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Cronin Mary J., 1998,網路商機大未來,查修傑譯,遠流出版社,台北。
[2]傅鏡輝,2004,線上遊戲產業之道:數位內容、營運經驗,台北:上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傅鏡輝,2003,線上遊戲產業Happy書:帶領你深入瞭解On-Line Game產業,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何金原、王秉鈞,1999,”虛擬社群代幣機制之研究”,中山大學,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5]張國聖,2003,”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存爐紀念圖書館館訊,第四期。
[6]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頁235-253。[7]黃俊閎、林鳳儀、蕭春蘭,2007,”數位商品消費與文化認同效果:線上遊戲的實證分析”,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5卷,3期,頁313-333。
[8]林娟娟、蘇政泓,2007,”以社群觀點研究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動機”,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5卷,1期,頁31-53。
[9]張郁敏、吳唯農、康耕輔 ,2006,”線上遊戲關係品質與忠誠度之研究”,廣告學研究,第25集,頁27-53。
[10]陳玉婷,2009,“從個人特質觀點來分析線上遊戲玩家行為傾向“,建國科大學報28卷,4期,頁85-106。[11]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12]許晉龍,2004,線上遊戲使用者行為研究,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3]徐孟達,2004,線上遊戲的整合行銷傳播效果研究:以「仙境傳說Online」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4]張元力,2005,虛擬社群之價值共創活動 - 以BBS 社群為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顏君霖,2005,成就需求理論與虛擬社群激勵機制關係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陳宗群,2006,線上遊戲消費者行為與廠商定價,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17]陳立漢,2006,線上遊戲的價格策略,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曾釔棖,2007,東西方線上社群跨文化研究——以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公會」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19]何秉一,2007,角色扮演線上遊戲虛擬財貨交易行為研究-以遊戲暗黑破壞神二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陳冠中,2008 ,網路口碑行銷個案分析-以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為例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所碩士論文。[21]劉楚瑜,2008,影響免費線上遊戲玩家購買虛擬商品因素探討,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2]雷國賓,2008,網路社群消費者付費意願分析-以藍色小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吳家齊,2009,免費線上遊戲周邊虛擬道具之消費行為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24]鄭復源,2010,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碩士論文。[25]林于勝,2006,從玩家行為探索線上娛樂商機,資策會MIC產業研究報告,AISP情報服務顧問網站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26]林于勝,2006,台灣網路娛樂行為分析,資策會MIC產業研究報告,AISP情報服務顧問網站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27]資策會,2009台灣社交遊戲玩家行為分析,資策會MIC產業研究報告,AISP情報服務顧問網站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28]資策會,調查 26.3% 網友玩過社交遊戲、線上遊戲付月費比例佔 3 成,2009,資策會 MIC研究報告。
[29]謝子樵,2010,台灣線上遊戲玩家行為分析,資策會MIC研究報告。
[30]2009網路娛樂以線上影音為消費主力 65%網友曾經使用社交網站,2009,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asp?sno=214&type1=2
[31]網路趨勢互動、簡單的社群遊戲 激發遊戲新熱潮,2009/9/23,數位時代電子報。
[32]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0年03月 創市際上網行為篇,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0_03_19.htm。
[33]資策會FIND網站,社群類別網站黏度高於入口網站,網友每天花15分鐘Facebook,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board&id=1076
[34]王世勤,2003,從教師的個人特質與專業素養談正副導師角色互動,高智出版社,http://www.kmsmr.kh.edu.tw/%E6%A0%A1%E5%88%8A/hope38/web21.htm。
英文文獻
[1]Murray, H. A.,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h Men of College Age,Oxford Press,New York.
[2]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3]Goode, W. J. ,1957, Community within a community: The profess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4]Costa, P. T. and McCrae, R. R. , 1989 , The NEO-PI/NEO-FFI manual supplement,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5]David V. Day and Stanley B. Silverman , 1989 ,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nel Psychology, 42, pp. 25-36.
[6]Balle F. , 1991,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chools and the Media .In Educ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Ltd.
[7]Rheingold, H. , 1993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Addison-Wesley.
[8]Armstrong, A. and Hagel III, J.,1995, “Real Profits From Virtual Community”, McKinsey Quarterly ,vol.3, pp. 127-141.
[9]Armstrong, Arthur. G. & John, Hagel. III. ,1996, “The 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0]Wiggins, J. S. , 1996 ,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1]Hiltz, S.R. & Wellman, B. ,1997,”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s a virtual classroom”,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 (9) ,pp.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