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貞嘉、王喬涵、陳君婷、陳柯玫、陳彥蓁(2006年5月)。請領社會救助給付之推力與阻力-以低收入戶之申請為例。「社會不均與社會實踐-健康、教育、就業、所得」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王方 (2004年5月)。快樂的背後:貧窮主觀歸因與快樂感受之實證研究。「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書局。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84。王士娟(2002)。精神分裂病患者烙印覺知及烙印因應取向量表之信、效度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連生(2002)。教育人類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王基豐(1988)。貧困家庭之孩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王志弘、許妍飛譯(199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
王德睦、呂朝賢(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49-195。王德睦、呂朝賢、何華欽(2003)。台灣貧窮門檻與測量的建立:FCSU的應用。台大社會工作學刊,8,1-46。王增勇(2002)。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社會文化學報,14,131-166。古允文、詹宜璋(1998)。台灣地區老年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91-225。
田運虹(2001)。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挫折容忍力與違規行為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27-42。
自由時報(2008)。校園歧視。2009年12月6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6/today-o12.htm
呂朝賢(1998)。台灣的貧窮問題:理論的定位、檢證與政策。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博士論文。呂朝賢(1999)。社會救助問題:政策目的、貧窮的定義與測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2),233-263。呂朝賢、王德睦(2000)。1960s以降的美國貧窮理論:回顧與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49-195。呂朝賢(2007)。貧窮動態及其成因-從生命週期到生命歷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4,169-210。呂瓊華(2004)。論健康家庭之要素。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2010年1月2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1/index.htm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元邦(1991)。烙痕與社會福利-兼論台灣社會福利烙痕現象。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政(1982)。貧窮問題與社會工作。中國論壇,14(12),45-50。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10),6-9。李雁萍(2006)。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私立靜宜大
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容、賴兩陽(2004)。家庭面臨貧窮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093000000AU631004)。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長貴(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
李駱遜(2003)。他們還被忽略嗎?「教室中隱形人」的後續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5,41-54。李雅齡(1988)。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吟(1989)。國小單親家庭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林美伶、王德睦(2000)。貧窮門檻對貧窮率與貧窮人口組成之影響。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113-152。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學習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忠(2000年9月)。美國隔代教養家庭現狀及支持方案之分析。「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台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林松齡(1980)台灣中部地區貧窮現象之研究-台中市低收入戶專案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1(3),189-223。林姿君(2007)。新移民女性對烙印覺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長杰(1999)。窮人的烙印:以台北市安康平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自我概念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遠譯(2006)。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進財(1992)。在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萬億(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兒童福利聯盟(2010)。「弱勢學童飲食狀況調查報告」,99年3月15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com/2010/3/15/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476064.shtml
兒童福利聯盟(2004)。「台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99年4月10日,取自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網站。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151&typeid=38&offset=5
邱孟堯(1981)。低收入戶個案輔導。社會福利,13,60-66。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邱祐鈴(1998)。比較訊息內容對精神病人烙印程度的影響-以某大學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延亮譯(2004)。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台北:巨流圖書。
周新富(1996)。增進低社經地位學生學習成功策略。教育資料文摘,43(4),126-144。
周慧香(2004)。「美國幼兒啟蒙方案有助降低貧窮惡性循環」。99年4月10日,取自扶幼e季刊網站。
http://www.ccf.org.tw/index/9310-131/05clyd/03.htm
吳少菁(1996)。談兒童的自我概念及貧窮家庭兒童之輔導。福利社會,57,25-28。吳佳珮(2007)。從正面思考觀點探究貧窮兒童內在認知與社會認知之研究。屏
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培源(1979)。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127-180。
吳乃德(1994)。階級認知和階級認同。收錄於許嘉猷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
比較研究論文集,107-149。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吳裕益(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161-198。吳裕溢(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嘉苓(2002)。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台灣社會學刊,29,127-179。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桂芬(1996)。社團培育五育均衡的孩子。國教天地,117,11-13。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胡慧君(2009)。一個經濟弱勢兒童學校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慈姍(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日常生活中之情緒經驗與情緒管理之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添輝(2005)。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學校體系。台北:高等教育。
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提昇EQ的ABCDE法則。台北:遠流出版。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1992)編著。文化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
徐瑋伶、鄭伯壎(2003)。組織認定與企業倫理效益。應用心理研究,20,115-138。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出版社。
孫家秀(1997)。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
討。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建忠(2002)。台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孫健忠、傅玉琴、吳俊輝譯(2007)。童年貧窮與社會排除-兒童的觀點。台北:
心理出版社。
孫得雄、齊力、李美玲(1997)。人口老化與老年照顧。台北:中華民國人口學會。
孫瑩(2005)。貧困的傳遞與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問題研究。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青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陸洛譯(1997)。社會階級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
陳正峰(1997)。貧窮的落入、持續、與脫離:以嘉義縣低收入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瑛吟(1999)。低收入戶喪父家庭對少年其子女自我分化之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平和、周新富(1999)。低社經地位學生與補救教學。高市文教,65,4-7。
陳世嫈(2006)。社會救助者烙印感受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
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女性相對貧窮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113-137。
陳建甫(1996)。台灣相對貧窮家戶的現況與變遷。社區發展季刊,75,95-116。陳建甫、高淑貴(1996)。雙親家庭幼兒照顧類型與費用之研究—比較貧窮、瀕臨貧窮與非貧窮家庭。社區發展季刊,75,117-134。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陳雅鈴(2006)。貧窮如何影響兒童。教育研究月刊,6,87-101。陳冠浤(2006)。知識工作者對偶同質性對人際脈絡績效影響之研究:關係品質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23-47。郭惠婷(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活動參與和人格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郭靜晃、吳幸玲(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國語日報(2009)。尊重受助者 弱勢學童擬更名。2009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0066&keyword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台北:巨流圖書。
馮江平(1995)。挫折心理學。山西省:山西教育出版社。
葉錦成(1993)。精神病觀察康復的疑惑與解謎。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英陣譯(2005)。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書局。
張東盟(2005)。南投縣國中原住民學生自我認同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麗鵑(2002)。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05。張中原(2006)。國小社團運用「同儕師徒制」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舞獅社為例。
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世雄(2004年9月)。兒童貧窮、教育養成與社會救助。「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嘉義: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張清富(1993)。台灣省貧窮趨勢與致貧因素之研究。台北:豪峰出版社。
張建中(1997)。歧視、教育與原住民的貧窮: 對烏來地區原住民低收入戶的實際觀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敏、宋惠娟(2000)。貧窮兒童生活重要事件之探討。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2),223-244。張滿玲譯(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局。
張翠娥(1978)。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的探究。國教天地,67,49-51。黃雅伶(2008)。泥沼中的春芽-貧窮兒童的成長機會。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2003)。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2(4),83-124。黃清琇(199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6-486。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
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圖書。
黃毓芬(2000)。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詹火生(1981)。貧窮現象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6,61-69。詹火生(1982)。中外貧窮問題比較研究。刊於王維林編,中外社會問題
比較研究,207-255。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語芸譯(1997)。九0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楊文金(1998)。從社會認同探討科學教育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207,18-24。楊靜齡(2006)。低收入家庭兒童的生活與工作境況。人本教育札記,134,14-16。楊秀川(2008)。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融合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楊國樞(1994)。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廖宗侯(2006)。社會救助制度中村里幹事的審查行為與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中
縣為例。國立暨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廖偉君(1991)。台北市有工作的貧窮雙薪家庭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廖榮利、鄭為元(1982)。台灣的貧民-社會學與社會工作面的探討。台北:中華
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收錄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73-193。台北:巨流圖書。
劉奕佩(200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映晨(2004)。從族群認同危機看原住民青少年社會網路。南華社會所期刊,
38,110-121。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蔡德輝、楊士隆(2003)。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
鄭麗珍(1999)。女性單親家庭的資產累積與世代傳遞過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11-147。
鄭麗珍(2006)。扶助經濟弱勢兒童及少年政策規劃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兒童局2006年委託研究。
鄭世仁(1994)。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創刊號,31-36。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鄭惠文(2000)。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蕭佳華(1996)。疾病與烙印初探-兼論AIDS防治政策。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青屏(1994)。貧窮文化之傳承-臺中市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謝高橋(1988)。低所得戶家庭生活型態。中興法商學報,22,253-277。謝弘俊(1992)。道德、倫理與社會認同:個人存在與社會存在之研究綱領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單親戶之貧窮:以1998年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151-189。薛承泰(2002)。一九九0年代台灣地區單人戶的特性-兼論老人單人戶之貧窮。人口學刊,25,57-90。
鍾志從、魏袖珍(2000)。中小學生的金錢概念、態度、與消費能力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03-047-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
蘇維杉(2002)。現代休閒活動參與之社會學分析。台東師院學報,13,77-106。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西文部份
Becker, H.S. (1963), Outsiders. New York : Free Press.
Brain, P.A., Eleanor, D.B. & Carroll, E.I. (2004),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textual risks, earned incomes, and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2), 204-216.
Brehm, S. S., Kassin, S. M., & Fein, S. (2002), Social Psychology . New York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orrigan P. (2004), How stigma interferes with mental health care?The Psychology, 59(7), 614- 625.
Cumming, J. & Cumming,E. (1965), On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1, 135-143.
Dain, N. (1994), Reflection on antipsychiatry and stigma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sychiatry.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 45, 1010-1014.
Eamon, M. K. (2001),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is. Social Work, 46(3), 258-259.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Gecas, V. (1979),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socialization. In R. B. Wesley, R. Hill, F. I. Nye, & I. L. Reiss (Eds.),Contemporary Families: Looking Forward, Looking back ,365-404. Minneapolis,Minn :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Goffman, E. (1963), Stigma :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Goffman, E. (1968), Asylums. London: Penguin.
Hayward, P. & Bright, J. (1997), Stigma and mental illness: A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6, 345-354.
Jones, E. E., Farina, A., Hastorf, A. H., Markus, H., Miller, D. T. & Scott, R. A. (1984), Social Stigma: The Psychology of Marked Relationships. New York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Kohn, M. (1977), 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of valu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renman, S., & Miller, J. E. (1997), Effect of long-term poverty on physic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G. J. Duncan & J. Brooks-Gunn (Eds.) Consequences of Growing Up Poor, 70-99.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emert, E. (1951),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 Mc Graw-Hill.
Link, B. G., Cullen, F. T., Struening, E., Shrou, P. E., and Dohrenwend, B. P. (1989), A modified labeling theory approach to mental disorder:An empirical assess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400-423.
Link B. G., Phelan J. C. (2001), Conceptualizing stigm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363- 385.
Susman, J. (1994), Disability, stigma and devianc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38, 15-22.
Spicker, P. (1984), Stigma ant Social Welfar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r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47. Monterey. CA: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