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與論文
大法官解釋第649號,2008.10.31公布。
方來進(2001),《高雄巿肢體障礙者就業現況及意願與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現況及需求調查》,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立法院秘書處編印(1981),《法律案專輯第034輯--殘障福利法案》。台北:立法院。
______(1991),《法律案專輯第126輯--障礙福利修正案》。台北:立法院。
______(1998),《法律案專輯第221輯--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正案(下)》。台北:立法院。
______(2007),《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48期。台北:立法院。
王育瑜(2005),《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制度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之研究報告。
王紹光(1994),〈效率、公平、民主〉,《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6期,頁21-33。王國羽(1995),〈殘障的定義系統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運用〉,《公共衛生》,第22卷第1期,頁51-61。王國羽、呂朝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之問題與未來修正之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8卷第2期,頁194-234。王雲東(2007),〈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職業輔導評量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第6卷,第2期,頁4-8。方元良(2001),《行政效率與社會公平:美國政府再造運動的省思》,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石真瑛(1992),《我國殘障者就業問題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江亮寅等(2005),《老人與身心障礙福利》。台北:空大。
朱成倩(2006),《我國現行身心障礙政策之研究—兼論與美國 、加拿大、日本之比較》,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道凱譯,Deborah Stone原著(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台北:群學。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8),《96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08),《96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
李美英(2003),《台灣與韓國身心障礙者定額雇用制度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桂霖(1995),〈論羅爾斯的正義論〉,《復興崗學報》第55期,頁1-20。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千惠等(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省政府勞工處委辦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研究。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
林弘昌(1995),《肢體障礙者就業所需之職業能力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春美(1992),《公平與效率之調和—新公共行政的反思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賢文(2001),〈台北巿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政策執行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定等(1996),《行政學》。台北:空中大學。
吳秀照(2007),《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與就業政策》。台北:雙葉書廊。
吳建儀(1996),《德國殘障者的職業訓練和就業》,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賢芳(2006),《影響服務業雇主僱用身心障礙員工因素之探討》,臺北巿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平順 (2008),《建立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業務評鑑制度規劃建議表》。台北: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
徐立德(1997),〈平等與效率〉,《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1輯,頁291-306。
桃園縣政府(2009),98.6.15府教創字第0980226776號函。
孫碧霞等(2004),《考察日本身心障者就業服務制度報告》,行政勞工委員會出國考察報告。
桃園縣政府(2009),《全國首創1+1身障就業協力方案經驗分享專輯》。桃園:桃園縣政府。
陳世昌(1994),〈從「制度學派觀點」看民間企業對社會政策執行成效的影響--以殘障福利法「定額雇用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66期,頁99-106。陳俊安(1986),《我國殘障者職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光(2005),《身心障礙者就業困境與政策問題之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佳(2008),(身心障礙者求職困境之探討),《就業安全》,第2期,頁113-113。陳恆鈞(2008),〈我國身障者定額進用政策之探討:三種不同價值觀點〉,《國家菁英》,第4卷,第1期,頁57-75。陳鳳雅(1996),《殘障福利法定額晉用規定推行不彰之原因探討—由雇主的態度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陳麗鐘(2002),《雇用身心障礙者之動機與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曹愛蘭(1995),〈福利消費者運動之興起與社會福利發展〉,《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許南雄(2002),《人事行政學》。臺北;商鼎文化。
許益得(1998),〈就業之問題與對策〉,《社會福利》,第138期,頁27-38。
郭淳芳(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起〉,《就業安全》,第7卷,第2期,頁31-37。黃玉婷(2003),《公平與效率之政策論證:以台汽民營化過程中釋放偏遠服務路線為個案探討》,東海大學公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黃志成、王麗美(2000),《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台北:亞太圖書。
黃貞儒(1993),《法國殘障者職業訓練及就業安置措施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惇勝(1996),〈弱勢族群就業促進的系統思考及變革之道〉,《就業與訓練》,第14卷,第4期,頁53-55。黃慕義(2005),《私立機構超額進用身心障礙者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曾中明(2006),〈身心障礙者參與國家行政之分析—以身心障礙特種考試為例〉,《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3期,頁115-128。曾昭寧(1994),《公平與效率—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抉擇》。山東:石油大學。
程挽華(1997),《我國殘障就業制度及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張幼慈(2003),《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愛茹(2008),《身心障礙者之雇用與管理探討—以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詹火生、許文傑(1990),〈如何範定社會福利的公平正義原則〉,《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頁11-29。葉昭伶(2001),《身心障礙者就業之政府、雇主、機構與家庭的媒合程度—以唐氏症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趙其文(1993),《人事行政》。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教學部。
趙敦華(1997),《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
趙璟瑄(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定額進用制度之變革與因應〉,《就業安全》,第6卷,第2期,頁15-21。廖亮陶(2007),《義務進用機關執行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就業政策之研究—台中巿政府的執行狀況》,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彥均(2006),《非義務定額僱用機關進用聽覺障礙者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巿非義務定額僱用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良文 (2003),《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
蔡漢賢、李明政(2006),《社會福利新論》。台北:松慧。
蕭美香(1992),《保障殘障者就業—定額進用政策施用於民營企業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繆全吉等(1990),《人事行政》。臺北:空中大學。
謝宗學(1997),《我國殘障政策發展之分析—國家、公民與政策網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魏仕哲(2001),《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魏伶如(1999),《身心障礙就業情形與機關(構)進用身心障礙者狀況之研究-以高雄巿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戴國良(2004),《人力資源管理: 企業實務導向與本土個案實例=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台北:鼎茂。
顏雅萍(2005),《影響行政機構執行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因素之探討—以新竹巿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嚴嘉楓、林金定(2003),〈身心障礙人權與福利政策發展〉,《身心障礙研究》,第1期,頁20-29。二、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統計月報—身心障礙人數統計〉,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2009.06.23)。
立法院法律系統(2009),〈殘障福利法〉,http://lis.ly.gov.tw/lgcgi/lglaw?@@846930886 (2009.06.30)
自由電子報(2009),(未足額進用身障勞工—台積電、友達上黑名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4/today-life3.htm(2009.11.0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臺閩地區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概況〉http://www.evta.gov.tw/home/index.asp (2009.10.10)。
全國人事法規釋例資料庫檢索系統(2009),〈進用身心障礙人員作業要點〉http://intro.exam.gov.tw/weblaw/main.asp (2009.10.0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http://law.moj.gov.tw/fl.asp(2009.06.20)。
桃園縣政府勞動及人力資源處(2009),〈2009就業方案---1+1身障就業協力方案〉,http://www.tycg.gov.tw (2009.07.05)。
銓敘部全球資訊網(2010),〈身心障礙人員任公務人員概況〉,http://www.mocs.gov.tw/index.htm(2010.01.20)。
壹、西文部分
(I) Books
Berman, E. M., J. S. Bowman, J. P. West and M. Van Wart (2001).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rvice: Paradoxes, Process, and Problems. New Delhi: Sage.
Bohlander, G. and S. Snell (2004),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 . Mason, OhioSouth-Westernc:South-Western.
Hahn , Harlan.(1984). The Issue of Equality : European Perceptions of Employment for Disabled Persons. New York: World Rehabilitation Fund.
Okun, Arthur M.(1975).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Washington,D.C.:The Brooktngs Institution.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Ⅱ) Internet
Sozialgesetzbuch (SGB) Neuntes Buch (IX) (Artikel 1 des Gesetzes v. 19. 6.2001, BGBl. I S. 1046) “Rehabilitation und Teilhabe behinderter Menschen ,”
http://bundesrecht.juris.de/sgb_9/__77.html (2010.04.10)
National Disability Authority, (March 12, 2007) “Statutory targets on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http://www.nda.ie/cntmgmtnew.nsf/0/84AA79B029E870AE8025729D0046CAED/$File/people_with_disabilities_in_public_sector_04.htm(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