(清)西周生輯著:《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93 年。
(清)沈之奇撰:《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
(清)袁景瀾著:《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陳夢雷撰, (清)蔣廷錫奉敕纂:《古今圖書集成》,台北:聯合百科電子 出版知識庫,2003年。
三、今著(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之)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年。
王思治:《清史研究集》北京:新華書店,1980年。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漢京文化,1982 年。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 1989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年。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貝西‧科罕(Betsy Cohen):《嫉妬》,台中:三久出版社,1995 年。
何滿子、李時人:《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汪志勇:《蒲松齡禳妒咒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
周國平:《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9年。
胡適:《胡適論學近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韋勒克(Rene Wellek)、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馬振方主編:《聊齋誌異評賞大成》,台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
馬克夢(R.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
郭沫若、曲樹程、楊芝明:《郭沫若楹聯輯注》,濟南:山東敎育出版社, 1983 年。
梁志平:《清代習慣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 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3年。
張荷:《中國地域文化叢書文物天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晉藩:《清朝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陳本益.向天淵.康建君:《西方文論與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黃鈞、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1年。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黃嫣梨:《女四書集注義證》,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葉嘉瑩:《迦陵談詞》,台北:三民書局,1997 年。
榮格 ( Carl Jung ) 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年。
潘貴玉、塵勝利:《中華生育文化導論 第 1 冊》,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1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
劉惠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6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71年。
魯迅:《魯迅小說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魯迅:《無花的薔薇》,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年。
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繆荃蓀編:《京本通俗小說》,台北:世界書局, 1996 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嚴明:《紅樓夢與現代女性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吳縣誌》,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4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刊年先後順序排列之)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台北:《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的體例與內容簡介〉,台北:《明代研究通訊》,第2期,1999年。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誌異》看文言小說敘述者的變異(續)〉,淄博:《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0年,。
趙章超:〈試論《聊齋誌異》的女性主義色彩〉,樂山:《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1年。
李新璨:〈隱形價值的保護與轉換一從明清小說看男性對貞節觀念的變化〉,呼和浩特:《語文學刊》,第6期,2002年。
王碧瑤:〈幻想與禁錮-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聊齋誌異》的情愛模式〉,楚雄:《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黃 晶:〈「異史氏」的「心靈史」-論《聊齋誌異》中的壓抑與幻想〉,淄博:《《聊齋誌異》研究》, 2003年4月。
張昳麗:〈也論《聊齋誌異》中的悍妻妒婦形象〉,淄博:《《聊齋誌異》研究》,2003年9月。
趙建業:〈《聊齋誌異》的藝術美〉,淄博:《《聊齋誌異》研究》,2003年9月。
劉長江:〈明清貞節觀嬗變述論〉,重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4卷第12期,2003年12月。
王 慧:〈試論《聊齋誌異》愛情故事的敘事模式〉,南寧:《廣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04年。
何天杰:〈《聊齋誌異》情愛故事與女權意識〉,北京:《文學評論》,第5期,2004年。
馬雅琴:〈《聊齋》中的「孤憤」〉,渭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1月。
劉化兵:〈試論《聊齋誌異》對賢婦祥項的塑造〉,淄博:《《聊齋誌異》研究》, 2004年7月。
李忠惠:〈淺談《聊齋誌異》表現的進步愛情觀〉,天津:《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
胡景乾:〈自然 純真 智慧─從《嬰寧》一文看蒲松齡的審美取向〉,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8月。
羅 江:〈簡讀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成都:《成都教育學院院報》,第18卷第8期,2004年8月。
李紅萍:〈淺談《聊齋誌異》的愛情觀〉,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9月。
魏 霞:〈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愛情觀〉,重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04年11月。
高 芸:〈試述《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自主意識〉,貴陽:《貴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
譚本龍 、王洁、 陳菊 :〈從《聊齋誌異》看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重慶:《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期,2005年1月。
陳才訓:〈《聊齋誌異》人物描寫性別倒錯現象分析〉,海口:《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 第 3 期 2005 年 9 月。
宋莉媛:〈明清蘇州婦女日常生活變化探析〉,巢湖:《巢湖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
郭海東:〈近十餘年來明代婦女史研究綜述〉,太原:《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6年。
李曉禺:〈「蕩婦」,還是「聖母」-《聊齋誌異》女性形象考察〉,北京:《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第5期,2006年。
宋金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論《聊齋誌異》的紅顏知己觀〉,呼和浩特:《語文學刊》,第12期,2006年。
王海寧:〈論《聊齋誌異》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長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宿遷:江蘇教育學院宿遷分院中文系,第22卷第10期,2006年。
宋莉媛:〈明清蘇州婦女日常生活變化探析〉,巢湖:《巢湖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
冀運魯:〈女神與女巫:聊齋誌異》女性審美的二重分裂〉,淄博:《《聊齋誌異》研究》, 2006年2月。
梁 紅 :〈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的碰撞-從《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看蒲松齡思想的矛盾性〉,《佳木斯: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6年3月。
龍志鶴 王言鋒:〈《聊齋誌異》中女性描寫的現實性及作者的婦女觀〉,哈爾濱:《學術交流》,第6期,2006年6月。
周小雨:〈《聊齋誌異》中的女性經濟獨立意識〉,西安:《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3卷增刊,2006年11月。
王會敏:〈誰說女子不如男─論《聊齋誌異》中的女強人形象〉,蘭州:《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 2007年。
羅桂珍:〈強勢的女人-淺議《聊齋誌異》中陰盛陽衰的性別取向〉,合肥:《安徽文學》, 第11期,2007年。
顏廷軍:〈《聊齋誌異》男性心態臆測〉,連雲港:《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7年3月。
王向東:〈《聊齋誌異》:錯綜纏繞的性別言說-蒲松齡進步婦女觀的另一面〉,揚州:《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2007年7月。
臧國書 任秀芹:〈論蒲松齡對傳統婚戀觀的繼承與創新─以《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的類化與解讀為例〉,昆明:《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7年9月。
尚振艷:〈淺析《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形象-從愛情背景和社會背景看聊齋女性〉,曲阜:《現代語文-女性文學研究專題》, 2007年9月。
邱玉明:〈論《聊齋誌異》中女性先鋒意識〉,開封:《開封教育學院院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12月。
陳葆文:〈《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台北:淡江中文學報,2007年。侯學智:〈《聊齋誌異》中的桃源情結〉,長春:《電影文學》,第4期,2008年。
劉 競:〈麗人佳處話虛實-淺談《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容止描寫藝術〉,長春:《電影文學》, 第4期,2008年。
呂 涵:〈淺談《聊齋誌異》中理想女性的形象〉,蕪湖:《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
孫化娟:〈論聊齋女性的現代意識〉,濟南:《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山東財政學院,第23卷第2期,2008年。
郭姍姍:〈《聊齋》女性在婚戀中的主體意識〉,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08年。
李春霞 張曉光:〈文化透視下的妒婦成因〉,佳木斯:《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2月。
吳 萍:〈《聊齋誌異》中小翠的女性美〉,武漢:《文學教育》, 2008年3月。
尤曉娟:〈論《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藝術〉,哈爾濱:《文藝評論》, 2008年3月。
朱仰東 李建霞:〈試論明清小說中妒婦何以成「妒」〉,延安:《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
王曉紅:〈蒲松齡悍妒題材的文化解讀〉,渭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5月。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 ──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 之復興〉,台北:《台大歷史學報》,第 41 期 ,2008 年 6 月。
冀運魯:〈《聊齋》悍婦妒女的性別文化解讀〉,永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7期,2008年7月。
蔡 亮:〈《聊齋誌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合肥:《科教文匯》, 2008年8月。
王雙寧:〈淺析《聊齋誌異》中的女性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
童清華:〈從《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論述文學的自覺寫作〉,曲阜:《現代語文》, 2008年12月。
劉金榮:〈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妒婦潑悍的原因分析〉,九江:《九江學院學報》, 2009年第1期。
郝艷芳 劉娟:〈淺析《小二》與《黃英》中的女性形象〉,合肥:《安徽文學》, 2009年第3期。
孫柏林:〈淺談《聊齋誌異》中的奇女子形象〉,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學院》,第28卷第1期,2009年1月。
王保桂:〈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女性夢幻〉,武漢:《文學教育》,2009年3月。
曾 蕾 李節東:〈論《聊齋誌異》中悍婦形象及蒲松齡的創作心理〉,曲阜:《現代語文》,2009年3月。
郭 傳:〈《聊齋誌異》中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延安:《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9年4月。
曾 傳:〈感天動地的「知己之愛」-讀《聊齋誌異‧連城》〉,伊寧:《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6月。
宋素乾 宋東利:〈《聊齋誌異‧宦娘》淺析〉,曲阜:《現代語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2009年6月。
馮媛媛:〈愛情:一種文化關係的建構-《聊齋誌異》愛情類型的透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9年9月。
劉金榮:《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妒婦潑悍的原因分析》,九江:九江學院學報,2009年。
五、學位論文(依發表年先後順序排列之)
崔相翼:《《聊齋誌異》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年。
林慧咨:《《聊齋誌異》諷刺性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年。
金仁喆:《《聊齋誌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朴永鍾:《《聊齋志異》的再創作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年。
蔣宜芳:《傳統短篇小說中鬼妻故事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年。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年。
邱一玄:《蘇曼殊與清末民初的浪漫主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廖唯超:《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柯玫妃:《蒲松齡《聊齋誌異》創作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年6月)。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彭美菁:《《聊齋誌異》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藍蕙茹:《從《聊齋誌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 允:《《聊齋誌異》鬼狐仙妖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