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著作》
[1] Carl Gustav Jung , 2001 ,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 Hegel,G.W.F.(1975).Aesthetics,Vo1.I,trans.T.M.Knox,Clarendon Press,Oxford.
[3] Edmund Husserl,1965,“Philosophy and the Crisis of European Man”,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Quentin Lauer tran., NewYork:Harper & Row.
[4] C. G.. 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ung, Vo1. 15,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London.
[5]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Gallimard, 1945.
[6] Maurice Merleau-Ponty , La Nature , Paris: Seuil , 1995.
《中文著作》
[1] 史風華,2007,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山東省。
[2] 朱光潛,2002,文藝心理學,北縣,頂淵。
[3] 朱光潛,2003,談美,晨星出版,台中市。
[4] 林小雲/王品驊,2001,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O年代,木馬
文化出版,台北。
[5] 公共電視台編著,徐蘊康 撰稿,2009,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
台灣視覺藝術,博雅書屋出版,台北。
[6] 季鐵男,2000,超預言,田園城市文化出版,台北。
[7] 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 二版 ),全華科技出版,台北。
[8] 陳瓊花,2009,藝術概論,三民出版,台北。
[9]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10] 常若松,2000,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貓頭鷹出版,台北。
[11]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唐山出版社,台北。
[12] 楊大春,2003,梅洛龐蒂,生智出版社,台北。
[13] 張堯均,2004,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中國杭州。
[14]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遠流出版,台北。
[15] 野村順一,1992,色彩行銷論,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16]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遠流出版社,台北。
[17]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北市,藝術家。
[18] 華鵬,2008,新感性:虛擬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北京。
[19] 貢華南,2008,味與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上海。
[20] 賴瑛瑛,2003,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遠流出版。
[21] 蘇琪,2008,藝術心理學原理,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
[22] 蔣勳,2009,感覺十書,國家圖書館出版,台北。
[23] 蔣勳,2007,孤獨六講,聯合文學出版,台北。[24] 龔卓軍,2006,身體部屬,心靈工坊出版,台北。
《翻譯著作》
[1] Avery Gillert,張雨青,2009,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遠流出版社,台北。
[2] Antoine de Saint-Exupery,26號小行星,2005,小王子,飛寶出版,台北。
[3] Annick Le Guérer,黃忠榮,2005,氣味,台北:邊城出版社。
[4] Carl Gustav Jung,吳康等,1989,心理類型學,華岳文藝出版社,西安。
[5] Diane Ackerman,莊安祺,2002,感官之旅,時報文化出版社,台北。
[6] Daniel Thomas Primozic,關群德,2003,梅洛龐蒂,中華書局出版,北京。
[7] E.H.Gombrich,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2005,次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
[8] Ellen Winner,陶東風 等,2000,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台北。
[9]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周國平,1986,悲劇的誕生,三聯出版,上海。
[10] G. Battcock,連德誠,1995,觀念藝術,遠流出版社,台北。
[11] Gilles Deleuze,黃建宏,2003,電影:運動-影像,遠流。
[12] Herbert Read,梁錦鋆,2006,藝術的意義,遠流出版,台北。
[13] Hegel,朱光潛,1996,美學,商務印刷館出版,香港。
[14] Immanuel Kant,鄧曉芒,2004,純粹理性批判,聯經出版,台北
[15] Jean-Paul Sartre,杜小真,2008,想像,上海譯文出版,上海。
[16] J.L. Austin,陳瑞麟,1997,感覺和感覺的事物,桂冠出版,台北。
[17] John Berger/Jean Mohr,張世倫,2009,另一種影像敘事,城邦文化出版,台北。
[18] John Berger,吳莉君,2005,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社,台北。
[19] Kandinsky,吳瑪莉,藝術的精神性,1985,藝術家,台北。
[20] Marcel Proust,李恆基/徐繼曾,追憶似水年華I,譯林出版社,江蘇。
[21] Marcel Proust,林韋君,2003,追憶似水年華:貢布雷,大辣出版,台北。
[22]Michelle Kodis / David Moran / Deborah Houy,張美惠,1999,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時報文化出版社,台北。
[23] Martin Lindstrom,李振昌,2005,收買感官-信仰品牌,商智出版社,台北。
[24] Maurice Merleau-Ponty,姜智輝,2001,知覺現象學,商務印書館,北京。
[25] Maurice Merleau-Ponty,龔卓軍,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國家圖書館出版,台北。
[26] Nicholas Wade,張旭東,2004,大腦奇幻之旅,胡桃木文化出版,台北。
[27] Plato,楊峰,2000,斐多,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
[28] Piet Vroon / Anton van Amerongen / Hans de Vries,洪慧娟,2001,嗅覺符碼,商周出版社,台北。
[29] Paul Rookes / Jane Willson,鄭日昌/周軍,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2003,五南出版,台北。
[30] Rudolf Arnheim,騰守堯,2006,藝術與視知覺,四川出版集團,四川。
[31] Rachel Herz,李曉筠,2009,氣味之謎-主宰人類現與未來生存的神奇感官,方言文化出版,台北縣。
[32] Rebecca Rupp,洪蘭,記憶的秘密,2004,貓頭鷹,台北。
[33] Thomass E. Wartenberg,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2004,論藝術的本質-黑格爾,五觀藝術管理,台北。
[34] Thomass E. Wartenberg,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2004,論藝術的本質-尼采,五觀藝術管理,台北。
[35] Thomass E. Wartenberg,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2004,論藝術的本質-希多.阿多諾,五觀藝術管理,台北。
[36] Valerie Ann Worwood,溫佑君,1999,芳香療法情緒心理配方寶典,世茂出版,台北。
[37] Zeki, Semir,潘恩典,2002,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商周出版,台北。
《期刊論文》
[1] EMBA世界經理文摘雜誌,2002。
[2] 包益民卅胡至宜,2007,PPAPER:55,PP GROUP,台北。
[3] Mathias Obert,2005,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華登菲與當代現象學,台大文史哲學報:63。
[4] 鄭又嘉,2001,嗅覺的禮讚:劉良佑重現中國文人品香,典藏古美術:100。
[5] 高麗音,2010,每天呼吸兩萬四千次,你聞到了甚麼?La Vie:69,麥浩斯出版,台北。
[6] 朱雅芬、鍾桂華,2009,非傳統商標之「看不到」篇-以美國與歐洲案例為中心,智慧型財產權月刊:109,pp.94-103。
[7] 2008香水香料香精產官學研論壇,2009/8/23,國立嘉義大學。
[8] 陳啟成,2004,嗅覺藝術的願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卷-2,國立台北師範學院。pp.55-66。
[9] 曾啟雄,2006,淒艷美感的黃花病、清高的菊黃,美育:154,pp.50-53。[10] 曾啟雄,2007,白的神話與粉閃的白,美育:157,pp.40-43。[11] 曾啟雄,2007,語言彩色的夢遺,美育:158,pp.36-39。[12] 曾啟雄,2007,和平的綠、生命的綠,干綠帽何事,美育:159,pp.58-61。[13] 曾啟雄,2007,穿出系部漢字的顏色,美育:160,pp.44-47。[14] Charles M. McGinley, ENFORCEABLE PERMIT ODOR LIMITS, 2000, Presented at
The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Permitting Symposium II
Chicago, IL, pp.14-16.
[15] 林宏銘,1997,色彩與味覺、嗅覺之共感覺研究以酸、甜、苦、鹹、辣、澀及花香性、果實性、腐臭性、樹脂性、焦臭性、藥味性為對象之配色及色彩意象調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16] 林姿儀,2008,王德瑜氣囊裝置的空間美學,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17] 郭澤寬,2005月1月,〈回歸感官經驗的愉悅──新時代的美學特徵〉(國立台東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第一屆台東大學人文藝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
[18] 李麗娟,2003,造型與嗅覺意象之關連性研究-以香水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19] 陳立欣,2007,嗅覺氣味刺激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電腦文書工作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20]林育陞,2006,香使用文化的意義變遷與特徵,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21] 許毓君,2007,色彩味、嗅覺配色意像評價之研究,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學系。
[22] 李翠娟,2005,跨越視覺世界的藩籬──盲人的知覺現象學,南華大學生死學所。
[23] 林盈秀,2009,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空間知覺意像看藝術創作-身體形象到身體空間知覺表現,國立台南大學美術學系。
[24] 王品驊,2006,傅柯的「自我技術」與「空場」的主體論域,藝術觀點:26,台南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出版。《報紙》
[1] 胡明揚,2010/5/5,聯合報A2。
[2] 曾依璇,2010/2/23,中央社新聞。
[3] 李光晨,2009/8/30,聯合報。
《網路資料》
[1] Brand & Management,2007,http://brandcafe.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17.html。
[2] 聯合報/黃靖雅,2006,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53922,聯合新聞網:全球觀察。
[3] 中廣新聞網,2009/11/19,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19/1/1va5v.html。
[4] 蔡文婷,2000/11,台灣光華雜誌,p.84,http://www.taiwan-panorama.com。
[5] 香港印刷業商會,科印網,2006/12/6,http://www.hkprinters.org/news/news.asp?sub_id=713。
[6] 新華社特稿,高潔,2006/12/08,http://www.ycwb.com/ycwb/2006-12/08/content_1310033.htm。
[7]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iraeus。
[8] 億通網:http://www.easipass.com/ytsce/gk/ytsce_gksy_gz_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