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衛生署網站統計資料,http://www.epa.gov.tw/ch/SitePath.aspx?busin=4177&path=4327&list=4327。
【2】 高雄市中區資源回收廠網站,http://crrp.kcg.gov.tw/fa-driftage.htm。
【3】 立德大學資源管理學系,http://mail.leader.edu.tw/~tlhwu/research-report/9014006/。
【4】 陳偉聖、蔡尚林、蔡敏行,焚化灰渣資源化與再利用介紹,成功大學資源再生及管理研究中心。
【5】 http://122.147.151.40/htp/7/4/401.doc。
【6】 陳韋伶,2004,不同焚化爐底渣物化性質比較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7】 張祉祥,1998,都市垃圾焚化底灰燒結資源化之研究,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8】 何啟華,1993,垃圾焚化灰燼之大地工程特性,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 Chimenos, J.M., Segarra, M., Fernandez, M.A., and Espiell, F., 1998,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ottom ash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ol.64, pp. 211-222.
【10】 Wiles, C. C., 1996,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bustion ash: State-of-the-knowle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ol. 47, pp. 325-344.
【11】 孫士勤,2003,垃圾焚化底渣初級篩分資源再利用廠興建工程規劃、設計及監造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
【12】 李公哲、侯嘉洪、黃錦明、張蕙蘭,2003,廢棄物焚化灰渣材料化技術研究專案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13】 林錫鈞、林志棟、姚志廷、蔣子平,2003,應用於道路工程之焚化底灰貯存時間最佳化探討,鋪面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168。
【14】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15】 Takenaka Corporation. 200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using strong concrete and a green base. http://www.takenaka.co.jp/takenaka_e/techno/56_ryoko/56_ryoko.htm。
【16】 Japan Concrete Institute, 2004,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of Porous Concrete in Japan,” Proceedings of the JCI Symposium o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Recent Applications of Porous Concrete.
【17】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混凝土研究所,1989,混凝土實用手冊,第九章大孔混凝土。
【18】 潘昌林,鄭瑞濱,2001,透水混凝土與工程應用介紹,台大營建知識網,http://www.c-km.org.tw/pcp/pcp.htm。
【19】 Erdogan M. Sener, 2007, “Porous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Opportunity for Alternative Drainage Methodology Emphasis i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 Illinois/Indiana Section Conference.
【20】 張道光、黃然、張建志、葉為忠,2007,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於交通工程之研究─透水混凝土 (2),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1】 韓乃斌,2006,透水混凝土配比試驗之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2】 內政部營建署,2003,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第4.6.4節透水舖面材料。
【2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技術資料庫,http://pcces.archnowledge.com/csi/Default.aspx?FunID=Fun_0。
【24】 高輝清,2005,結構物回填的施工,百羅公路施工技術研究,http://www.lunwen58.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649。
【25】 董建偉、肖新民、石責余、韓威威,2003,多孔連續型綠化混凝土主要特性研究。
【26】 SHIMZ Corporation.透水性多孔質コンクリート, http://www.shimz.co.jp/tw/tech_sheet/rn0205/rn0205.html。
【27】 CAHILL ASSOCIATES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2004. Porous Concrete Demonstration site, http://egrfaculty.villanova.edu/public/Civil_Environmental/WREE/VUSP_Web_Folder/PC_web_folder/PC_construction.html
【28】 GOMACO Corporation,2004.A Green And Easy Solution For Flood Control Problems. http://www.gomaco.com/Resources/worldstories/world32_1/satoroad.htm
【29】 American Concrete Instute. 2002. 211.3R-02.
【30】 Abadjieva, T., and Sephir, P., 2005, Investigations on Some Properties of no-Fines Concrete, University of Botswana,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3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3,透水性鋪面之研究,頁44-63。
【32】 李明君、邱垂德、顏聰,2008,透水混凝土應用於停車場之探討,港灣報導,第79期,頁17-25。
【33】 楊雅雲,2004,輕質粒料抗壓磚之透水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4】 雷掦中,2004,焚化爐底渣應用於道路工程之研究,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邱永芳、朱金元、張道光、黃然、張建智、葉為忠,2007,透水混凝土運用於交通工程之研究(1/2),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36】 羅常銓,2006,多孔隙混凝土配比試驗及應用之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7】 王威海,2006,多孔隙混凝土配比試驗之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8】 林志棟,2002,建築基地保水滲透技術設計規範與法制化之研究-子計畫二:透水舖面工法性能實驗解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委託研究報告第57頁至第58頁。
【39】 楊靜、蔣國梁,2000,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強度的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40】 侯嘉信,2008,較高強度飛灰透水混凝土配比設計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41】 廖昱奇,2008,較高強度透水混凝土配比設計之研究,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碩士論文。【42】 張道光、李明君、顏聰、邱垂德,2008,透水混凝土運用於交通工程之研究(2/2),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43】 行政院環保署統計資料庫:底渣原始檢測統計表,http://ivy4.epa.gov.tw/swims/。