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于冬梅(2005)。MSN對教育的影響。師友,458,24。
尹德瀚(2007年1月3日)。火星文橫行地球、頭字語打敗老學究。中國時報,A14版。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俊達(2006)。可客製化網路問卷系統之設計與研究:以ABET工程教育認證為例。立德管理學院應用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火星汪汪、火星喵喵(2006)。火星文傳奇。台北:華思。
王煥琛、科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 (1996)。台北市:桂冠圖書。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國豪(1998)。網際網路虛擬社群象徵互動之探索—以irc.hinet.net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出版。
李 櫻、張武昌(2003)。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文山評論,1[5]。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李義正、連德仁(2004)。網路圖像符號之類型分析與應用研究。商業設計學報,8,215。李萬來(1999)。網路成癮症的隱憂。新聞鏡周刊,565,35。李廣均(2005年12月11日)。干火星人什麼事。中國時報,A15版。
李櫻(2001年5月10日)。網路溝通與語言結構的互動。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2.nccu.edu.tw/~english。
邢福義、吳振國編(2002)。語言學概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桃園縣。周樑楷(1996)。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象」為教學實例。當代, 118, 8-21。林志成(2006年1月24日)。網路倉頡、搞笑之作。中國時報,A6版。
林金珠(2003)。雲林縣國中校園流行新詞之調查研究。中正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婉翎(2008年12月1日)。囧世代,火星腦袋裡找麻吉。聯合新聞網。2009年4月2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163569。
林智惟(2000)。全球資訊網論述表現初探 — 以反國民卡行體聯盟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懿珍(2008)。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 -以台中市為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社會學辭典(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臺北市:貓頭鷹。
芮家智(1983)。語言文字的功用。中國語文,54[2],26-27。邱凌(2005)。淺析修辭手法在網語構詞中的運用。哈爾濱學院學報,26,87。
孫瑞霙(2006)。網路溝通語言、青少年次文化建立模式─火星文現象、有這麼嚴重嗎?,卓越觀察,3,40-44。
徐富昌(2002)。網路語詞的發展與衝擊。臺大中文學報,17,287-326。
徐藝華(2005)。建立屬於自我風格形象的世界─南華大學翟本瑞校長談青少年網路行為。師友,458,11。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翁寶美(2007)。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青年期。教育大辭書(第4版)。台北市:文景。
張文禎(2004)。網路用語對國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教之友,55,77。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樹人(2007)。媒介使用頻率、資訊搜尋行為與媒介依賴程度對網路政治新聞可信度評估影響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張藍云(2009)。誰毀了流行歌手?唱片宣傳人員與唱片產業關聯性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文珊(2005)。從網路文化探討價值教育的意義。社教雙月刊,130,5。
陳均碩(2000)。農業電子報使用者動機、行為與滿足程度之研究─以資策會「台灣農業資訊網(TAIS)電子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俊欽(1999)。現代人上網成疾。電腦家腦,27,56-60。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傅耀珍(2005)。際網路中的現象探討。國文天地,21,103。
曾泰元(2006年12月2日)。火星文的英文怎麼說。中國時報,A19版。
黃正欣(2002)。軍校學生運用網際網路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葉文輝(1997)。社會學(增訂三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詹其峰(2008年3月3日)。鬱悶青少年,找人聊聊吧。聯合報,E2版
遊戲橘子(2006年5月21日)。遊戲玩家愛用火星文?。民生報,A5版。
廖玟瑜(2007)。E世代身體觀-網路少女自拍行為。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趙宏達(1998)。BBS使用者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行為研究─以元智風之塔BBS為例。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weber.infosoc.yzu.edu.tw/honda/s866704171.201
趙育賢(2008)。不同人格特質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齊瀘揚(2000)。傳播語言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劉安彥、陳英豪(1999)。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潘美岑(2002)。網路語言之初探研究─漢語的取徑。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期刊,8[4],67-76。潘美岑(2004)。網際網路溝通的語言遊戲─以MSN Messenger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慶亨(1999)。網路語言現象試探。國立編譯館通訊,12[2],39。
盧諭緯(1997)。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南港。
盧諭緯(1999)。當我們同在一起!BBS社交性討論區之言說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特‧唐納、凱勒‧蘇茲安娜(1999)。社會學(精節本)。(林義男譯)。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總代理。(原著出版年:1995)
賴鼎銘(1997)。後現代狀況下的圖書資訊服務。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3。薛亦龍(2006)。網路語言對國小作文的影響─以金門縣六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千婷(2005)。創業者與傳統業者在行銷策略上之差異分析-以餐飲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之影響。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彥豪(1996)。公共與私密的交疊:台灣學術網路空間結構的理論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南港。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英文部份:
Ball-Rokeach, S. J., Power, G. J., Guthrie, K. K., & Waring, H. R. (1990). Value framing value framing abor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pplication of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 249-273.
Ball-Rokeach, S. J., Rokeach, M., & Gribe, J. W. (1984). Th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est. New York: Free Press.
Bolter, J. D. (1991).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Boyd, B. H., & Brewer, J. P. (1997). Electronic discouse. New York: Albany.
Crystal, D. (2001).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J. (1989).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In De 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J. (Ends.),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pp.297-327). New York: Longman.
DeVito, J. A. (2004).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San Francisco, CA: Allyn & Bacon.
Goldberg, L. R.(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 five fact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Individual.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rner, R. M. (2002).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context,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Morris, M., & Ogan, C. (1996). 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39-50.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osengren, K. E.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search : The past ten year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eber, A. S. (199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nd. ed.). NY : Penguin Books.
Reid, E. (1995). Virtual words: Culture and imagination . London: Sage.
Su, H. (2003). The Multilingual and Multi-orthographic Taiwan-BasedInternet: Creative Uses of Writing Systems on College-Affiliated BBS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9 (1). Retrieved from:http://www.ascusc.org/jcmc/vol9/issue1/su.html
Tarrant, S., & Konza, D. (1994). Promoting self-esteem i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85349)
Williams, E. (1997). Experimental comparisons of face- to- face and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5), 963-976.
網路資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7年7月9日),取自:http://www.ceec.edu.tw/default.htm。
交通部「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07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NEWS/1037.html。
維基網路百科。(2007年8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