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04)。〈35歲求職危機,39歲面臨職場挑戰〉,《1111人力銀行》,http://tw.myblog.yahoo.com/jw!Fl84mZOLBRlwI7F2yHMeg0Jkww--/article?mid=65,(檢索日期:2010.1.11)。
丁嘉琳(2007)。〈國民年金法補得了社會安全網?〉,《天下雜誌》,第337期,頁44-46。
人民網(2008)。〈1500億曾馨瑩沒份?郭台銘攜新婚夫人辦分別財產〉,《人民網-台灣頻道》,http://tw.people.com.cn/BIG5/71483/7936053.html,(檢索日期:2008.11.30)。
三浦展(2005)。《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吳忠恩譯/2006。台北:高寶書版社。
內政部統計處(2005)。〈94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調查統計摘要》,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檢索日期:2009.2.18)。
─────(2006a)。〈主要國家老化指數〉,《內政國際指標》,http://sowf.moi
.gov.tw/stat/national/list.htm,(檢索日期:2008.7.3)。
─────(2006b)。〈95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調查統計摘要》,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檢索日期:2008.9.27)。
─────(2007a)。〈育齡婦女生育率〉,《內政統計年報》,http://www.moi
.gov.tw/stat/index.asp,(檢索日期:2008.6.14)。
─────(2007b)。〈中低收入戶老人特別照顧津貼〉,《內政統計年報》,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檢索日期:2009.1.23)。
─────(2008a)。〈人口年齡分配〉,《內政統計年報》,http://www.moi
.gov.tw/stat/index.asp,(檢索日期:2009.4.12)。
─────(2008b),〈1.5-現住人口按三段、六歲年齡組分〉,《內政統計月報》,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檢索日期:2008.6.14)。
王莉莉(1991)。《影響婦女保健服務利用模式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子宮頸抹片檢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及國家的角色〉,載於劉毓秀編著,《女性、國家與照顧工作》,頁129-159。台北:女書文化。
王金利(1998)。〈論國民年金的經濟效果政策〉,《政策月刊》,第38期,頁2-5。王方(2000)。〈發展、勞動與福利─東亞與拉丁美洲經濟的省思〉,發表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資關係與勞工政策學術研討會》,香港城市大學主辦。
──(2003)。〈民意與福利初探:對女性照顧者津貼研究之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頁239-248。
王如玄(2002)。〈家庭主婦支薪有理〉,《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第110期,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09.htm,(檢索日期:2008.7.12)。
王增勇、周月清(2004)。《「建立女性照顧者負擔評估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研究報告。
王榮璋等(2007)。〈台灣需要的國民年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28-49。王榮璋(2008)。〈勞保年金喊價 國民年金拖垮〉,《勞資論壇》,http://fclma.org
/ShowPost.aspx?PostID=6307,(檢索日期:2010.4.5)。
王雲東(2007)。〈國民年金不宜成為選戰工具!〉,《國政評論》,社會(評) 096-069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2185,(檢索日期:2008.6.13)。
王順民(2007a)。〈國民年金上路之際,應兼具那些的觀念充權教育!?--關於推動國民年金的人文思索〉,《國政分析》,社會(析) 096-017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2700,(檢索日期:2008.6.13)。
───(2007b)。〈關於「性別」、「工作」、「平等」、「法」的衍生性思考〉,《國政評論》,社會(評) 096-177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
www.npf.org.tw/post/1/3748,(檢索日期:2010.5.18)。
───(2008a)。〈關於家庭主婦的薪資推估〉,《國政分析》,社會(評) 097-014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3954,(檢索日期:2008.6.13)。
───(2008b)。〈關於國民年金保險的若干衍生性思考〉,《國政評論》,社會(評) 097-086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
st/1/4790,(檢索日期:2009.4.11)。
───(2008c)。〈勞工、退休金及其經濟不安全的人身恐懼〉,《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評) 097-046 號,http://www.npf.or
g.tw/post/1/4373,(檢索日期:2010.4.29)。
───(2009)。〈國民年金保險制度的延伸性思考〉,《國政評論》,社會(評) 098-011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
ost/1/5463,(檢索日期:2009.3.15)。
王麗容(1998)。〈老年婦女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的規劃〉,《女性與經濟安全-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3/pap
ers/forum82.htm,(檢索日期:2008.5.20)。
───(2001)。〈婦女政策意識建構與發展〉,載於詹火生、古允文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臺北:厚生基金會。
王貝林(2005)。〈公務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世界頂級〉,《自由電子報》,2005.10.2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23/today-p1.htm,(檢索日期:2010.5.9)。
王慧娟(2007)。《失能老人照顧者之生活經驗與其相關社會福利之探討-以老年妻子照顧者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太陽報(2007)。〈側頭聽手機勞損傷肌腱反手嘟八達通誘發痛症〉,《太陽報》,2007.5.13,http://the-sun.on.cc/cgi-bin/hotnews2.cgi?a=news&b
=20070513&c=20070513023723_0000.html,(檢索日期:2010.5.17)。
巴台坤(2002)。《台灣地區實施國民年金保險可行性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今日新聞(2009)。〈拆穿國民年金的真相〉,《評論新聞》,2009.2.24,http://www.
nownews.com/2009/02/24/142-2410395.htm,(檢索日期:2010.4.6)。
民進黨婦女部(2000)。〈普及福利、充分就業、終身教育之三合一政策〉,《2000女性政策-第三篇(中)全文》,http://www.wretch.cc/blog/dppwomen/107
02058,(檢索日期:2010.5.28)。
石泱(2005)。〈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頁260-274。
外勞直聘網(2010)。〈外籍看護工/幫傭每月基本薪資〉,《新手上路》,http://www
.d-hire.com.tw/index.php?op=faq&AID=49,(檢索日期:2010.5.26)。
史守正(2009)。〈婦女疾病-家庭主婦好發的富貴手〉,《婦幼網路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mama123.com/b/bc/bcb/bcb_00101901/lower.php3,(檢索日期:2009.2.18)。
台灣婦女資訊網(1998)。〈婦女的福利處境〉,《1998台灣婦女處境報告》,http
://taiwan.yam.org.tw/womenweb/st/98/st_welfare.htm,(檢索日期:2008
.10.15)。
台灣女人連線(2006)。〈妳,想清楚要生了嗎?!〉,《時事評論》,http://twl
.ngo.org.tw/web/comment1_1.asp?nouse=1430&artid=00051,(檢索日期:2010.2.15)。
台南市政府(2010)。〈低收入戶及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台南市社會處全球
資訊網》,http://social.tncg.gov.tw/disabled_t.jsp?id=11483648724
56,(檢索日期:2010.4.8)。
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揚智文化。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Lawrence著》。臺北:揚智文化。
江亮演等(2000)。《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五南。
江清馦等(2003)。〈台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2-009號,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R-0
92-009.htm,(檢索日期:2008.6.13)。
行政院主計處(2000a)。〈時間運用概況〉,《社會發展趨勢調查》,http://www
.dgbas.gov.tw/ct.asp?xItem=3395&ctNode=4950,(檢索日期:2008.9.29)。
──────(2000b)。〈2000年普查結果提要分析〉,《戶口及住宅普查》,http:/
/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1171663571.rtf,(檢索日期:2009.2.10)。
──────(2003)。〈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由饒志堅、賴秀玲、蔡惠華、王玉珍研究,《國際性別統計研究》,http://www
.dg-bas.gov.tw/lp.asp?CtNode=531&CtUnit=370&BaseDSD=7,(檢索日期:2008.7.8)。
──────(2004)。〈工作與家庭〉,《性別統計》,http://www.dgbas.gov.tw
/ct.asp?xItem=835&ctNode=3259,(檢索日期2009.2.1)。
──────(200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政府統計》,http://www.dgbas
.gov.tw/ct.asp?xItem=8875&CtNode=3302,(檢索日期:2009.11.11)。
──────(2007a)。〈性別統計指標〉,《就業、失業統計》,http://www.dg
bas.gov.tw/ct.asp?xItem=12934&ctNode=3246,(檢索日期:2008.5.10)。
──────(2007b)。〈壹、96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6/a11/Anal
ysis.doc,(檢索日期:2008.11.24)。
──────(2007c)。〈工作與家庭〉,《性別統計》,http://www.dgbas.gov.tw
/ct.asp?xItem=835&ctNode=3259,(檢索日期:2009.12.28)。
──────(2008)。〈2008年性別圖像〉,《性別統計》,http://eng.stat.gov.
tw/public/data/dgbas03/bs2/gender/2008ImagesofWomen.pdf,(檢索日期:2008.7.9)。
──────(2009a)。〈2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就業、失業統計》,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32315385671.doc,(檢索日期:2009.3.23)。
──────(2009b)。〈有偶婦女勞動參與率〉,《人力運用調查》,http://www.
dgbas.gov.tw/ct.asp?xItem=18536&CtNode=3300,(檢索日期:2010.1.19)。
──────(2009c)〈失業率-按性別、與教育程度分〉,《就業、失業統計》,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7144&ctNode=3246,(檢索日期:2010.1.25)。
──────(2009d)。〈98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人力運用調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5746&ctNode=3299,(檢索日期:2010.1.26)。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04)。〈婦女政策白皮書〉,《婦女政策》,http://
cwrp.moi.gov.tw/WRPCMain/Project_Show.asp?Project_ID=12,(檢索日期:2008.9.21)。
行政院勞委會(2005)。〈2005年女性政經參與之國際比較〉,《性別統計》,http:
//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851211284871.doc,(檢索日期:2009.1.4)。
──────(2007a)。〈女性勞動力狀況〉,《婦女勞動統計》,http://statdb
.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1.doc,(檢索日期:2008.12.24)。
──────(2007b)。〈各行業受僱員工平均薪資-按行業別分〉,《性別統計》,http://statdb.cla.gov.tw/html/woman/97w21.xls,(檢索日期:2008.12.24)。
──────(2008a)。〈婦女婚育與就業的關係〉,《婦女勞動統計》, http://sta
tdb.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2.doc,(檢索日期:2008.9.19)。
──────(2008b)。〈女性政經參與概況〉,《婦女勞動統計》,http://statdb.
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8.doc,(檢索日期:2009.1.4)。
──────(2008c)。〈兩性薪資與工時比較〉,《婦女勞動統計》,http://statdb
.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3.doc,(檢索日期:2008.12.26)。
──────(2008d)。〈兩性部分工時就業狀況〉,《婦女勞動統計》,http://sta
tdb.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4.doc,(檢索日期:2008.12.26)。
──────(2008e)。〈家庭主婦從事部分工時工作概況〉,《統計處第二科》,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82b9161:7798,(檢索日期:2008.12.26)。
──────(2008f)。〈女性參加勞工保險情形〉,《婦女勞動統計》,http://
statdb.cla.gov.tw/html/woman/97woanalyze6.doc,(檢索日期:2009.1.6)。
──────(2009)。〈修正就業保險法~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失業給付〉,《勞工保險》,http://www.cla.gov.tw/cgi-bin/ siteMaker/SM_theme?page=4
9d330a7,(檢索日期:2009.12.28)。
行政院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人力資源發展-人力規劃》,http://www.cepd. gov.tw/m1.aspx?sNo=00004
55&key=&ex=%20&ic=,(檢索日期:2008.6.27)。
全國就業e網(2007)。〈女性勞保退休金僅男性75%,儲蓄養老本女人當自強!〉,《人資專欄》,http://file.ejob.gov.tw/news/cover.aspx?tbN wsCde=
NWS20071212185241CYA&tbNwsTyp=441,(檢索日期:2010.3.29)。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編著,《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1-29。台北:三民書局。
辛炳隆(2002)。〈由建構老人經濟安全體系談我國勞工保險年金化 〉,《國家政策論壇》,第3期第2卷,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3/theme -047.htm,(檢索日期:2010.3.2)。成之約(2002)。〈積極重視自營作業者的權利〉,《國政評論》,社會(評) 091-016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4190,(檢索日期:2010.2.21)。
成台生(2006)。〈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之探討─以退休後國民年金及高齡者工作安定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9期,頁267-299。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公司。
吳慈恩(1997)。〈由婦女之照顧者角色、經濟需求及工作權談婦女之福利政策規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
nwc2/0002_2.htm,(檢索日期:2009.10.29)。
吳慈恩等(1997)。〈南部地區婦女相關社會福利需求之探討〉,《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elfare.htm#01,(檢索日期:2010.5.6)。
吳淑瓊、林惠生(1999)。〈臺灣功能障礙老人照顧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衛誌》,第1期18卷,頁44-53。吳瓊滿(1999)。〈居家照顧者的負荷〉,《美和專校學報》,第17期,頁1-14。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吳孟道(2008)。〈當前金融危機對台灣經濟發展之影響與因應之道〉,《國政分析》,財金(析) 097-015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
.npf.org.tw/post/3/4985,(檢索日期:2010.1.26)。
吳玉琴(2008)。〈台灣居家照顧服務員〉,《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頁200-214。
吳惠玲(2008)。〈銀髮婦女的需求與準備〉,《財團法人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http://www.family.org.tw/~sff1/modules/magazine/print.php?articleid=338,(檢索日期:2010.3.24)。
呂慧敏(1999)。〈日本國民年金制度推動現況及探討〉,《日本通產政策》,2月號,http://www.moea.gov.tw/~ecobook/japan/88/j2-a1.htm,(檢索日期:2009.4.4)。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編著,《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01-130。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0)。〈照顧者酬金方案理念及做法之探討〉。《照顧者季刊》,第6期,頁78-90。
───(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寶靜、陳景寧(1997)。〈從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載於劉毓秀編著,《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57-92。台北:女書文化。
呂啟元(2002)。〈論民法第一千零十八條之一 ─從家務有給制至自由處分金〉,《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1-060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1082,(檢索日期:2008.11.17)。
呂怡坪(2005)。《我國勞工退休金相關法制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玲(1997)。〈婦女的經濟地位與年金制度〉,《女性與福利-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papers.htm#eco,(檢索日期:2008.6.15)。
李妙虹(2003)。《戰後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漢文(2007)。《從勞工退休金探討退休所得適足之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佩君(2009)。《「愛的勞務」-以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何明霖(2008)。〈肺癌:女性癌症頭號殺手〉,《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醫療病友關懷團體》,http://www2.cch.org.tw/lungcancer/news3.htm,(檢索日期:2009.2.18)。
周麗端(2003)。《家庭主婦的處境--以生命全程觀點探討(II)》,NSC91-2413-H-003-01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萬億(1994)。〈國民年金政策對我國社會福利體制的影響〉,《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01期,頁2-3。───(2008)。〈台灣的人口變遷與因應對策〉,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協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805230
101.pdf,(檢索日期:2008.7.1)。
林秀純、徐亞瑛(1998)。〈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之照顧回饋與負荷及相關因素探討〉,《長庚護理》,第9期第2卷,頁1-11。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93-152。林萬億、潘英美(2000)。〈居家失能老人照顧津貼~以臺北縣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92期,頁99-112。林慧芬(2001)。《「讓媽媽鬆綁」--新世紀應賦予母職角色新的詮釋與支持》,《國政評論》,社會(評) 090-052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
www.npf.org.tw/post/1/449,(檢索日期:2008.6.13)。
林娟芬(2003)。〈教會如何關懷經濟弱勢婦女〉,《神學與教會》,第2期第28卷,頁220-239,http://www.ttcs.org.tw/~church/28.2/01.pdf,(檢索日期:2010.1.11)。
林瓊芸(2004)。〈淺談隔代教養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2期,http:/
/mail.nhu.edu.tw/~society/e-j/42/42-25.htm,(檢索日期:2010.2.16)。
林明思(2005)。《組織的應徵面談研究— 從二度就業婦女的觀點與經驗出發》。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期,頁70-86。
林靖宜(2005)。〈影響我國婦女老年經濟安全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頁229-239。林志成(2008)。〈私校教職員月繳1400 可領月退〉,《中時電子報》,2008.10.20,http://n.yam.com/chinatimes/healthy/200810/20081020674552.html,(檢索日期:2010.3.19)。
林建成(2009)。〈實施附加公共年金制的可行性評析〉,《國政分析》,社會(析) 098-006 號,http://www.npf.org.tw/post/3/5962,(檢索日期:2010.4.13)。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智婷(1998)。《臺灣男女薪資趨勢之比較:以民國70、75、80、85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柯木興(2002)〈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柯木興、林建成(2005)。〈淺談世界銀行多層次「老年經濟保障模式」〉,《國政分析》,社會(析) 094-011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3488,(檢索日期:2010/.4.13)。
泛紫聯盟(2004)。〈藍、綠國民年金謊言與真相〉,《泛紫主張》,http://www.peac
e.org.tw/citizen/advocacy_20040302.htm,(檢索日期:2010.4.4)。
高雄市左營區公所(2009)。〈民健康保險相關問題_失業中應如何參加健保?〉,《FAQ-民政》,http://w4.kcg.gov.tw/~kcgtdo/style.php?strurl=FAQ.htm
#15,(檢索日期:2009.12.9)。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編著,《質性研究》,頁81-126。台北:心理出版社。
常立宇(2004)。〈再論軍公教福利〉,《今日新聞》,2004.2.13,http://www.nownews
.com/2004/02/13/142-1585822.htm,(檢索日期:2010.3.19)。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04)。《社會應重視家庭主婦的權利與保護》,第247期,http://www.hkcs.org/cnews/c247/c2470200.htm,(檢索日期:2008.10
.1)。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2005)。〈香港性別意識與家庭分工狀況調查-和諧家庭研究系列〉,《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http://www.ywca.org.hk /research/
200512a/,(檢索日期:2010.4.19)。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2006)。《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有關婦女貧窮之意見書》,http
://legco.gov.hk/yr04-05/chinese/hc/sub_com/hs51/papers/hs510427cb2-1817-02-c.pdf,(檢索日期:2008.9.29)。
秦燕等(1999)。〈台中市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的壓力與需求〉,《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第7期,頁75-103。
孫健忠(2002)。〈臺灣老年經濟安全保障試析〉,《國家政策論壇》,第3期第2卷,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3/theme-001.htm,(檢索日期:2009.3.20)。曹愛蘭(1997)。〈從照顧者角色談婦女福利需求〉,《女性與福利-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care.htm,(檢索日期:2009.4.10)。
───(1999)。〈照顧者經濟安全與社會支持〉,《照顧者季刊》,第5期,頁1-7。
曾薔霓、王正(2000)。〈照顧倫理與政府責任:臺灣實施雙軌制照顧津貼之探討〉,《經社法制論叢》,第92期,頁97-132。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載於劉毓秀編著,《女性、國家與照顧工作》,頁227-251。台北:女書文化。
張貴英(2001)。〈南部地區婦女休閒生活形態及相關議題〉,《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leisure/leisure03.htm,(檢索日期:2009.1.5)。
張英陣(2007)。〈質性研究資料蒐集方法〉,載於黃源協等編著,《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頁297-323。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張晉芬 (2008)。〈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父權制度〉,《中央研究院電子報》,第178期,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file/file/18/1866.pdf,(檢索日期:2008.9.19)。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期第19卷,頁203-229。張芳華(2007)。《已婚婦女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檢視》。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8)。〈家庭主婦〉,《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140.111.34.46
/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Ea%AEx%A5D%B0%FC&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檢索日期:2008.4.3)。
教育部電子報(2009)。〈98學年度實施「扶助5歲幼兒教育計畫」擴大補助對象及額度〉,《教育部》,2009.02.27,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
/news.aspx?news_sn=1455,(檢索日期:2010.2.9)。
畢恆達譯(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長輝(2007)。〈家務勞動者納入國民年金保險之探討〉,《大紀元時報》,http:
//news.epochtimes.com.tw/7/5/1/54420.htm,(檢索日期:2009.1.4)。
苦勞網(2007a)。〈殘缺的國民年金〉,《苦勞社論》,2007.7.22,http://www.coollo
ud.org.tw/node/5459,(檢索日期:2010.4.4)。
───(2007b)。〈不安全的社會安全網〉,《苦勞社論》,2007.11.22,http://www.
coolloud.org.tw/node/11831,(檢索日期:2010.5.2)。
梁慧馨(2002)。〈瑞典育嬰政策之更正及補充〉,《遠見雜誌》,第193期,http:/
/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2269,(檢索日期:
2010.1.3)。
常欣怡(2003)。〈瑞典兒童照顧制度對臺灣相關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463-473。
傅立葉(1998)。〈女性與年金權〉,《女性與經濟安全-第三屆婦女國是論壇發表論文》,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papers.htm#eco,(檢索日期:2009.4.10)。勞工保險局(2007a)。〈基本工資的政治經濟學〉,《勞動保障雙月刊》,第15期,http://www.bli.gov.tw/sub.asp?a=0012630,(檢索日期:2008.12.26)。
────(2007b)。〈勞工保險-開辦起勞工保險實計現金給付─按給付種類分,《統計年報》,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_file/report/year
/096/h330.htm,(檢索日期:2008.8.30)。
────(2008)。〈勞保年金快易通-給付權益手冊(97年9月)〉,《出版品》勞保年金快易通-給付權益手冊,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_file
/200812/快易通手冊971207.pdf,(檢索日期:2009.3.27)。
────(2009)。〈勞保年金簡介〉,《勞保年金》,http://www.bli.gov.tw/
sub.aspx?a=w3ftTEQ78yc%3d,(檢索日期:2010.3.2)。
邱志鵬(2002)。〈國教向下延伸與幼托整合之師資與課程議題〉。發表於《國教
政策論壇研討會》。
邱顯比(2005)。《退休理財的六堂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邱貴玲(2003)。〈托育服務的國際觀:從丹麥經驗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266-275。───(2006)。〈從女性角度-分析比較美國、法國、丹麥三種家庭政策發展模
式〉,《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頁30-42。
曾孆瑾(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角色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213-223。
曾麗靜(2008),〈保障女性勞動者安全與健康之探討〉,《勞工雙月刊》,第14期,頁46-53,http://book.cla.gov.tw/2008bimonthly/epaper/no_14.htm,(檢索日期:2009.1.3)。
黃毓蘋(1998)。《我國女性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權益變革--從依附到自主?從歧視到公平》。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揚智文化。
黃競涓、石之渝(2001)。《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翰蘆圖書。
黃佳儀(2002)。《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
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俐婷(2003)。〈女性照顧者角色負荷及其資源運用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224-238。黃菊秋(2003)。〈愛的勞動與價值〉,《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第182期,http://www.huf.org.tw/pu/pu18201.htm,(檢索日期:2008.9.29)。
黃世鑫(2003)。〈軍公教18%優惠存款總體檢〉,《勞動者電子報》,2003.11.15,
http://labor.ngo.org.tw/,(檢索日期:2010.3.19)。
黃詩萍(2004)。《頭家娘的工作與家庭角色之衝突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亞潔(2000)。《家務工作者在社會安全制度中的定位:付出與報酬觀點的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楊瑩(2001)。〈勞工保險研究叢書:各國社會安全制度要覽一九九年度〉。勞工保險局編印。
楊瓊樺(2001)。《性別職業隔離的轉變:以彩妝師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錚宜(2005)。〈心靈SPA 向憂鬱症say NO〉,《醫學新知/精神科》,http://w3.tyh
.com.tw/10Psychiater/psy013.php,(檢索日期:2010.5.17)。
楊雅惠(2008)。《二度就業婦女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
練局。
莊秀美、劉雅文(2005)。〈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之相關探討:關於福利使用自主權與照顧者女性化議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08期,頁237-248。莊慧玲、林世昌(2006)。〈台灣婦女勞動供給實證研究之發展〉,《經濟論文叢刊》,第34期第2卷,頁119-172。游承恩(2006)。《家庭主婦的網路使用行為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游若喬(2008)。《台灣已婚婦女就業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詹宜璋(1997)。《臺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之風險與保障》。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詹火生等(2002)。〈老人經濟安全政策〉,《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1-019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
/SS/091/SS-R-091-019.htm,(檢索日期:2008.8.22)。
詹火生、林昌勳(2002)。〈勞工退休金政策分析 --- 國家干預的觀點〉,《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
ICATION/SS/091/SS-R-091-020.htm,(檢索日期:2008.6.14)。
詹火生、林慧芬(2004)。〈台灣社會變遷下老年經濟安全之挑戰與因應〉。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詹火生、林建成(2008)。〈國民年金應該是全民基礎年金〉,《國政評論》,社會(評) 097-017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
st/1/3980,(檢索日期:2008.6.13)。
──────(2009)。〈國民年金的挑戰及政策建議〉,《國政分析》,社會(析) 098-004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horg.tw/post
/3/5576,(檢索日期:2009.3.23)。
詹火生(2007)。〈從「就業安全」到「所得安全」:一些相關政策的省思〉,《國政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析)096-001號,http://
www.npf.org.tw/post/3/2116,(檢索日期:2010.5.1)。
───(2010)。〈國民年金周年之回顧與展望〉,《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 099-001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http://www.npf.org.t
w/post/2/6933,(檢索日期:2010.4.7)。
廖羲鳳(2002)。《影響女性就業之家庭生命週期與人力資本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婦女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縣政府勞工局(2010)。〈防制就業歧視,北縣工作平等宣導團大力宣導〉,《勞工新聞》,http://www.labor.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 Detail
&postId=197811&groupId=,(檢索日期:2010.4.26)。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維基百科(2008)。〈家庭主婦〉,《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
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B6%E5%BA%AD%E4%B8%BB%E5%A9%A6&variant=zh-tw,(檢索日期:2008.5.17)。
────(2009)。〈產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
a.org/zh-hk/%E4%BA%A7%E5%81%87,(檢索日期:2010.1.2)。
郭靜晃(1999)。〈幼托人員合流之分級制度可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6期,頁280-298。郭玲惠(1999)。《男女工作平等法理與判決之研究》。台北:五南
郭瑪琍(2003)。《「自由處分金」中之家務勞動價值與家庭實踐─以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態度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趙善如(1997)。〈大高雄地區婦女經濟生活調查〉,《女性與福利-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eco_1.htm,(檢索日期:2009.4.10)。
───(2001)。〈失能老人女性照顧者的經濟生活現況〉,《女性與經濟安全-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 safe
/10.htm,(檢索日期:2008.6.2)。
趙善如等(1997)。〈南部地區婦女相關社會福利需求之探討〉,《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elfare.htm,(檢索日期:2009.1.4)。
郭靜晃(1999)。〈幼托人員合流之分級制度可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6期,頁280-298。葉盈蘭(2002)。《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芳助(1999)。《誰來照顧這群隱性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梅君(2002)。《家務有酬化的反思跳脫「資本」與「父權」的邏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政策論壇。
劉珠利(2004)。〈社區照顧與女性照顧者〉,《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79-88。劉明浩(2004)。《家庭照顧者津貼理想與實踐難題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劉惠敏(2008)。〈家庭照顧者…不是超人〉,《聯合新聞網》,2008.08.28,http://
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2293&f_ART_ID=145572,(檢索日期:2009.2.28)。
潘淑滿(2003a)。〈性別與醫療─婦女健康的性別政治〉,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b)。《質性研究理論及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維琴(2007)。《「六年級世代」對家庭主婦角色評價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豐美、盧孳艷(1998)。〈居家失能病患之女性照顧者的經驗〉,《護理研究》,第6期第5卷,頁372-381。錢震宇(2009)。〈延欠繳保費年金就縮水〉,《聯合報》,2009.1.8,http://a885.so
-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FA-M-a20090108&Rcg=37569,(檢索日期:2010.4.8)。
陳秋玫譯(1998)。《家計經濟學》。台北:五南。
陳美華(1999)。〈工作篇〉,《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http://www.scu.edu.tw/hr/document_imgs/documents/d6_4.htm,(檢索日期:2008.9.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源湖(2002)。〈女性照顧者休閒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8期,頁276-287。
陳芝豔(2006)。〈地攤族 納入勞退新制〉,《聯合新聞網》,2006.10.2,http://pro.
udnjob.com/mag2/pro/storypage.jsp?f_ART_ID=27543,(檢索日期:2010.4
.2)。
陳龍(2006)。〈40金管日記(三)〉,《數位網路報》,http://hanreporter.blo
gspot.com/2006/03/40.html,(檢索日期:2008.9.21)。
陳麗敏(2006)。《生命轉彎處-隔代教養祖父母之生活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妏(2007)。〈產後情緒低潮 嚴重會自殺、殺嬰〉,《時報資訊》,2007.11.16,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5&cno=1&sno=319133,(檢索日期:2009.3.6)。
陳燕禎(2007)。《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陳亮諭(2008)。〈勞保國保年資併計 65歲可併領〉,《經濟日報》,2008.09.29,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0/4537333.shtml,(檢索日期:2009
.3.26)。
陳雪蓮(2008)。〈整合國、勞保領2份年金非夢事〉,《中時電子報》,2008.9.16,http://money.chinatimes.com/97rp/pay09/4/4-2.htm,(檢索日期:2010
.7.13)。
陳琇惠(2009)。〈國民年金永續經營之道-永不停止的改革〉。發表於2009年3月27日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蔡文輝(2003a)。《老年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b)。《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謝美娥(2000)。〈美國對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協助措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92期,頁242-257。───(2001)。〈成年子女與照顧失能老年父母之影響-一個量化的探討並以台北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5期第2卷,頁57-105。
謝明瑞(2002)。〈實施國民年金制度之探索〉,《國政分析》,財金(析) 091-018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3416,(檢索日期:2008.6.13)。
謝玉玲(2006)。〈媳婦對代間照護意義的建構與經驗詮釋〉,發表於2006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不均與社會實踐─健康、教育、就業、所得」,http://swat.sw.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jom
bib&task=showbib&id=645&return=index.php%3Foption%3Dcom_jombib%26amp%3Bcatid%3D111,(檢索日期:2009.11.27)。
韓敬富(2003)。〈軍公教人員退撫金恩給制改儲金制之財政迷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04期,頁360-380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簡文吟(1997)。《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台灣已婚婦女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第28期,頁1-47。
簡鳳珍(2001)。《企業甄選決策者對再就業婦女之雇用態度與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再就業時機的初步分析〉,《人口學刊》,第21期,頁77-100。
鄭慧菁(2010)。〈健保費率調漲 二代健保準備上路〉,《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2010.4.1,http://tw.biz.yahoo.com/article/tw-finance.rmim.com.
tw/twfinancermimcomtw_201004011340,(檢索日期:2010.4.7)。
藍佩嘉、吳嘉苓(2003),〈變遷中的性別與家庭,弱勢與移民女性照顧者〉,《凝聚臺灣生命力論文集》,臺北市:臺灣社會學會。
二、英文部分
Bedini,L.A.& Guinan,D.M.(1996),The leisuer of Caregivers of Older Adults:Implications for CTR's in non-Traditional Settings,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30:274-288.
Brodsky,J.Habib,J.&Hirschfeld,M.(2003),Key Policy Issues in Long-Term Care.Geneva; WHO.
Bryman,Alan(2004),Social Research Methods,2ndE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g,B.L.(2007),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
Drobnic,Sonja,Hans-Peter Blossfeld and Gotz Rohwer(1999),Dynamics of Women s Employment Patterns over the Family Life Course: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1:133-146.
Gerald,Lynn B.(1993), Paid Family Caregiving:A Review of Progress and Policies,Journal of Aging and Social Policy,5(1/2):73-89.
Hakim,Catherine(1998),Soci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Work-Lifestyle Cho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reference The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ing Fertility Patterns:Preference Theor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9(1):349-374.
Haley,W.E.(1997),The Family Caregiver’s Role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48(6):25-29.
Lindsey, E., Hirschfeld, M., Tlou, S., & Ncube, E. (2003), Home-Based Care
in Botswana: Experiences of Older Women and Young Girls,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24:486-501.
Meneses, M. R.﹐& Perry,G.R.B.(1993),The Plight of Caregivers, Home Health Care,Nurse,JI,(4):10-14.
Orme,Joan(2001),Gender and Community Care: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Perspective,London:Palgrave.
Pearce, Diana(1978),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Women,Work,and Welfare
,Urban and Social Change Review.
Pettit,Becky and Jennifer Hook(2005),The Structure of Women’s Employm-
ent in Comparative ,Social Forces,84:779-801.
Pahl,Jan(2006),The Costs of Caring for a Disabled Child in C.Glendinning
and P.A.Kemp.〈ed.〉,Cash and Care:Policy Challeng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nstol:Policy Pness.
Paull,Gillian(2006),The Impact of Children on Women’s Paid,Fiscal Studies 27:473-512.
Threas,Judith and Eric D Widmer(2000),Married Women’s Employment over the Life Course:Attitudes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ocial Forces 78:1409-1436.
Wakabayashi,Chizuko & Donato, Katharine M.,(2006),Does Caregiving
Increase Poverty among Women in Later Life?Evidence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urvey,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47:258-274.
Williams, F. (2003), Rethinking care in social policy,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Finnish Social Policy Association, Oct. 24th, University of Joensuu,Finland.
Yi,CC&Chien.W.Y(2002),The linkag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Female’s employment pattern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3:451-474.
Zhang,Jianping,Vitaliano,Peter P.&Lin,Hsin-Hua,(2006),Relationa of Caregiving Stress and Health Indictors used and Gend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3(2):1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